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通览》求取 ⇩

第一章 论领导的性质与作用3

一、社会劳动需要领导和权威3

上编3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领导3

三、领导者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

二、领导的涵义6

四、实现正确领导的基本条件7

五、正确的领导必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9

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领导者10

第二章 论共产党的领导10

二、革命和建设都需要共产党的领导12

三、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14

四、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16

五、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19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1

第三章 论领导的原则与观念21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2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4

四、坚持群众路线25

五、坚持民主集中制27

六、全局观念和战略观念28

七、政策观念和策略观念30

八、人才观念32

九、创新观念34

一、领导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35

第四章 论领导者的素养35

二、领导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38

三、领导者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原则和立场40

四、领导者要加强思想意识的修养41

五、领导者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43

一、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方针政策45

第五章 论领导者的职责45

六、要同领导干部中的腐败现象作坚决的斗争45

二、善于选拔培养使用各类干部和各种人才48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52

一、要有科学的领导制度56

第六章 论领导体制与结构56

二、实行民主集中制58

三、加强领导者的责任制60

四、建立合理的领导结构62

五、要精兵简政63

一、应用科学的领导方法64

第七章 论领导方法64

二、正确进行调查研究68

三、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70

四、实行一般与个别相结合72

一、要讲究领导艺术73

第八章 论领导艺术73

二、抓住中心环节,抓住工作重点74

三、团结群众大多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76

四、善于运用策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77

五、把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80

一、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83

第九章 论领导作风83

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84

三、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85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87

五、民主作风88

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89

一、领导者要注意提高工作实效90

第十章 论领导效能90

二、认真考查领导者的工作实效91

一、什么是领导92

第一节 领导科学的定义92

第二篇 绪论92

第一章 领导科学的定义、对象和内容92

二、领导类型93

四、我国领导科学和西方领导科学的区别94

三、什么是领导科学94

一、领导者主观与客观的关系95

第二节 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95

一、什么人可以当领导96

第三节 领导科学的研究内容96

二、领导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96

五、领导绩效怎样考评97

四、怎样才能做好领导工作97

二、领导是干什么的97

三、领导需要什么样的载体97

一、人类领导活动的产生98

第一节 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98

第二章 领导科学的由来和发展98

二、剥削阶级社会的领导活动形式99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活动特点101

一、以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为指南103

第二节 中国特色领导科学的创立与发展103

三、对古代领导经验的升华104

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经验为基础104

四、对现代国外领导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借鉴105

六、中国特色领导科学的发展106

五、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的提出106

二、应用领导理论107

一、基础领导理论107

第三章 领导科学的体系结构107

第一节 领导科学的体系结构框架107

二、应用领导理论方面的分支学科108

一、基础领导理论方面的分支学科108

三、部门领导理论108

四、层次领导理论108

第二节 领导科学的分支学科108

四、层次领导理论方面的分支学科109

三、部门领导理论方面的分支学科109

五、领导科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110

四、领导科学与党的建设科学的关系110

第三节 领导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10

一、领导科学与哲学的关系110

二、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110

三、领导科学与决策科学的联系与区别110

一、为人民服务是领导观的本质和核心111

第四节 领导科学体系的中国特色111

二、以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112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验是其基本构成113

