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不同含水量小麦发热霉变前后峰值黏度变化cP》

《表5 不同含水量小麦发热霉变前后峰值黏度变化cP》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发热霉变前后小麦粉品质变化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大写字母代表纵列差异显著性,小写字母代表横行差异显著性(P<0.05)。表6~表7同。

由表5可知,2个含水量小麦储藏过程中峰值黏度随储藏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大。含水量20%的小麦储藏时间为6~21 d时,上中下3层的峰值黏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储藏末期(24 d)整仓霉变程度较深时,中层峰值黏度显著大于上下2层,中层峰值黏度为3630.7 cP,上下2层峰值黏度为3371 cP左右。含水量22%的小麦储藏末期峰值黏度显著大于储藏前期,储藏24 d时中层峰值黏度为3683.3cP,储藏0 d的小麦中层为2892.3 cP,增加了791cP。峰值黏度表明淀粉或淀粉混合物结合水的能力,主要反映淀粉颗粒质量。峰值黏度增加表明α-淀粉酶活性较低,减少淀粉的酶解作用从而增强淀粉的水合作用;小麦粉峰值黏度的增加也和小麦粉蛋白质变化密切相关。小麦粉蛋白质的水合能力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减小,淀粉的水合能力相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