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罗非鱼加工副产物脱腥前后挥发性成分分析》

《表4 罗非鱼加工副产物脱腥前后挥发性成分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罗非鱼加工副产物脱腥工艺及其腥味物质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未检出。

醛类主要是由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的氢过氧化物裂解形成的,其阈值较低,容易被感知,对腥味有着较为重要的贡献。脱腥前醛类相对含量达34.51%,其中己醛含量最高(29.56%),主要是因为鱼头在副产物中占较大比重,这也与此前的报道相吻合[24],己醛的阈值极低,仅为4.50μg/kg,广泛存在于淡水鱼与海水鱼体内,是鱼腥味的关键物质,浓度较低时,具有青草味,浓度较高时,具有腐臭味、酸败味[25]。经脱腥后,己醛的相对含量相对下降了约61.54%,效果明显;鱼体中的饱和醇类阈值较大,对气味贡献小,而不饱和醇类阈值小,会产生使人不愉快的蘑菇味或金属味。1-辛烯-3-醇来自亚油酸的氢过氧化物降解产物,也是罗非鱼中标志性的腥味物质,呈土霉味,阈值为1.0μg/kg[26],经脱腥处理后,其峰面积也显著减少,同时,1-丁醇、1-戊醇、(E)-3-己烯-1-醇、环辛醇等也未检出,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减少52.19%。酮类物质是由不饱和脂肪酸降解或氧化产生的,阈值高于醛类物质,但与醛类或其他物质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使腥味增强;烃类物质由烯烃、烷烃及芳香烃组成,主要来源于脂肪酸中含氧自由基的均裂,其特点为阈值普遍较高,难以感知,所以对整体风味贡献不大,但烯烃类化合物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醛酮类物质,或成为腥味的潜在因素[26]。脱腥处理后原有的烃类化合物明显减少,之后增加蒎烯、B-瑟林烯等或来自于脱腥剂。以上结果表明,选用紫苏、白醋、香芹配制的复合脱腥剂,脱腥效果良好,可以有效减少罗非鱼加工副产物中的腥味物质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