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通用教材 运动生理学》求取 ⇩

绪论1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及与其它生物学科的关系1

二、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和机能调节1

目录1

三、运动生理学的发展3

第一章 肌肉收缩6

第一节 肌纤维的构造(复习)6

第二节 肌肉的特性7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7

(二)兴奋性的指标8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8

(一)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8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过程10

一、膜电位的发生与神经冲动的传导10

(一)膜电位10

(二)膜电位产生原理——离子学说11

(三)钠钾泵在离子转运中的作用12

(四)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的传导12

二、兴奋由神经传送给肌肉(神经肌肉传递)13

(二)兴奋—收缩偶联14

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14

(一)肌纤维收缩的滑行学说14

第四节 肌肉收缩的能量代谢16

第五节 肌肉收缩与作功17

一、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17

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17

三、肌肉的工作(功)18

第六节 快肌和慢肌20

一、快肌与慢肌纤维的形态、机能与代谢特征20

二、不同专项运动员肌纤维的比例与面积21

第七节 肌电图(EMG)简介22

一、正常肌电图22

二、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24

第二章 血液26

第一节 概述26

一、内环境26

(一)体液26

(二)内环境的概念26

(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26

二、血液的总量27

三、血液的组成28

四、血液的主要机能28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8

(二)运输作用28

(三)防御机能29

第二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29

一、血液的化学成分29

(三)渗透压30

(二)粘滞性30

(一)颜色和比重30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30

(四)酸硷度31

第三节 血液内的细胞32

一、红细胞32

(一)形态、数量和机能32

(二)红细胞的生成、破坏和调节33

(三)血红蛋白的组成与机能33

二、白细胞34

(一)形态、数量和机能34

(二)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36

(一)形态和数量37

(二)生成与破坏37

(三)血小板的机能37

三、血小板37

(四)纤维蛋白的溶解38

第四节 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39

一、安静状态时血液有形成分的变化39

(一)红细胞的数值与血红蛋白含量39

(一)运动后红细胞和Hb含量的变化41

(二)运动后白细胞数值与分类的变化41

二、运动后血液有形成分的变化41

(二)白细胞的数值与分类41

第三章 循环44

第一节 心脏的机能44

一、心脏的一般结构44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45

(一)自动节律性45

(二)传导性45

(三)兴奋性45

(四)收缩性46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47

三、心动周期47

(二)心脏的射血过程48

四、心尖搏动和心音49

(一)心、尖搏动49

(二)心音50

五、心电图50

(一)记录心电图的导联方式50

(二)心电图的波形与意义51

(二)心输出量的测定方法52

六、心输出量52

(一)心输出量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异52

(三)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53

(四)心力储备55

第二节 血管的机能56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与机能特点56

二、动脉血压57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57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58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58

四、毛细血管的机能59

三、动脉脉搏59

五、静脉的机能60

(一)心脏收缩60

(二)呼吸运动60

(三)骨骼肌的挤压作用60

(五)静脉管壁的收缩61

六、肌肉活动类型与血压的反应61

(四)重力和体位61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63

一、神经调节63

(一)心血管神经支配63

(二)心血管中枢64

(三)心血管反射65

二、体液调节66

(一)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66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66

三、高级神经中枢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67

第四节 人体运动时循环机能的变化67

(三)局部性舒血管物质67

第五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9

一、窦性心动徐缓69

二、每搏输出量增多69

三、运动性心脏增大70

四、心血管调节机能改善70

第四章 呼吸71

(一)平和呼吸72

(二)用力呼吸72

一、呼吸运动72

第一节 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功能72

(三)呼吸形式73

二、肺内压和胸内压73

(一)肺内压73

(二)胸内压73

三、肺的通气功能74

(一)肺容积及其变化74

(四)肺通气功能的指标及其测定76

第二节 气体交换和运输76

(二)肺通气量76

(三)解剖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76

一、气体交换77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77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77

