《表2 浓香型大曲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表2 浓香型大曲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四川浓香型大曲生产中酵母菌、芽孢杆菌与工艺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浓香型大曲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控制条件是堆芯温度、水分和酸度,实际生产中通常用这3个条件控制曲房培菌期的生产状况;此外,淀粉也揭示了大曲生产过程中主要的能量代谢情况。如表2所示,曲块堆芯温度在培菌期前3 d快速增加至49℃,并在第9天升到最高温度60℃,达到中高温大曲的顶温范围,随后堆芯温度缓慢降低,直至第15天仍有55℃。水分是大曲生产过程中另一个关键点,在培菌期前15 d快速降低至16.27%,损失了17.55%的水分,而在之后的15 d损失了3.01%的水分,培菌期结束时仅为13.26%;在贮存期水分略有降低,但是变化不显著。大曲的酸度在培菌期前3 d由0.16 mmol/10 g快速增加至1.77 mmol/10 g,酸度升高主要是由产酸微生物在大曲中进行有机酸代谢,酸度在第15天快速下降至0.96 mmol/10 g;而在培菌期稳定在1 mmol/10 g左右。淀粉作为最主要的碳源,其变化趋势直接表征了大曲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状况。11.39%的淀粉在发酵前15 d被利用,2.70%的淀粉在发酵后15 d被利用,而整个贮存期则有9.10%的淀粉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