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超声波处理对不同类型淀粉改性的研究》

《表1 超声波处理对不同类型淀粉改性的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超声波改性淀粉及其耦合酶解反应的生物学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适应生物炼制中淀粉转糖的高效、节能加工需求,国内外研究者针对淀粉改性手段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索,一直致力于改善生物炼制过程中淀粉糖的转化过程,指出生物炼制中降低能量消耗,关键是改善淀粉至葡萄糖过程中分子解聚工艺。如在燃料乙醇工业化生产中,此过程能量消耗占整个工艺的10%~20%。近年来,超声波对食品工业中的活性物质提取与大分子解聚过程都有积极的影响,超声波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效率高、排放低等优点,逐渐成为淀粉改性领域的研究热点(表1)。LI等[4]利用超声(40 kHz,40℃,480 W,30 min)改性玉米淀粉,导致相对结晶度降低,偏光十字减小甚至消失,显著缩短淀粉液化时间,淀粉晶体类型呈现A-型晶型;CHEN等[5]发现,超声波不能改变淀粉的晶体类型,但能使反应体系分散,表面积增大,提高后续酶解反应效率。超声波处理降低了马铃薯、小米和糯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较低的黏度可能归因于物理损伤的淀粉颗粒,增加了水化的透水性。此外,超声处理过程中的机械振荡和空化会导致长链断裂,降低淀粉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导致黏度降低[6]。然而,超声处理的大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却呈现相反的趋势,显示出比天然样品更高的值。超声波处理对黏度特性的影响可能取决于淀粉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