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翻译理论》求取 ⇩

绪论1

0.0 概述1

0.1 翻译理论的职能2

0.2 基本指导原则4

0.3 中国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5

0.3.1 重描写,建立翻译理论的功能观5

0.3.2 重对策研究,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6

0.3.3 重视语际对比研究,为方法论提供理论依据8

0.3.4 重传统研究,立意于开拓9

0.3.5 重论证,摆脱唯心主义的影响11

0.3.6 重综合,博采众长,为我所用12

前言12

第一章 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14

1.0 概述14

1.1 翻译理论的发展概略15

1.2 翻译学的性质16

1.3 翻译学学科架构:内部系统17

1.4 翻译学学科架构:外部系统19

1.5 结语20

2.0 概述22

2.1 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和对策性22

第二章 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22

2.2 基本理论模式的依据和依归26

2.3 中国翻译理论必须重描写27

2.4 语义结构的核心作用及架构手段31

2.5 形式对应的功能观34

2.6 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中的功能规范38

2.7 结语40

第三章 翻译的实质和任务41

3.0 概述41

3.0.1 概念意义43

3.0.2 语境意义44

3.0.3 形式意义45

3.0.4 风格意义46

3.0.5 形象意义46

3.0.6 文化意义47

3.1 语际意义转换的制约条件:翻译的标准48

3.1.1 翻译的社会效益观48

3.1.2 翻译的共时观和历时观50

3.2 翻译的任务、特征和翻译者的条件52

第四章 翻译的原理: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56

4.0 概述56

4.1 语际转换与语言符号行为模式57

4.2.1 语言结构层次60

4.2 语际转换的语言文字结构机制60

4.2.2 语序规范及其变通性62

4.2.3 表意手段63

4.2.4 文字结构64

4.3 语际转换的思维调节及语感机制65

4.3.1 按习惯表达法调节思维66

4.3.2 语感机制67

4.4 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70

4.4.1 接受者因素70

4.4.2 文化因素72

4.4.3 语境因素74

4.5.1 语际转换的行为模式及条件75

4.5 语际转换的四种基本模式75

4.5.2 结论80

第五章 翻译思维简论82

5.0 概述82

5.1 翻译思维的基本特征84

5.2 换码的思维过程85

5.3 翻译思维的发展机制86

5.3.1 词语形态分析86

5.3.2 语法层次分析87

5.3.3 文体修辞分析89

5.3.4 词义色彩分析90

5.3.5 文化历史分析91

5.4 翻译思维机制中的综合:句子和语段93

5.4.1 句子93

5.4.2 语段94

5.5 结语96

第六章 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98

6.0 概述98

6.1 可译性的理论依据99

6.1.1 认识所指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99

6.1.2 思维形式的同一性100

6.1.3 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及语义系统的对应101

6.1.4 文化的相互渗透性102

6.2 可译性限度104

6.2.1 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104

6.2.2 语际转换中的障碍107

6.2.2-1 语言文字结构障碍107

6.2.2-2 惯用法障碍111

6.2.2-3 表达法障碍115

6.2.2-4 语义表述障碍128

6.2.2-5 文化障碍129

6.3.2 外域文化与语言表达法可容性的扩大133

6.3.1 思维的深化133

6.3 可译性限度的调节机制133

6.3.3 方法论的发展潜势134

6.3.4 接受者因素的强化134

第七章 翻译的程序论135

7.0 概述135

7.1 程序论中的分析136

7.2 程序论中的综合137

7.3 语法结构是翻译动作的依据139

7.4 翻译的步骤141

7.4.1 紧缩主干142

7.4.2 辨析词义144

7.4.3 分析句型150

7.4.4 捋清脉络158

7.4.5 调整搭配158

7.4.6 润饰词语159

7.5 程序论的“终端检验”160

第八章 翻译的方法论162

8.0 概述162

8.0.1 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一162

8.0.2 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二164

8.1 方法论的分类原则165

8.2.1 对应166

8.2 常规手段166

8.2.1-1 完全对应168

8.2.1-2 不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169

8.2.1-3 无对应171

8.2.2 同步172

8.3 变通手段173

8.3.1 分切173

8.3.2 转换175

8.3.2-1 词性转换175

8.3.2-2 肯定与否定的转换176

8.3.2-3 句式的转换177

8.3.2-4 语态转换179

8.3.2-5 时态转换180

8.3.2-6 语气转换180

8.3.2-7 名词及代词数的转换181

8.3.3 转移181

8.3.3-1 否定部位转移181

8.3.3-2 主语转移182

8.3.3-3 重心转移183

8.3.4 还原184

8.3.5 阐释或注释185

8.3.6 融合(或糅全)及缀合186

8.3.7 引申187

8.3.8 反转(复位)188

8.3.9 替代189

8.3.10 折离192

8.3.11 增补、省略与重复194

8.3.12 重构197

8.3.13 移植197

第九章 翻译美学概论199

9.0 翻译学的美学渊源199

9.1.1 翻译美学的范畴和任务204

9.1 现代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204

9.1.2 翻译的审美客体205

9.1.3 翻译的审美主体208

9.1.4 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210

9.2 翻译的美学标准216

第十章 翻译风格论218

10.0 概述218

10.1 风格意义的可知性:风格的认识论依据220

10.1.1 对文体的结构分析220

10.1.2 风格的符号体系:形式标记221

10.1.3 风格的符号体系:非形式标记230

10.2 风格的可译性236

10.2.1 风格的翻译手段:翻译中的风格表现法238

10.3 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限度242

10.4 关于所谓“翻译体”:外域文化和语言风格的可容性机制245

10.4.1 翻译中的外域文化可容性基本规范247

10.4.2 翻译中的外语表达法可容性基本规范248

10.4.3 结语250

第十一章 论翻译的技能意识252

11.0 概述252

11.1 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253

11.1.2 从实践的需要来分析254

11.1.1 从翻译理论的职能来分析254

11.1.3 从教学的需要来分析255

11.1.4 从学习的规律来分析255

11.2 翻译技能意识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257

11.3 技能与技巧258

11.4 关于翻译理论教学264

11.4.1 翻译教学的目的性264

11.4.2 翻译基本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问题265

参考书目269

Ⅰ. 中文著作269

Ⅱ. 英文著作271

Ⅲ. 与翻译研究有关之语言学著作275

1999《当代翻译理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宓庆著 1999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翻译论集(1984 PDF版)
翻译论集
1984 北京:商务印书馆
苏联翻译理论( PDF版)
苏联翻译理论
论翻译=On translation(1984 PDF版)
论翻译=On translation
1984
后殖民  翻译  权力话语  后殖民主义译论与当代中国翻译( PDF版)
后殖民 翻译 权力话语 后殖民主义译论与当代中国翻译
翻译学通论(1927 PDF版)
翻译学通论
1927
中国当代翻译百论(1994 PDF版)
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1994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翻译理论概要(1955 PDF版)
翻译理论概要
1955 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1988 PDF版)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
1988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翻译新论(1993 PDF版)
翻译新论
1993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翻译批评论(1999 PDF版)
翻译批评论
1999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翻译论集(1940 PDF版)
翻译论集
1940 西风社
CN TRANSLATION 论翻译(1984 PDF版)
CN TRANSLATION 论翻译
1984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1998 PDF版)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
1998 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1989 PDF版)
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
1989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艺谭(1991 PDF版)
译艺谭
1991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