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酶处理改性淀粉与对照样品的直链淀粉比例、链长分布》

《表1 不同酶处理改性淀粉与对照样品的直链淀粉比例、链长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复合酶修饰对红薯淀粉分支结构和物化特性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同列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2同。DP.聚合度(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表1显示了所有样品的直链淀粉比例,经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苷转移酶依次处理后直链淀粉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葡萄糖苷转移酶添加量从50μL增加至300μL,直链淀粉比例从22.53%下降至12.81%,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复合酶的降解和分支作用,形成新的分支点,从而将直链淀粉转化为支链淀粉,因此降低了直链淀粉的比例。采用HPAEC-PAD测定了复合酶处理红薯淀粉的链长分布,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链长的聚合度(degree of polymerization,DP)将链长分布划分为4个部分:A链、B1链、B2链和B3链[19]。与对照组相比,经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苷转移酶修饰后淀粉的A链和B1链比例增加,而B2链和B3链的比例降低,并且随着葡萄糖苷转移酶添加量的增加,A链和B1链的比例持续增加,B2链和B3链的比例则持续降低。当葡萄糖苷转移酶添加量增加至300μL时,A链和B1链比例分别增加至40.25%和53.82%,B2链和B3链比例则分别减少到3.41%和2.52%。同时,经复合酶处理后淀粉的平均链长相比于对照组明显缩短,且随着葡萄糖苷转移酶添加量从50μL增加至300μL,平均链长从18.41逐渐下降至9.42。说明复合酶处理后,红薯淀粉的短链比例显著增加,平均链长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