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不同熟化方式对板栗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表5 不同熟化方式对板栗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熟化过程中板栗品质的变化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变化率=(样品值—对照样品值)×100%/对照样品值。

吸水能力、吸油能力对食品配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表5可知,将生板栗仁经过不同熟化工艺后,板栗粉的吸水能力均显著增加(P<0.05),可能原因是未经过热处理的生板栗仁粉游离淀粉含量低(碘蓝值低),而在熟化过程中,淀粉发生了糊化,从而导致吸水能力增加。由表5所示,随着熟化时间的增加,经过蒸煮、微波的板栗粉的吸水能力均显著增加(P<0.05),但微波方式的板栗粉吸水能力先增加再降低再增加,可能是因为在熟化过程中,一方面热处理导致大量游离淀粉的存在(碘蓝值高),而淀粉分子内部羟基与水分子的结合作用大于与淀粉分子的结合,显示出高持水力,增加了全粉的吸水能力[16]。但另一方面,微波加热时,淀粉含有水分,因吸收微波而产生结构和性质上的变化,对吸水能力产生一定影响[17]。由表5可看出,经过热处理后,板栗全粉的吸油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而且在10~25min,相同时间烘烤后制备板栗粉的吸油性均高于蒸煮方式,这变化规律与碘蓝值相似。可能原因是全粉的吸油能力大小受蛋白质来源、加工条件、颗粒大小和温度等因素综合影响[18],一方面加热使板栗蛋白疏水键和二硫键大量聚集,聚集后部分亲油基团被包埋,导致吸油性下降[19],但高温加热又使板栗蛋白疏水性基团更多的暴露,而且加工工艺又导致大量细胞破损,从而增加了结合油脂的表面积,增加持油性[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