四、吸收、借鉴古代和国外的领导思想114

三、领导科学适应了领导干部的迫切需要115

二、领导科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115

第四章 领导科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115

第一节 领导科学研究的意义115

一、领导工作需要领导科学这门专业理论115

一、辩证方法116

第二节 领导科学的研究方法116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领导科学116

四、逻辑方法117

三、阶级分析方法117

二、历史方法117

七、个案研究方法118

六、比较方法118

五、系统方法118

第一节 领导哲学原理121

第一章 领导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121

第三篇 领导哲学121

一、群众对领导的决定作用122

二、领导者的主观能动作用125

三、如何理解“关键在领导”127

一、领导本质的两重性128

第二节 领导的本质128

三、私有制社会的领导本质129

二、原始社会的领导本质129

一、领导角色的特点130

第三节 领导活动的特点130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本质130

二、领导认识的特点131

三、领导实践的特点133

一、领导者134

第四节 领导活动的要素134

二、被领导者135

四、作用对象136

三、人民群众136

第二章 领导哲学的中国特色137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内涵138

第一节 思想路线是领导者的思维向导138

二、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本环节139

三、实际情况是领导决策的依据140

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141

第二节 政治路线是领导者的目标方向141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142

三、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巩固无产阶级政权144

二、组织路线与辩证法145

一、组织路线与唯物论145

第三节 组织路线是领导工作的组织保证145

一、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146

第四节 群众路线是领导活动的根本路线146

三、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47

二、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147

二、孚众律反映的内在联系148

一、什么是孚众律148

第三章 领导规律与范畴148

第一节 孚众律148

三、孚众律是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153

四、孚众律反映的是一种必然趋势156

二、超前律与因果联系157

一、超前与超前律157

第二节 超前律157

三、违背超前律必定受到惩罚159

一、统一指挥律的涵义及适用范围160

第三节 统一指挥律160

二、统一指挥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必要性161

三、统一指挥与集体领导162

一、贤级律的定义与适用范围163

第四节 贤级律163

二、贤级律的内容和形式165

三、贤级律的反复出现168

一、“势”与“导”的内在联系170

第五节 因势利导律170

二、因势利导律的实践验证171

一、官吏与民众172

第六节 领导科学诸范畴172

二、公仆与主人173

五、集权与分权174

四、权威与服从174

三、民主与集中174

六、协调和竞争175

二、领导科学的主干范畴176

一、领导科学的始点范畴176

第七节 领导科学的始点范畴、主干范畴和中心范畴176

三、领导科学的中心范畴177

一、系统原则179

第一节 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的领导原则179

第四章 领导思想行为应遵循的原则179

三、弹性原则181

二、反馈原则181

一、四项基本原则182

第二节 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领导原则182

四、权变原则182

三、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原则184

二、民主集中原则184

四、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原则185

五、对中央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结合的原则186

六、党性原则187

一、领导者的气质类型及测定190

第一节 领导者的气质190

第四篇 领导心理190

第一章 领导个性心理190

一、领导者的性格类型及测定191

第二节 领导者的性格191

二、领导者的气质修养191

二、领导者的性格对领导活动的影响192

一、领导者的兴趣及特点193

第三节 领导者的兴趣193

三、领导者的性格修养193

三、领导者的兴趣成因及调控194

二、领导者的兴趣对领导活动的影响194

四、正确对待下属的兴趣195

一、领导者的观察196

第一节 领导者的认知196

第二章 领导心理过程196

二、领导者的记忆197

第二节 领导者的情感198

三、领导者的想象198

三、领导者情感的成因分析及调控199

二、领导者的情感特点199

一、情感的一般概述199

四、领导者驾驭下属情感的方法200

一、意志的一般概述201

第三节 领导者的意志201

四、领导者意志的成因分析及培养202

三、领导者的意志品质202

二、领导者的意志特点202

一、领导创造性的客观必然性203

第一节 领导者的创造心理特征203

第三章 领导者的创造心理203

二、领导者的创造心理特征204

二、领导者要善于捕捉灵感205

一、领导者要强化创造意识205

第二节 领导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205

三、领导者要掌握科学的创造方法206

一、领导者在调查研究中的一般心理207

第一节 调查研究中的领导心理207

第四章 领导者的决策心理207

二、调查研究中的心理障碍及排除208

二、咨询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及排除209

一、领导咨询的心理动机209

第二节 咨询中的领导心理209

二、集体决策的心理效应210

一、影响领导个人决策的心理因素210

第三节 决策中的领导心理210

二、决策者与执行者的角色心理变换211

一、决策执行中的心理依据211

第四节 执行中的领导心理211

三、执行中的心理偏向及纠正212

一、人才观念213

第一节 领导用人的心理结构213

第五章 领导用人心理213

二、用人情感214

四、用人意志215

三、用人行为215

一、嫉贤妒能心理216

第二节 克服领导用人中的心理障碍216

四、企求名人心理217

三、论资排辈心理217

二、疑人心理217

六、唯文凭心理218

五、崇洋心理218

九、印象效应心理219

八、求同心理219

七、唯民意心理219

二、领导演讲心理理论发展简况220

一、演讲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220

第六章 领导者的演讲心理220

第一节 领导演讲心理概述220

二、高度自信222

一、演讲意向222

第二节 领导者的演讲心理品质222

三、听众观念223

四、吸引意识224

五、反馈控制能力225

一、真、善、美原则226

第三节 领导演讲的心理活动原则226

三、说服原则227

二、针对性原则227

五、信息需求满足原则228

四、感情交流原则228

第七章 领导集团心理229

六、适时原则229

二、领导集团的心理结构230

一、领导集团的心理特征230

第一节 领导集团心理特征和结构230

一、领导集团凝聚力的定义及特征231

第二节 领导集团的凝聚力231

三、增强领导集团凝聚力的主要方法232

二、影响领导集团凝聚力的心理因素232

一、领导集团内部心理冲突及调控233

第三节 领导集团的心理冲突及调控233

二、领导集团的角色冲突及调控234

一、领导素质的涵义239

第一节 领导素质的涵义和特点239

中编239

第五篇 领导素质与领导环境239

第一章 领导素质概说239

二、领导者素质的特点240

一、领导素质是增强领导效能的主观因素241

第二节 领导素质在领导活动中的意义241

一、领导者影响力的涵义及构成242

第三节 领导素质与领导者的影响力242

二、领导者政治素质的提高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保证242

三、领导素质是提高领导艺术的基础242

二、非权力影响力的决定因素244

一、领导素质必须与党的“德才兼备”干部标准的要求相适应245

第一节 领导素质的基本要求245

第二章 现代领导素质245

三、领导素质必须与领导职能的要求相适应246

二、领导素质必须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246

一、政治素质247

第二节 领导素质的基本内容247

四、领导素质必须与领导岗位的要求相适应247

三、理论素质248

二、思想素质248

五、能力素质249

四、知识素质249

七、身体素质252

六、心理素质252

二、组织指挥能力要强253

一、政治上要过硬253

第三节 一把手的必备素质253

三、要善于团结一班人254

五、要有权威性255

四、要多谋善断255

第一节 领导活动与思维方式256

一、思维方式的涵义及属性256

六、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56

第三章 领导者的思维方式256

二、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258

三、领导思维方式的变革259

一、领导思维的要素261

第二节 领导者思维方式的构成261

二、领导思维的方法262

三、领导思维的机制263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殊形式264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264

第三节 领导者的创造性思维264

三、创造性思维的开发266

一、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267

第一节 领导者的服务观267

第四章 领导者的基本观念267

二、领导服务的特点和形式268

一、权力是实施领导的必要条件269

第二节 领导者的权力观269

三、领导服务与领导权威的一致性269

三、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权力、责任和服务的辩证统一270

二、无产阶级权力观同剥削阶级权力观的本质区别270

第五章 领导作风271

二、领导作风的意义272

一、领导作风的性质272

第一节 领导作风的性质和意义272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273

第二节 领导作风的基本内容273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275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275

