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培养目标对比:智能语音技术视域下播音与主持专业应变策略研究——基于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数据分析》

《表2 培养目标对比:智能语音技术视域下播音与主持专业应变策略研究——基于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数据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智能语音技术视域下播音与主持专业应变策略研究——基于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数据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表2可以看出,五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落点都是“复合型人才”,文字表述中也多有学科交叉、能力交叉的体现,这是由播音工作岗位的性质决定的。播音工作是媒体传播工作的最后一环,好的播音员主持人需要熟悉前期的策划、采访等工作,所以“复合型”是必要的。除中国传媒大学外,其他四所院校都凸显了“应用型”这一表述,播音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岗位对接也比较明确,专业诞生之初也是为国家培养紧缺的播音岗位一线工作人才,应用特征十分明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7],以满足我们当今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中国传媒大学虽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说法,但也在表述中强调了各项应用的能力,这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传媒大学作为综合型的“211”工程高校、“双一流”高校的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语言传播”“语言表达”“语言应用”等语言能力的表述,是各院校除“播音主持”外普遍强调的能力所在,其适应工作也不仅于“播音主持”岗位。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播音专业的学科属性更呈现出语言学方面的特征。“新媒体”“21世纪”“现代化”“前沿”“未来”等词汇的使用可以看出播音专业“时代性”的特色。这说明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时代变化,大家都有努力适应时代变化的内在愿望,但目前的播音高等教育能否真正达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呢?通过本次申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各院校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