(三)影响换气的因素78

二、气体运输79

(一)氧的运输79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81

(一)呼吸运动的神经支配83

(二)呼吸中枢83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83

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中枢83

(三)呼吸与酸碱平衡83

二、呼吸运动的反馈调节84

(一)肺牵张反射84

(二)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84

三、血液中化学成分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反馈调节84

(一)二氧化碳和氢离子浓度对呼吸的调节84

(二)缺氧对呼吸的影响85

四、大脑皮质对呼吸运动的调节85

(一)运动的总需氧量与每分需氧量86

(二)总需氧量的大小与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关系86

一、需氧量86

第四节 运动中的氧供应86

二、摄氧量87

(一)摄氧量的概念87

(二)最大摄氧量87

(三)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和无氧阈88

三、氧债88

(一)氧债及其计算88

(二)氧债的成分及氧债的消除89

(三)氧债与运动负荷的关系90

第五节 合理的呼吸方法91

一、减少呼吸道阻力91

二、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提高肺泡通气效果91

三、呼吸方法适应于技术动作变换的需要92

四、合理运用憋气92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94

第一节 口腔内消化94

一、唾液腺及其分泌94

(二)神经化学期95

(一)复杂反射期95

一、胃液及其分泌95

第二节 胃内消化95

二、咀嚼和吞咽95

二、胃的运动96

第三节 小肠内消化96

一、小肠内的化学性消化96

(一)小肠液的分泌96

(二)胰液的分泌96

(三)胆汁的分泌96

(二)分节运动97

(一)蠕动97

二、小肠内的物理性消化97

(三)摆动98

第四节 大肠内消化98

第五节 吸收98

一、吸收的部位98

二、各种物质的吸收98

三、吸收的原理99

(一)物理过程99

(二)生理过程99

第七节 肌肉运动对消化机能的影响100

第六节 肝脏的功能100

第一节 物质代谢101

一、糖类代谢101

(一)糖类对人体的作用101

(二)糖在体内的代谢过程101

第六章 物质和能量代谢101

(三)糖代谢的调节105

二、蛋白质代谢106

(一)蛋白质对人体的作用106

(二)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106

(一)脂肪对人体的作用107

(二)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过程107

(三)蛋白质代谢的调节107

三、脂肪代谢107

(三)脂肪代谢的调节108

四、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相互关系108

五、水盐代谢109

(一)水的代谢109

(二)无机盐代谢110

(一)氧热价与食物热价111

一、测定能量代谢的方法111

第二节 能量代谢111

(二)呼吸商112

二、基础代谢113

三、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114

四、有氧氧化供能与无氧氧化供能116

(一)有氧氧化供能116

(二)无氧氧化供能117

五、运动训练与能量利用的节省化119

一、体温的测量120

二、体温的生理波动120

第一节 正常人体温度120

第七章 体温120

第二节 产热和散热122

一、产热过程122

二、散热过程123

(一)幅射123

(二)传导123

(三)对流123

(四)蒸发123

第三节 体温的调节机理124

第四节 运动时体温的变化和调节125

第一节 排泄的概述127

一、排泄的概念及生理意义127

二、肾脏的基本结构特点127

(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127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127

一、尿的生成过程128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128

第二节 肾脏的泌尿机能128

(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128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130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131