四、艰苦奋斗的作风276

五、廉洁奉公的作风277

二、先进典型在领导作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78

一、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的紧迫性278

第三节 领导作风的建设278

第六章 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途径279

三、用制度来保证领导作风建设279

二、环境对领导素质形成的作用280

一、领导素质是动态的概念280

第一节 认清领导素质的可变性280

一、刻苦学习281

第二节 提高领导素质的主要途径281

三、注意在特殊情况下检验领导者的素质281

二、勇于实践282

一、加强教育283

第三节 领导者的教育和培训283

三、自觉改造世界观283

二、定期培训284

二、领导环境的特征285

一、领导环境的涵义285

第七章 领导环境285

第一节 领导环境的涵义和类型285

一、环境是领导工作的客观基础286

第二节 领导环境的作用286

三、领导环境的类型286

三、环境制约和影响领导绩效287

二、环境影响和决定领导方式287

一、有效领导所需要的环境条件288

第三节 领导环境的认识与改造288

二、正确地认识环境289

四、能动地改造环境290

三、灵活地适应环境290

五、领导环境的优化291

一、决策的概念294

第一节 决策概念与决策历史294

第六篇 领导决策294

第一章 决策导论294

二、决策的历史295

一、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296

第二节 决策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296

二、现代化建设与科学决策297

二、决策对象298

一、决策主体298

第二章 决策要素与决策分类298

第一节 决策要素298

三、决策信息299

二、按组织层次分类300

一、按问题性质分类300

第二节 决策分类300

四、按决策所关联的问题多少分类301

三、按问题发生时的状态分类301

七、按问题结构与程序分类302

六、按情报完备程序分类302

五、按目标的数量分类302

九、按认识形式分类303

八、按决策主体分类303

十、按问题的特点分类304

二、决策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决策目标305

一、决策应有明确而正确的目标305

第三章 科学决策的标准、原则和指导思想305

第一节 科学决策的标准305

一、系统整体原则306

第二节 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306

三、实现决策目标用的代价要小306

四、决策执行后所产生的副作用要小306

二、求实可行原则307

四、比较择优原则308

三、信息充分原则308

三、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309

二、遵循决策对象的规律性309

第三节 科学决策的指导思想309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09

五、建立合理的决策组织310

四、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310

一、发现和确认决策问题311

第一节 发现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311

第四章 科学决策的基本程序311

二、确定决策目标312

二、拟定方案的过程314

一、拟定方案的原则314

第二节 决策方案的拟定314

三、方案后果的估计317

一、评选标准和评选方法318

第三节 决策方案的选定318

二、潜在问题的分析与防范320

一、方案的实施321

第四节 决策方案的实施、检验与反馈321

三、对方案实施的反馈322

二、对方案实施的监督322

一、调查研究对领导决策的意义323

第一节 调查研究方法323

第五章 科学决策的方法323

二、调查的主要类型324

三、调查的主要方法和要求325

四、调查材料的处理和研究327

二、确定型决策的步骤和方法328

一、确定型决策的应用条件328

第二节 确定型决策方法328

二、风险型决策的分析方法329

一、风险型决策的应用条件329

第三节 风险型决策方法329

二、悲观法(亦称小中取大法)331

一、乐观法(亦称大中取大法)331

第四节 非确定型决策方法331

第六章 决策的应用技术332

四、等概率法332

三、后悔值法(亦称大中取小法)332

二、决策步骤333

一、决策树的结构333

第一节 决策树分析法333

三、实例334

一、效用理论的基本概念335

第二节 效用理论335

二、效用曲线336

一、可行性分析的含义与意义337

第三节 可行性分析方法337

三、效用曲线的类型和应用337

二、可行性分析的内容与步骤338

第四节 可靠性分析339

一、现代决策体系的构成340

第一节 现代决策体系的构成和特点340

第七章 决策体制340

二、现代决策体制的特点342

一、组织结构合理化343

第二节 决策体制的科学化343

四、决策管理制度化344

三、决策工作程序化344

二、组织活动民主化344

六、自我调节灵活化345

五、决策管理法律化345

二、领导者要有信息观念和意识346

一、决策过程是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的过程346

第八章 决策与信息346

第一节 信息在领导决策中的地位和意义346

二、信息加工处理的原则与要求347

一、信息加工处理的意义347

三、决策信息的来源347

第二节 信息加工处理的原则与要求347

一、信息收集348

第三节 信息加工处理的程序与方法348

三、信息加工349

二、信息传递349

六、信息反馈351

五、信息的检索和输出351

四、信息贮存351

一、信息系统的构成352

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构成及要求352

第九章 决策与预测353

二、信息系统的人员结构及素质要求353

二、因果性原理354

一、连续性原理354

第一节 科学预测的原理354

四、进行实际预测355

三、选择预测方法355

三、相似性原理355

第二节 科学预测程序355

一、确定预测目的355

二、搜集信息资料355

二、时间序列分析法356

一、回归分析法356

第三节 科学预测方法356

四、直观预测法357

三、模型法357

二、咨询对领导决策的意义358

一、咨询系统的产生358

第十章 决策与咨询358

第一节 咨询系统的产生及其意义358

一、咨询的任务359

第二节 咨询的任务与原则359

二、咨询的原则360

二、咨询系统的构成361

一、国内外咨询系统发展简况361

第三节 咨询系统的构成361

一、咨询系统的结构要求362

第四节 对咨询系统及其人员的要求362

二、对咨询人员素质水平的要求363

一、畅谈会法364

第五节 智囊技术方法364

二、综摄法365

三、特性举例法366

一、人才的概念367

第一节 人才的概念与人才观367

第七篇 用人之道367

第一章 领导者的人才观367

二、人才观的确立368

三、现代领导者的人才观369

二、人才——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370

一、人才——最宝贵的一种财富370

第二节 人才问题的战略地位370

一、选才用人是实现决策目标的决定性环节371

第三节 选才用人是领导的基本职能371

三、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紧迫性371

一、两种对立的用人路线372

第一节 “任人唯贤”的原则372

二、知人善任是衡量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372

第二章 领导用人原则372

三、“任人唯贤”与“德才兼备”的一致性373

二、用人路线正确与否关系事业的成败373

二、明责授权是实现适才适所、量才任职的重要环节374

一、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是用人适才适所的前提374

第二节 适才适所与量才任职原则374

一、用人的党性原则375

第三节 党管干部与注重实绩的原则375

三、适才适所、量才任职是做到知人善任的组织保证375

三、保护敢抓敢管敢于坚持原则的好干部376

二、量绩使用376

五、正确对待工作失误和犯错误的干部377

四、选举中实现党委意见与代表意见的统一377

二、干部“四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378

一、干部“四化”方针的确立378

第三章 用人的方针与标准378

第一节 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378

三、干部“四化”方针的科学性379

四、实现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主要途径380

一、干部德才兼备标准的内涵381

第二节 干部的德才兼备标准381

三、德才兼备标准对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382

二、德才兼备标准的辩证关系382

四、用辩证观点看待干部383

五、正确执行德才兼备标准,做到知人善任384

二、全面历史地考察,以现实为主385

一、言行考察,以行为主385

第四章 人才的考察、任用和培养385

第一节 人才的识别与考察385

四、考察方法386

三、长处和短处,以长处为主386

一、以法定规,以责授权388

第二节 人才的选拔与使用388

三、因事用人,职位相称389

二、用长避短389

一、人才的培养390

第三节 人才的培养与激励390

四、公道正派,五湖四海390

二、人才的激励392

一、用人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领导制度改革的关系394

第一节 用人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94

第五章 用人制度的改革394

二、用人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95

一、公务员制度与聘任制度397

第二节 用人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397

二、干部交流与回避制度399

三、述职与监督制度400

四、考评与奖惩制度402

五、离退休制度404

二、组织建设405

一、思想建设405

第三节 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405

四、作风建设406

三、廉政建设406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408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408

第八篇 领导活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408

第一章 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408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活动的中心环节409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411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工作的生命线411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411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反对“和平演变”的锐利武器412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413

一、改革领导体制,明确党委职责413

第三节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413

一、指导性414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414

第二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程序和规律414

二、超前性415

四、号召性416

三、针对性416

五、垂范性417

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序418

一、对思想问题分析判断的步骤418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序418

二、思想与行为的关系419

一、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419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419

