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论》
作者 | 张永春编著 编者 |
---|---|
出版 |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76 |
出版时间 | 199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43525313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692465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课程论的基本概念1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1
一 课程概念的多义性1
二 课程概念的三个侧面2
三 课程的种类5
第二节课程论的学科位置8
一 课程论的研究课题8
二 不同教育体制下的课程论模式10
第二章数学课程理论研究的价值和作用14
第一节 数学课程论与一般课程论的关系14
第二节 数学科学的本质特征15
第三节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课程的数学的差异19
一 数学教育的思想性目的22
二 数学教育的知识性目的24
三 数学教育的能力性目的25
第四节 数学课程论研究的意义28
第三章古代外国的数学课程概况33
第一节 古埃及的数学课程33
第二节 巴比伦的数学课程36
第三节古希腊的数学课程37
第四节 古罗马的数学课程45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数学课程概况48
第一节 中国奴隶社会中的数学课程48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数学课程51
第五章中国古代数学课程的突出成就62
第一节《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课程的典型62
一 《九章算术》的成书背景63
二 《九章算术》的内容概述64
三 《九章算术》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数学课程的特点66
四 《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的比较68
五 《九章算术》作为教科书的历史作用70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家杨辉在课程研究上的贡献71
第六章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85
第一节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数学课程85
一 早期一般背景85
二 早期学校教育中的数学课程86
三 后期变化的背景88
四 后期学校教育中的数学课程90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时期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94
一 背景94
二 数学课程概况98
第七章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演变103
第一节中国近代教育时期(晚清至民国初)的中学数学课程103
一 教会学堂的数学课程103
二 同文馆与京师学堂的数学课程104
三 中学堂的数学课程107
四 中学校的数学课程(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111
第二节中国现代教育早期(五四运动至建国)的中学数学课程113
一 壬戌(1922年)学制时期113
二 1932年学制,1929—1936年间的三个课程标准119
三 1940年的“重行修订中学课程标准”129
第三节中国现代教育后期(建国后)的数学课程134
一 从建国到1958年的阶段135
二 从1958年到1966年的阶段137
三 从1966年到1976年的阶段140
四 从1976年到1986年的阶段140
五 1987年以来的阶段142
第八章近现代世界数学课程发展的走向147
第一节 从近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到19世纪末147
第二节 从19世纪后期到本世纪中期148
第三节第二世界大战结束以后154
一 50年代的分析批判154
二 60年代的改革试验157
三 70年代的回归调整162
四 80年代后的深入探索168
第九章系统观点下的数学课程178
第一节系统论的基本概念178
一 系统这个范畴的基本内涵179
二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辨证关系180
三 系统概念的外延,系统的简单分类181
四 系统思想的简单概括182
第二节作为系统的数学课程182
一 数学课程是一个系统182
二 数学课程系统与数学科学系统的异同186
第十章数学课程的宏观结构—功能分析191
第一节结构—功能分析的任务191
一 结构—功能分析的含义191
二 结构—功能分析中的三个层次193
第二节宏观的结构—功能分析194
一 数学课程的几种整体结构模式及其功能特点194
二 关于数学课程结构模式的讨论204
第十一章 数学课程的微观结构—功能分析(一)——数学课程的概念子系208
第一节概念子系的逻辑学分析209
一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重要逻辑特征209
二 概念与词语的关系210
三 概念的逻辑分类212
四 概念间的逻辑关系213
第二节概念子系的课程论分析215
一 概念的课程论分类215
二 数学课程中的概念的展现220
三 概念之间的联系与概念发展中的属性变化226
第三节概念子系的功能讨论230
一 概念子系的功能分析230
二 概念子系的网络图233
第十二章数学课程的微观结构—功能分析(二)——数学课程的命题子系242
第一节命题子系的逻辑学分析242
一 数学课程命题的基本逻辑结构243
二 命题的交叉复合结构和命题的语句改换248
第二节命题子系的课程论分析250
一 命题的课程论分类250
二 命题的展现与发展演化253
第三节命题子系的功能讨论和命题网络258
一 功能讨论258
二 命题子系网络261
第十三章数学课程的微观结构—功能分析(三)——数学思想子系和解证方法子系262
第一节数学思想子系的结构功能分析262
一 数学思想的概念263
二 中学数学课程中涉及的重要数学思想267
三 数学思想在数学课程中的不同展现方式280
四 数学思想子系统的功能分析282
第二节 关于解证方法子系的结构和功能283
第十四章数学程的微观结构—功能分析(四)——语言符号子系和例题、问题子系285
第一节数学课程语言符号子系的分析285
一 数学课程语言的特点285
二 数学课程语符子系的结构288
三 关于语符子系的功能讨论299
第二节关于数学课程中题例子系的分析301
一 题例子系的结构——课程形态分类302
二 题例子系的功能简析303
第十五章数学课程的中观结构 功能分析——关于数学课程的评价和设计问题305
第一节中观分析——六个子系统的综合305
一 配伍六角形306
二 网络的叠加313
第二节数学课程的评价314
一 数学课程评价的含义314
二 数学课程评价的类属特点316
三 数学课程评价的方式和方法318
四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325
五 课程评价结果的讨论331
第三节关于数学课程的系统设计问题335
一 数学课程设计的项目内容335
二 数学课程设计的程序和流程339
三 课程系统设计中信息量的控制和信息流的调配340
第十六章课程论观点下的数学课件343
第一节课件是“电子课程”344
一 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历程344
二 课件是电子教程347
三 “电子课程”的特点350
第二节数学课件的课程论分析352
一 数学课件的形态分类352
二 数学课件的教学功能、特点及其地位353
三 主题型数学教学演示课件的分类研究358
第三节关于数学课件编写的几个问题366
一 数学课件的写作环境和写作工具366
二 其他问题373
1996《数学课程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永春编著 1996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
- 1994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 化学课程论
- 1996.11 广西教育出版社
-
- 新课程数学教学案例
-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
- 1992
-
- 学前教育课程论
- 1999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
- 1989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 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 1996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课程史论
- 1999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 课程论
- 1989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 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
- 1999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
- 1993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数学课程发展
- 199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 数学课程论
- 1996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
- 数学课程论 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 数学
- 1996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
- 课程论
- 1988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