二、尿的成分及尿量132

第三节 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硷平衡中的作用132

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133

二、肾脏在保持酸硷平衡中的作用134

三、肾脏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135

二、尿乳酸136

三、运动性蛋白尿136

第四节 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136

一、尿量136

第九章 内分泌138

第一节 内分泌概述138

一、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138

二、内分泌作用和特征138

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39

四、激素的作用机理139

(一)含氮激素作用机理139

(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139

(二)甲状腺活动的调节140

(一)甲状旁腺素的作用140

二、甲状旁腺140

第二节 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140

(一)甲状腺素的作用140

一、甲状腺140

(二)甲状旁腺活动的调节141

三、胰岛腺141

(一)胰岛素的作用141

(二)胰岛腺活动的调节141

四、肾上腺141

(一)肾上腺皮质141

(二)肾上腺髓质142

五、性腺143

(一)男性腺(睾丸)143

(二)睾丸机能的调节143

(三)女性腺(卵巢)143

(四)雌激素的作用143

(五)孕激素的作用143

(六)月经周期143

(七)卵巢机能的调节144

六、脑垂体144

(三)神经性垂体(神经部)145

(二)腺性垂体活动的调节145

(一)脑垂体前叶的作用145

(四)神经性垂体活动的调节146

第三节 内分泌的相互关系和神经调节146

一、内分泌的相互关系146

二、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分泌活动的调节146

第四节 体育运动与内分泌148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与应激学说149

一、应激学说的根据149

二、生理应激与运动训练149

一、眼球的结构和机能概述151

第二节 视觉器官151

第十章 感官151

第一节 感觉、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151

二、眼的折光功能153

(一)光的折射和成象153

(二)眼的折光和成象153

(三)眼的调节154

(四)眼的折光异常154

(一)视网膜上的感光机能155

(二)视网膜的光化学155

三、眼的感光机能155

(三)视力与视野156

(四)中央视觉和周围视觉156

(五)立体视觉157

(六)色党157

四、眼球的运动装置、眼肌平衡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158

(一)肌肉控制眼球运动158

(二)眼肌平衡在体育实践中的作用159

五、视觉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159

(一)耳的结构160

一、听觉160

第三节 听觉和位觉器官160

(二)声波的传导和感受161

(三)听党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162

二、位觉162

(一)前庭器官的结构162

(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163

(三)体育运动与前庭器官的机能163

(一)肌梭的结构和机能165

(二)腱梭的结构和机能165

一、本体感受器的结构及其机能165

第四节 本体感受器165

二、本体感受器对运动协调的反馈调节166

三、本体感受器的训练166

(一)运动训练对本体感受器的影响166

(二)本体感受器的机能与动作技能168

第五节 皮肤与内脏感觉168

一、神经元170

(一)神经元的结构170

第一节 神经元与突触170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170

(二)神经元的机能与分类171

二、突触171

(一)突触的结构与分类171

(二)突触的传递过程及原理171

第二节 反射中枢与反射活动的协调172

一、反射中枢172

(四)兴奋的后作用173

(三)兴奋的总和173

(二)中枢延搁173

(一)单向传导173

二、兴奋通过反射中枢的特征173

(五)兴奋的扩散174

(六)兴奋的节律转化174

三、中枢抑制174

(一)突触后抑制174

(二)突触前抑制174

四、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关系175

五、反射活动的协调175

(一)交互抑制175

(五)大脑皮质在动作协调中的作用176

(四)反馈176

(二)扩散176

(三)优势现象176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177

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177

(一)适宜刺激177

(二)换能作用177

(二)非特异性传入(投射)系统及其作用178

(一)体表感觉178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机能178

(一)特异性传入(投射)系统及其作用178

二、感觉的传入途径178

(二)运动感觉区179

(三)视觉179

(四)听觉179

(五)内脏感觉179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79

一、牵张反射180

二、姿势反射及其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181

(一)静位反射181

(二)静位运动反射183

三、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184

四、小脑对人体运动的调节185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85

(一)椎体系的机能186

(二)椎体外系的机能186

六、大脑皮质的电活动186

(一)脑电图的正常波形186

(一)结构特点187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特点187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87

(二)脑电图波的形成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187

(二)机能特点189

(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189

(四)植物性神经的营养功能190

二、大脑对植物性机能的调节190

第十二章 高级神经活动192

第一节 条件反射及其形成192

一、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92

(一)建立条件反射的生理过程193

三、建立条件反射的生理过程和条件193

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异同193

(二)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194

四、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195

第二节 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195

一、非条件抑制196

(一)外抑制196

(二)超限抑制196

二、条件性抑制196

(一)消退抑制196

(三)延缓抑制197

(二)分化抑制197

(四)条件抑制198

三、睡眠抑制198

第三节 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活动规律198

一、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198

二、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199

第四节 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合机能和动力定型199

一、分析综合机能199

二、大脑皮质的动力定型200

一、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201

第五节 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201

第六节 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202

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意义202

第十三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204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204

第二节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其发展207

一、泛化过程207

二、分化过程208

三、巩固过程208

第三节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209

二、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210

一、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210

三、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211

四、消除防御性反射212

五、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影响212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214