第三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420

三、转变思想控制行为420

三、依据各行业各地区的不同特点421

二、依据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421

第一节 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依据421

一、依据党的纲领42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422

第二节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422

四、要针对某一时期出现的倾向性问题422

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424

三、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426

第四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427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方针428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428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指导方针429

二、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431

一、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431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431

三、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与教育人相结合的原则432

五、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433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433

七、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原则434

六、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434

一、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指导思想政治工作435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要求435

第五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435

三、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指导思想政治工作436

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导思想政治工作436

二、情理结合,平等待人437

一、普遍教育,重点帮助437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437

四、寓教于乐,寓教于文438

三、教育领先,预防为主438

一、正面教育,树立榜样439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439

二、物质鼓励,精神激励440

三、因人施教,对症下药441

四、纵横对比,建立责任区442

第一节 新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443

第六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443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444

一、深化改革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444

三、对外开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446

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447

二、正确把握改进与创新的方向448

一、各级领导者必须首先成为创新者448

第二节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448

一、组织的产生与定义452

第一节 领导与组织452

第九篇 领导组织结构与领导体制452

第一章 领导组织结构与组织机构452

二、组织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453

二、组织结构的主要内容454

一、组织结构的基本层次454

第二节 组织结构454

三、确立组织结构的原则455

一、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456

第三节 组织机构456

二、组织机构的基本模式457

三、组织机构的设置、运用和改革458

二、领导体制的特征461

一、领导体制的定义461

第二章 领导体制461

第一节 领导体制的定义和功能461

三、领导体制的功能462

一、一长制与委员会制463

第二节 领导体制的类型463

二、层次制与机能制464

四、集权制与分权制465

三、完整制与分离制465

五、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党委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466

一、原始民主制467

第一节 从原始民主制到君主集权制467

第三章 领导体制的演变467

二、军事民主制468

四、君主集权制469

三、世袭贵族制469

一、秦汉两代的中央君主集权制470

第二节 中央君主集权制470

二、隋唐两代的中央君主集权制471

三、趋于衰败的中央君主绝对集权制472

一、分权制衡制的理论渊源473

第三节 分权制衡制473

二、分权制衡制的具体形式474

一、民主集中制的历史发展475

第四节 民主集中制475

二、民主集中制是历史上最先进的领导体制477

一、领导体制的建立478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领导体制的概况478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领导体制及其改革478

二、中国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479

一、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481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领导体制的改革481

二、领导体制改革的性质和原则482

三、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483

一、领导班子结构的定义和特点485

第一节 领导班子结构及其优化标准485

第五章 领导班子结构485

二、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客观依据和标准486

三、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意义487

一、知识结构488

第二节 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内容488

三、年龄结构489

二、专业结构489

五、职能结构490

四、气质结构490

二、建立领导班子结构的自我完善制度491

一、调整领导班子,合理配备领导成员491

第三节 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途径491

一、客观性494

第一节 领导方法的特征494

第十篇 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494

第一章 领导方法(上)494

四、目的性495

三、阶级性495

二、层次性495

一、领导方法是实现领导目标的手段496

第二节 领导方法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496

五、动态性496

六、时效性496

七、创新性496

三、领导方法是领导水平的标志497

二、领导方法直接影响到被领导者积极性的发挥497

第二章 领导方法(下)498

四、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是搞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498

一、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方法499

第一节 基本领导方法499

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501

三、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503

四、抓中心环节的领导方法505

五、深入调查研究的领导方法507

一、系统论在领导方法中的运用510

第二节 新兴学科在领导方法中的运用510

二、控制论在领导方法中的运用513

三、信息论在领导方法中的运用514

四、模糊论在领导方法中的运用515

一、霸道,王道,杂道517

第三节 刚柔相济的领导方法517

二、X理论,Y理论,Z理论518

三、右时张,左时弛,左右开弓519

四、掌握一张一弛的规律性520

一、领导艺术的涵义522

第一节 领导艺术的涵义、发展及作用522

第三章 领导艺术(上)522

二、领导艺术的产生和发展523

三、领导艺术的作用525

一、领导艺术的特征526

第二节 领导艺术的特征及实质526

二、领导艺术的实质530

一、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的关系531

第三节 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以及统治术的关系531

二、领导艺术与统治术的关系532

一、审时度势与把握时机533

第一节 决策艺术533

第四章 领导艺术(下)533

二、战略上藐视与战术上重视537

三、抓中心环节与统筹兼顾539

四、适度原则与趋利避害542

五、以退为进544

一、知人善任的艺术546

第二节 用人艺术546

二、把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的艺术550

一、运用权力的艺术552

第三节 运用权力和运筹时间的艺术552

二、运筹时间的艺术555

一、打破人际关系困境的艺术558

第四节 打破困境的艺术558

二、扭转被动落后的艺术560

三、打开新局面踢“头三脚”的艺术562

一、政治素质是提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水平的首要条件564

第一节 提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水平对领导素质的要求564

第五章 提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564

二、业务素质是提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水平的基础565

二、善于学习和灵活运用566

一、培养和发挥创造性思维566

第二节 怎样提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水平566

三、总结经验教训与理论概括567

二、领导绩效与《力学》中“功”的概念的异同570

一、领导绩效的概念570

第十一篇 领导绩效与考核570

第一章 领导绩效考核概述570

第一节 领导绩效的涵义570

五、局部领导绩效与整体需求的领导绩效的异同571

四、领导个体绩效和领导集体绩效的异同571

三、领导绩效与社会群体绩效的异同571

二、考核的分类572

一、考核的概念572

第二节 考核的涵义572

三、考察、考核、考试的联系和区别574

二、考核的功能575

一、考核的目的575

第三节 考核的目的、功能和意义575

一、德的考核576

第四节 考核的内容576

三、考核的意义576

三、勤的考核577

二、能的考核577

四、绩的考核578

二、重点考核工作实绩579

一、考核要实事求是579

第五节 考核的指导思想579

一、建国前的干部考核580

第六节 我党干部考核的历史580

三、坚持公开、透明和群众参与580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干部考核581

二、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干部考核581

一、我国古代官吏考核582

第七节 我国古代官吏考核和国外公务员考核582

二、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考核583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考核中的应用58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考核中的应用585

