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发酵阶段物料生物胺含量测定结果》

《表3 发酵阶段物料生物胺含量测定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黄酒生产过程中生物胺的形成及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mg/kg

黄酒酿造发酵段工艺包括落缸、前酵和后酵。物料落缸后便开始糖化和发酵,前酵阶段酵母菌大量繁殖、代谢,温度控制在28~30℃;前酵结束后进入后发酵期,后酵期是部分残留的淀粉和糖继续发酵,促进酒成熟、增香和提高风味。冬酿黄酒发酵阶段生物胺总量和各种生物胺含量变化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落缸时物料总生物胺含量为34.95 mg/kg,其来源于蒸饭、酒母、麦曲和糖化酶;前酵1 d,总生物胺含量变化不大(36.51mg/kg),整个前酵期生物胺显著增加,前酵结束时(第3天),总生物胺达到了191.92mg/kg。前酵期发酵温度较高(30℃),这一阶段酵母大量增殖;通过开粑方式鼓入氧气,一些好氧性细菌(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等)大量繁殖,微生物生长代谢旺盛[16];发酵体系中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为生物按合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17]。前酵结束后,发酵醪液从发酵缸转入坛中进行后酵,后酵温度在20℃,后酵第1天,发酵物料生物胺含量增加至268.51 mg/kg,后酵第7天,发酵物料生物胺含量达到了402.58 mg/kg,继续发酵生物胺含量开始降低,到发酵结束,物料生物胺降低至234.55 mg/kg。进入后酵期,发酵醪液酒精度(15%vol~17%vol)逐渐增加,发酵液酸度、氧气等环境因素发生了改变,微生物生长特性也发生了改变,对生物胺的形成产生了抑制;同时,发酵醪液中胺氧化酶活性增加,部分生物胺发生了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