第一节 力量素质214

一、力量在各项运动中的重要性214

二、进行力量训练要有的放矢214

(一)动力性练习(等张性)215

四、几种力量训练的方法215

(二)静力性练习(等长性)215

(一)肌肉横断面增大215

(二)神经调节的改善215

三、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学因素215

(三)杠杆(骨)的机械效率(略)215

(三)等动练习216

(四)超等长练习216

(五)电刺激法216

五、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216

(一)超负荷原则216

(二)力量练习要有针对性216

(一)负重大小217

(二)速度快慢217

(三)结合动作的特点选择力量练习217

六、训练因素217

(三)训练次数218

(四)年龄性别218

第二节 耐力素质219

一、耐力的分类219

二、各种跑时的能量供应特点219

(一)最大摄氧量(VO2max)是有氧耐力的指标220

三、有氧耐力及其训练220

(二)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基础221

(三)提高有氧耐力的训练223

四、无氧耐力及其训练224

(一)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225

(二)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226

五、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的关系226

一、决定速度快慢的生理基础227

(一)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227

第三节 速度素质227

(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229

(三)提高短跑速度的训练方法230

第四节 灵敏与柔韧素质231

一、灵敏素质231

二、柔韧素质231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233

第一节 赛前状态233

一、赛前状态生理变化的原因233

第二节 准备活动234

三、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234

二、赛前状态高级神经活动的机理234

第三节 进入工作状态235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236

(一)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反射活动236

(二)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236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236

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236

第四节 稳定状态237

一、疲劳及其学说238

第五节 疲劳238

(一)神经系统的影响学说241

(二)能源物质的耗竭学说241

(三)疲劳物质的蓄积学说241

(四)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失调学说241

二、判断疲劳的几种简易方法241

(一)观察法241

(二)生理机能测定法241

(三)医学测定法242

三、活动性休息242

二、超量恢复244

第六节 恢复过程244

一、恢复过程的阶段性244

三、促进恢复工作能力的几种措施246

(一)整理活动246

(二)营养因素247

(三)物理方法247

(四)其他247

第十六章 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48

(二)肌肉249

(一)骨骼与关节249

二、运动系统249

一、中枢神经系统和感官249

第一节 安静状态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指标249

三、氧运输系统251

(一)血液251

(二)心脏血管251

(三)呼吸252

第二节 不同训练程度的人体对定量负荷的反应253

(二)循环254

(一)呼吸254

三、输氧系统254

一、中枢神经系统254

二、运动器官254

第三节 最大运动负荷时训练程度的标志255

一、最大摄氧量和氧脉搏255

二、氧债和无氧阈256

三、连续心音现象256

四、内环境变异的“可忍受性”257

第四节 影响运动效果的因素257

一、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257

三、年龄和性别差异258

二、遗传因素258

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259

一、生理指标的检查259

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260

三、教育学观察261

第十七章 儿童少年、女子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262

一、年龄阶段的划分262

二、青春发育期262

(一)骨骼263

一、骨骼与关节的特点263

三、第二性征263

第一节 儿童少年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一般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263