第二章 考核的理论及原则585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在考核中的应用586

三、唯物辩证法在考核中的应用587

一、行为科学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588

第二节 相关学科理论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588

二、心理学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589

三、系统理论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590

一、科学分类591

第三节 领导干部考核的原则591

四、数学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591

二、确定标准592

四、客观全面593

三、材料真实593

一、职位、职务和责任的概念594

第一节 领导职务分析594

第三章 考核的基础性工作594

一、实行领导岗位责任制的方法595

第二节 领导干部的岗位责任制与目标管理595

二、领导职务分析的意义595

三、建立工作记实系统596

二、实行目标管理的方法596

一、实绩评估指标体系的涵义与结构597

第三节 领导干部实绩评估的指标体系597

三、实绩的评估方法598

二、实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598

一、考核的工作机构599

第四节 考核的组织机构599

三、考核人员的素质要求600

二、考核的组织方式600

一、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601

第一节 领导干部考核的基本方法601

第四章 考核的方法和程序601

一、调查访问法602

第二节 领导干部考核的具体方法602

二、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602

三、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602

四、案卷查阅法604

三、民主评议法604

二、自我评估法604

五、德才素质测评法605

三、信息处理阶段606

二、实施阶段606

六、情景模拟法606

第三节 领导干部考核的基本程序606

一、准备阶段606

二、考核材料的要求607

一、考核材料的内容607

第四节 领导干部考核材料的内容与要求607

三、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608

二、有利于合理使用干部608

第五章 考核结果的运用608

第一节 运用考核结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608

一、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608

一、运用考核结果任免干部609

第二节 运用考核结果的原则和方法途径609

四、有利于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了解和监督609

二、运用考核结果对干部实施奖惩610

三、运用考核结果对干部进行培训教育611

一、政党及其起源615

第一节 政党的概念和特征615

下编615

第十二篇 政党领导615

第一章 政党和政党领导615

二、政党的本质和特点616

二、资产阶级政党的职能618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618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618

三、资本主义的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619

一、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621

第三节 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621

二、共产党的历史使命622

三、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623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质625

一、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626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626

二、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627

一、党是人民创造新生活的组织者628

第二节 党的领导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628

二、党的领导就是服务630

二、党的领导是统一领导和高层次的领导631

一、列宁关于党的领导是总的领导思想的提出631

第三节 党的领导是总的领导631

一、政治领导633

第一节 党的领导的基本职能633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职能633

二、思想领导634

三、组织领导636

二、地方党委的领导职能638

一、党中央的领导职能638

第二节 中央、地方和基层党组织的领导638

职能638

一、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639

第一节 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639

三、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职能639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639

二、党与政府的关系640

三、党与政党机关的关系641

四、党与人民军队的关系642

一、群众团体的性质、特点和作用643

第二节 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643

二、党和群众团体的关系645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646

第三节 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646

二、加强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与合作647

一、党委实现领导的根本原则648

第一节 集体领导的原则648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648

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649

一、党政职能分工原则的涵义650

第二节 党政职能分工的原则650

二、实行党政职能分工的意义651

二、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重大意义652

一、党的领导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652

第三节 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652

第一节 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条件653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条件653

三、增强法纪观念,做遵纪守法的模范653

一、坚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654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55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656

一、党的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657

第二节 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657

二、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向658

三、党要管党659

一、行政和行政领导的涵义662

第一节 国家、行政和行政领导662

第十三篇 行政领导662

第一章 行政领导概述662

二、国家的性质和政府的职能663

一、层级行政领导665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分类665

二、区域行政领导666

三、部门行政领导667

二、中国政府的行政首长负责制669

一、行政领导体制的涵义和类型669

第三节 行政领导体制669

三、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670

二、行政决策的内容673

一、行政决策的特点673

第二章 行政领导过程673

第一节 行政决策673

一、行政执行的特点674

第二节 行政执行674

二、行政执行的程序675

一、行政监督的原则677

第三节 行政监督677

三、行政监督的工作方式678

二、行政监督的程序678

一、法律方法的涵义、实质和作用679

第一节 法律方法679

第三章 行政领导方法679

二、法律方法在行政领导活动中的运用680

一、行政指令方法的涵义和特点682

第二节 行政指令方法682

二、行政指令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683

一、经济方法的涵义、实质和特点684

第三节 经济方法684

三、行政指令方法在行政领导活动中的运用684

二、经济方法在行政领导活动中的运用685

一、人事和人事行政领导的涵义686

第一节 人事行政领导的涵义和作用686

第四章 人事行政领导686

一、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687

第二节 人事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687

二、人事行政领导和作用687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689

三、中国现代的国家公务员制度690

一、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分类691

第三节 人事行政领导的主要内容691

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录用692

四、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福利693

三、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升降693

一、财务行政和财务行政领导的涵义694

第一节 财务行政领导的涵义和作用694

第五章 财务行政领导694

二、财务行政领导的作用695

一、正确编制和切实执行国家预算696

第二节 财务行政领导的主要内容696

二、防止预算外资金收支失控698

三、充分发挥国家决算的作用699

四、强化国家审计监督700

一、机关行政和机关行政领导的涵义701

第一节 机关行政领导的涵义和作用701

第六章 机关行政领导701

二、机关行政领导的作用702

二、精简行政会议703

一、优化机关日常工作程序703

第二节 机关行政领导的主要内容703

三、加强行政公文管理704

四、抓好信访和督办、查办705

五、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706

一、军事领导理论研究的历史709

第一节 军事领导理论研究的历史与发展709

第十四篇 军事领导709

第一章 军事领导概论709

二、军事领导理论研究的现状711

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712

第二节 军事领导的理论基础712

三、军事领导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712

二、军事辩证法713

三、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714

三、军事领导与军事指挥715

二、军事领导与军事管理715

第三节 军事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715

一、军事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715

二、现实意义716

一、理论意义716

第四节 学习研究军事领导理论的意义和方法716

一、高度集中统一的必要性717

第一节 高度的集中统一性717

三、学习军事领导理论的基本方法717

第二章 军事领导的特点717

第二节 高度的准确性718

二、善于协调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需要718

一、抓住有利时机,当机立断719

第三节 坚持果断性719

一、信息要准确719

二、组织指挥要准确719

二、现代战争具有快速性的特点720

一、时间就是军队720

二、选择最佳方案,果断处置720

第四节 严格的时限性720

二、军事领导权威的内涵721

一、军令与军事领导的权威721

三、军事领导应有快速反应能力721

第五节 军令的强制性721

一、军事领导必须随机应变722

第六节 随机应变性722

三、军令与民主集中制722

二、军事领导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723

一、军事领导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723

二、军事领导必须正确地机断行事723

第七节 工作的艰苦卓绝性723

一、知己知彼,深谙敌我724

第一节 知己知彼律724

第三章 军事领导的规律724

三、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725

二、分析敌我,找出其特点和内在联系725

四、审时度势,随机应变726

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727

二、人的因素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729

一、战争是力量的竞赛729

第二节 人心向背律729

四、兵民是胜利之本730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730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731

第三节 军事从属政治律731

三、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732

二、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732

四、无产阶级军事领导者要为永久和平而战733

一、军事领导体制的历史演进734

第一节 军事领导体制734

第四章 军事领导体制、职能734

三、现代军事领导体制的共同特点735

二、现代军事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735

一、军事预测与决策736

第二节 军事领导职能736

二、军事谋略738

三、军事指挥、协调和控制739

四、军事领导人才的选用741

一、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依据及重要意义742

第一节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742

第五章 军事领导的若干基本原则742

三、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途径和方法743

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涵义和主要内容743

二、我军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745

一、政治工作在我军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745

第二节 坚持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的原则745

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747

第三节 军事领导必须处理好军队建设中的几个关系747

二、革命化与现代化、正规化的关系748

三、改革创新与发扬优良传统的关系749

一、军事领导者的政治素养750

第一节 军事领导者的个体素养750

第六章 军事领导的素养750

二、军事领导者的思想素养751

三、军事领导者的军事素养752

五、军事领导者的知识素养753

四、军事领导者的气质素养753

七、军事领导者的身体素养754

六、军事领导者的作风素养754

主要内容755

二、军事领导集团素养的整体结构优化的755

第二节 军事领导集团素养的整体优化755

一、军事领导集团整体结构优化的重要性755

一、现代军事活动特点要求军事领导人必须统筹全局756

第一节 通观全局,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756

三、不同领导集团的素养结构要求不同756

第七章 军事领导方法756

二、正确处理军事活动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757

一、军事活动的特点,要求在领导方法上实行高度集中758

第二节 高度集中,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758

二、处理好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的关系759

一、针对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760

第三节 分类指导,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760

二、抓住共性问题,全面推动军事工作761

一、企业家与企业领导者763

第一节 现代企业领导者的素质763

第十五篇 企业领导763

第一章 现代企业领导者的素养763

二、国外关于现代企业领导者素质的要求764

三、我国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765

四、现代企业领导者的观念766

一、科学思维的修养方法767

第二节 企业领导者的修养方法767

二、创新能力的修养方法768

第二章 企业精神770

二、企业精神的涵义771

一、中国企业精神发展的回顾771

第一节 企业精神概述771

三、企业精神与几个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772

五、企业精神的表达形式773

四、企业精神的功能773

二、企业精神确定的程序774

一、企业精神构建的原则774

第二节 企业精神的建设774

三、企业精神的培育方法775

一、企业领导者在塑造和培育企业精神中的导向作用776

第三节 企业精神与企业领导776

三、企业领导者如何领导企业精神777

二、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作风对企业精神的影响777

二、我国社会主义企业领导制度的沿革779

一、企业领导模式的演变779

第三章 企业领导制度779

第一节 企业领导制度的变革779

一、厂长(经理)负责制781

第二节 厂长、工会、党组织之间的关系781

二、职工民主管理783

一、以优应变784

第一节 企业领导的应变艺术784

第四章 企业领导艺术784

二、以稀应变785

三、以奇应变786

四、以小应变787

五、以智应变788

六、以廉应变789

八、以新应变790

七、以亏应变790

十、快速应变791

九、以变应变791

一、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792

第二节 企业领导的公共关系艺术792

二、企业外部的公共关系793

四、社交原则794

三、企业公关人员的素质修养794

六、塑造企业形象795

五、社交时机的选择795

七、企业信誉798

一、青年领导的概念802

第一节 青年领导理论研究的内容802

第十六篇 青年领导802

第一章 青年领导概论802

二、青年领导理论研究的内容803

一、青年领导的心理表现804

第二节 青年领导的心理804

三、青年领导理论同相关学科的关系804

二、青年领导的心理调节805

一、青年领导的成长道路806

第一节 青年领导成长的道路与过程806

第二章 青年领导的成长806

二、青年领导成长的一般过程808

二、谨慎从事810

一、吃透情况810

第二节 青年领导打开局面的途径810

四、提高影响力811

三、选准突破口811

二、青年领导被社会认同的主要条件812

一、青年领导社会认同的艰难性812

第三节 青年领导的社会认同812

一、培养接班人的思想和理论813

第一节 培养接班人的意义和途径813

三、青年领导被社会认同的阶段划分813

第三章 青年领导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813

二、培养接班人的意义815

三、培养接班人的途径816

一、青年领导的误区817

第二节 青年领导的误区与超越817

二、青年领导误区的超越818

一、原始社会中女性的领导地位822

第一节 对妇女参与领导权利的剥夺822

第十八篇 女性领导822

第一章 女性参与领导的历史必然性822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女性参与领导权利的丧失823

一、妇女参政运动的简略回顾824

第二节 社会变革与妇女参政意识的觉醒824

二、资本主义国家妇女参政简况825

一、妇女参与领导的社会保障826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女性参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826