(二)关节264

二、肌肉的特点264

三、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264

(一)血液264

(二)心律、血压265

(三)心输出量265

(四)运动时心血管的机能反应265

(五)青春性高血压265

(二)摄氧量266

(三)肺通气量266

四、呼吸系统的特点266

(一)呼吸频率与肺活量266

五、神经系统的特点267

(一)神经系统发育最早最快267

(二)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267

(三)两个信号系统的活动267

(一)骨骼的特点268

二、女子的解剖生理特点268

一、女子生理阶段的划分268

第二节 女子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268

(四)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工作特点268

(五)青春发育期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暂时性下降268

(二)肌肉的特点269

(三)血液循环的特点269

(四)呼吸系统的特点270

(五)月经期的生理反应270

三、体育教学与训练271

第三节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271

(三)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或称增快期)272

(四)各项素质达到最高成绩的年龄272

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272

(二)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272

(一)身体素质的增长272

二、各项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274

(一)力量素质的年龄变化274

(二)速度素质的年龄变化276

(三)耐力素质的年龄变化277

(四)灵敏和柔韧的年龄变化279

第一节 运动练习的分类281

第十八章 主要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281

第二节 田径运动的生理特点283

第三节 体操运动的生理特点293

第四节 球类运动的生理特点299

第五节 游泳运动的生理特点304

第六节 武术运动的生理特点309

第七节 举重运动的生理特点314

第八节 自行车运动的生理特点317

第九节 登山运动的生理特点320

第十节 滑冰运动的生理特点326

第十一节 滑雪运动的生理特点328

运动生理学实验部分331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331

★实验二、蛙腓肠肌的单收缩分析332

★实验三、蛙腓肠肌的强直收缩334

实验四、负荷、初长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335

实验五、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观察337

实验六、红细胞计数338

★实验七、白细胞常数式的测定341

★实验八、血红蛋白的测定343

实验九、回心血量和外周阻力对心输出量的影响344

★实验十、脉搏和动脉血压的测定345

〔附〕心率无线电遥测347

实验十一、溶积导体的导电规律及心电图的描记348

实验十二、心血管运动的神经体液调节351

★实验十三、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肺通气量的测定354

实验十四、屏息时间的测定与肺泡气的分析355

(沈氏、何氏及导热式物理分析法介绍)355

★实验十五、肺通气量、吸氧量、需氧量和氧债的测定361

实验十六、运动时能量消耗的测定363

实验十七、尿蛋白测定法365

实验十八、某些感觉机能的测定366

Ⅰ.视深度的测定366

★Ⅱ.视野的测定367

★Ⅲ.前庭机能稳定性的测定369

★Ⅳ.肌肉对空间位置感觉的测定371

Ⅴ.两点辨别阈的测量法374

Ⅵ.重量感觉374

★实验十九、去大脑鸽及毁小白鼠小脑的观察375

★实验二十、兔大脑皮质运动区机能定…位及去大脑僵直的观察376

★实验二十一、视觉—运动条件反射潜伏期的测定377

★实验二十二、神经类型的测定379

——808神经类型测试法和安菲莫夫测试法379

★实验二十三、力量素质的测定384

一、直接肌肉力量效果的测定384

二、力量素质的生理学指标测定384

附:肌电图描记387

实验二十四、最大吸氧量的推测389

★实验二十五、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效果的观察394

★实验二十六、积极性休息效果的观察395

实验二十七、静力性工作的生理特点397

★实验二十八、不同强度周期性运动的生理特点398

★为必作;其余为选作。404

附录:404

一、生理实验常用仪器设备一览表404

二、生理实验常用药物一览表406

三、常用麻醉药剂量表407

四、常用试剂配制法408

五、度量衡对照表412

六、生理学实验报告格式415

主要参考书目录417

1984《体育系通用教材 运动生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生理学》编写组编 1984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大学生体育运动(1997 PDF版)
大学生体育运动
1997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体育系通用教材  武术  (第三册)(1979.01 PDF版)
体育系通用教材 武术 (第三册)
1979.01 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系通用教材  排球(1979年03月第1版 PDF版)
体育系通用教材 排球
1979年03月第1版 人民体育出版社
运动生理学  函授大专试用教材( PDF版)
运动生理学 函授大专试用教材
体育运动选材( PDF版)
体育运动选材
体育运动心理学( PDF版)
体育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教材(1984 PDF版)
运动心理学教材
1984
体育运动管理学(1982 PDF版)
体育运动管理学
1982
体育院系通用教材  心理学  试用(1980 PDF版)
体育院系通用教材 心理学 试用
1980
《体育运动管理学》  下(1985 PDF版)
《体育运动管理学》 下
1985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体育运动管理学(1985 PDF版)
体育运动管理学
1985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体育运动心理(1986 PDF版)
体育运动心理
1986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体育系通用教材  田径  上(1978 PDF版)
体育系通用教材 田径 上
1978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系通用教材  排球(1979 PDF版)
体育系通用教材 排球
1979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系通用教材  基础英语  下(1982 PDF版)
体育系通用教材 基础英语 下
1982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