二、中国女性领导队伍的发展827

三、新时期女性参与领导的前景828

二、女性领导的特点829

一、女性领导的概念829

第二章 女性领导的特点和特殊功能829

第一节 女性领导的概念和特点829

二、维护妇女群众利益830

一、教育影响妇女群众830

第二节 女性领导联系妇女群众的作用830

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831

第三节 女性领导优化领导班子的作用831

三、精于工作认真负责832

二、长于应付繁杂公务832

一、参与国家政治管理833

第四节 女性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833

第三章 女性领导的培养和选用834

二、推进国家民主政治834

四、有利于挖掘“半边天”的潜能835

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步骤835

第一节 女性领导培养选用的意义835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应用835

二、妇女解放的标志835

一、女性领导培养选用取得的成绩836

第二节 女性领导培养选用的现状836

二、女性领导培养选用存在的问题837

三、女性领导培养选用困难的原因838

二、建立和健全组织保证体系839

一、制定优先保护政策839

第三节 女性领导培养选用的对策839

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841

三、创造良好社会环境841

一、女性领导心理素质的优势842

第一节 女性领导的心理素质842

第四章 女性领导的素质842

二、女性领导心理素质的劣势843

三、女性领导心理素质的改善844

一、新时期对女性领导者素养的要求845

第二节 现代女性领导的素养845

二、提高女性领导者素养的途径846

一、女性领导的职业形象847

第三节 现代女性领导的形象847

二、女性领导的社交形象848

三、女性领导的形象美849

第五章 女性领导与家庭850

二、幸福家庭是事业成功的后盾851

一、事业进取是家庭幸福的前提851

第一节 女性领导的事业与家庭的统一851

三、事业上的强者和家庭贤妻良母的统一852

一、夫妻之间的平等相处853

第二节 女性领导的夫妻关系853

三、夫妻之间的思想沟通854

二、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854

一、女性领导教育子女的意义855

第三节 女性领导对子女的教育855

二、女性领导教育子女的方法856

三、女性领导教育子女的内容857

二、端正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859

一、正确认识家务劳动的性质859

第四节 女性领导的家务劳动859

三、科学安排家务劳动的方法860

一、县级建制的起源和历史演变863

第一节 我国县制的由来和发展863

第十八篇 县级领导863

第一章 县级领导概论863

二、新中国县级机构设置情况864

三、我国县制的特点865

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纽带866

二、城乡结合866

第二节 县级领导的地位和作用866

一、承上启下866

二、执行政策的具体性867

一、工作任务的综合性867

第三节 县级领导工作的特点867

一、县级领导工作科学化的要求868

第四节 县级领导工作的科学化868

三、处理问题的应急性868

四、联系群众的直接性868

二、县级领导工作科学化的意义870

一、县级领导体制的建立871

第一节 中国县级领导体制的形成871

第二章 县级领导体制871

三、县级领导体制的现行结构872

二、县级领导体制的演变872

四、县级领导体制的优点和弊端873

三、县级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874

二、县级领导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874

第二节 中国县级领导体制的改革874

一、县级领导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874

二、综合性与多样性相结合875

一、执行性与自主性相结合875

第三章 县级领导决策与全面规划875

第一节 县级领导决策的特点875

一、县级领导决策的内容876

第二节 县级领导决策的内容与步骤876

三、具体性与抽象性相结合876

四、宏观性与微观性相结合876

二、县级领导决策的步骤878

一、建立健全合理的决策体制880

第三节 县级领导决策科学化的要求880

二、群策群力的民主决策881

三、多谋善断的决策能力882

二、县级全面规划的原则884

一、县级全面规划的内容884

第四节 县级的全面规划884

三、县级全面规划的程序885

一、县委领导班子的团结协调886

第一节 县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协调886

第四章 县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协调与分工合作886

二、县委与县人民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班子相互关系的特点887

三、县级领导班子团结协调的基本要求888

四、县级领导班子团结协调的方法889

一、明确县级各领导班子的职责和权限892

第二节 县级领导班子的分工负责制892

二、协调县委与其他领导班子的分工合作893

三、检查督促各家领导班子分管的工作894

二、古代乡镇的形成896

一、古代乡镇的起源896

第十九篇 乡镇领导896

第一章 中国乡镇的形成与发展896

第一节 古代的乡镇896

一、乡镇经济繁荣的形式897

第二节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乡镇897

三、古代乡镇的发展897

二、乡镇经济繁荣的主要因素898

一、乡镇经济的发展899

第三节 新中国乡镇的发展899

三、乡镇发展的展望900

二、乡镇政治体制的变迁900

一、乡镇领导的由来903

第一节 乡镇领导的由来和特点903

第二章 乡镇领导的特点和职责903

二、乡镇领导的特点904

二、乡镇政府领导的职责905

一、乡镇党委领导的职责905

第二节 乡镇领导的基本职责905

三、乡镇领导是农村各项工作的协调中心907

二、乡镇领导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907

三、乡镇人大领导的职责907

第三节 乡镇领导的地位和作用907

一、乡镇领导是实现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村领导的重要环节907

一、新时期乡镇领导面临的新形势908

第四节 新时期乡镇领导的新任务908

二、新时期乡镇领导面临的新任务909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910

第一节 科技兴农910

三、推进乡镇机构改革910

第三章 乡镇经济发展战略910

三、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912

二、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科学化912

一、乡镇企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913

第二节 发展乡镇企业913

二、乡镇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914

三、乡镇企业发展的前景915

二、开发农村智力916

一、教育的功能与发展趋势916

第三节 教育为本916

三、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917

一、综合贯彻919

第一节 乡镇领导常用的几种领导方法919

四、讲究工作方法,注意实际效果919

第四章 乡镇领导方法919

二、直接领导920

四、分类指导921

三、试点引路921

七、教育与奖惩结合922

六、包村包片922

五、统筹兼顾922

一、系统领导方法923

第二节 在改革开放中采用的领导方法923

二、系列服务方法924

三、咨询方法925

四、政策杠杆方法926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意义928

第一节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义、目标和任务928

第五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928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929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929

一、农村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930

第二节 农村党支部建设930

二、农村党支部的任务931

三、农村党支部建设的内容932

一、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特点933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建设933

二、村委会的组织设置和职责范围935

三、村委会的工作方法937

一、高等学校的地位940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地位和特征940

第二十篇 高等学校领导940

第一章 高等学校及其领导的特征940

二、高等教育的特征941

三、领导工作的综合性942

二、领导环境的信息性942

第二节 高等学校领导工作的特点942

一、领导对象的高层性942

一、高校领导者素质的一般特征943

第三节 高等学校领导者素质的特征943

四、领导绩效的长效性943

五、领导功能的多重性943

三、领导班子配备要适应高校的特殊性944

二、对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的特殊要求944

二、高校教学领导的内容945

一、高校教学领导的原则945

第二章 高等学校领导职能945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领导945

一、高校科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947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科研领导947

三、科研决策948

二、高校科研的技术优势948

五、科研任务的组织与实施950

四、科研选题950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后勤领导951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952

第四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952

一、高校后勤工作的特点952

二、高校后勤领导的原则952

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953

三、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954

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955

一、校长负责制955

第三章 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955

第一节 建国以来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演变955

五、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956

四、党的一元化领导956

三、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956

一、高校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957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957

第二节 高等学校现行领导体制的评价及改革原则957

一、现行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评价957

二、高校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957

二、高校机构设置的形式958

五、高等学校领导的层次结构960

四、高校的主要职能机构960

三、高校的主要组织系统960

一、医院的结构964

第一节 医院的结构和功能964

第二十一篇 医院领导964

第一章 医院领导的特点964

二、医院的功能965

二、医院的社会环境966

一、医院的自然环境966

第二节 医院环境的特点966

二、院长的职责967

一、医院党委书记的职责967

第二章 医院领导的职责、信息和方法967

第一节 医院领导的职责967

三、业务副院长的职责968

五、医院领导的继承性责任969

四、行政副院长的职责969

二、医院信息的地位和作用970

一、医院信息的特征和分类970

第二节 医院领导对信息的收集和运用970

三、医院领导信息系统971

一、处理医院内部关系的方法972

第三节 处理医院内外关系的方法972

二、处理医院外部关系的方法973

三、加强医院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974

二、医院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974

第三章 医院职业道德与思想政治工作974

第一节 医院的职业道德974

一、医院职业道德及其特点974

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976

第二节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976

二、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977

第四章 医院领导的效益观978

三、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978

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是医院建设的物质基础979

一、提高社会效益是医院工作的最高准则979

第一节 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979

三、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981

三、重视医疗质量管理982

二、强化医院的经济管理982

第二节 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途径982

一、健全各项责任制982

五、加强医院科技管理983

四、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983

一、为公去私 为国为民987

第一节 品德987

附编987

第二十二篇 中国古代领导概述987

第一章 修身987

二、正心修身 谨言慎行989

四、勉力从事 惜节重义991

三、为政以德 扬善禁恶991

一、为政须才能 学问育才能994

第二节 才能994

二、志强智达 智足多谋995

三、精于谋划 长于实行997

一、注重行能 兼备德才999

第三节 以德帅才999

二、德为才之帅 才为德之资1000

一、行事有虑 决策有据1001

第一节 实事求是1001

第二章 决断1001

二、尊重规律 注重条件1002

三、量力而行 掌握主动1003

四、不随俗议 贵有主见1005

一、通识大体 顾全大局1006

第二节 注重全局1006

二、有远见卓识 善权衡利弊1007

三、不感情用事 忌片面谋事1009

一、审时度势 乘时谋事1010

第三节 策随时易1010

二、锐意革新 励精图治1011

三、决心要大 步子要稳1012

一、用人之道 知人为先1014

第一节 知人1014

第三章 用人1014

二、听言观行 慎重选才1016

三、不求全责备 不拒斥细过1017

四、才有种种 不拘一格1018

一、唯才是举 量才使用1019

第二节 用人1019

二、随务用才 随功迁升1021

三、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1022

第三节 育人1024

一、培育人才 百年大计1024

二、敬教劝学 学以致用1025

第四章 作风1026

一、廉为政本 贪为祸根1027

第一节 廉政1027

二、克己奉公 兴利除弊1028

三、为政公平 民风乃正1030

一、发奋图强 国事兴旺1031

第二节 勤政1031

二、百折不回 自强不息1033

一、纳谏者昌 拒谏者亡1034

第三节 纳谏与进谏1034

二、广开言路 乐于从谏1035

三、敢于进谏 善于进谏1037

第四节 注重实绩1038

一、讲信用 重实行1040

一、明察世情 遵循事理1041

第一节 察世情 齐群力1041

二、重稳定 讲实效1041

第五章 方法1041

二、广开言路 博采众议1042

一、权衡轻重 分清缓急1044

第二节 权轻重 抓关键1044

三、既重群策 又重群力1044

二、举网以纲 千目皆张1045

三、上执其要 下分其详1046

一、上下相得 互相配合1048

第三节 上下协调 同心协力1048

二、分工明确 通力协作1049

一、恩威并施 宽严相济1050

第四节 恩威并施 赏罚分明1050

二、严明赏罚 治乱之具1052

三、慎用赏罚 善用赏罚1053

一、西方古代社会的领导思想1056

第一节 西方领导学的渊源1056

第二十三篇 现代西方领导1056

第一章 领导和领导学1056

三、古典管理理论中的领导思想1057

二、资本主义早期的领导思想1057

一、何谓管理1058

第二节 管理与领导1058

二、管理需要领导1060

四、领导理论及其研究1061

三、领导学应运而生1061

二、领导的能力1062

一、领导的定义1062

第三节 领导的定义、能力和权力基础1062

三、领导的权力基础1063

三、对领导工作的哲学透视1064

二、对领导工作的社会学透视1064

第四节 对领导工作的多角透视1064

一、对领导工作的心理学透视1064

一、基层领导者的选拔1065

第一节 领导者的选拔1065

第二章 领导者的选拔、考评和培训1065

三、“彼得原理”与领导人选拔1066

二、中、上层领导者的选拔1066

二、考评的内容1067

一、考评的意义1067

第二节 领导者的考评1067

二、培训的一般方法1068

一、培训目标和特点1068

第三节 领导者的培训1068

三、三个层次领导人员的培训1070

一、“影响”的涵义1071

第一节 影响及其方式1071

第三章 “互动理论”与领导效能1071

二、什么是权威1072

一、什么是权力1072

二、“影响”的方式1072

第二节 权力与权威1072

一、领导者对下属的权力1073

第三节 上下级之间的权力互动1073

三、权力或权威的基础和前提1073

二、下属对上级的权力1074

一、追随者与脱颖而出的领导人之间的交换1075

第四节 互动理论中的“交换”和“连结”1075

三、“互动”或“交换”因部属的不同而有区别1076

二、追随者与合法认定的领导者之间的交换1076

二、效果比较的启示1077

一、5种权力的效果比较1077

第四章 “用权理论”与领导效能1077

第一节 关于用权效果的研究1077

二、建立和运用专家权1078

一、建立和运用参考权1078

第二节 怎样有效用权1078

一、端正用权动机1079

第三节 用权中应注意的问题1079

三、正确运用法定权1079

四、准确运用奖酬权1079

五、审慎运用强制权1079

第五章 “特质理论”与领导效能1080

三、领导者应拥有适度权力1080

二、“神才式领导”可借鉴,不可模仿1080

二、吉赛利、唐奈特等学者的研究1081

一、斯托迪尔的研究1081

第一节 领导者的特质1081

四、情境因素为特质的发挥提供机会1082

三、“评估中心”的验证1082

二、麦克里兰的“需求动机理论”1083

一、麦纳的“角色动机理论”1083

第二节 领导动机与领导效能1083

一、价值观与领导绩效1084

第三节 价值观、能力与领导效能1084

第六章 “行为理论”与领导效能1085

二、能力与领导绩效1085

一、领导者的活动与角色1086

第一节 领导角色与领导行为1086

二、领导行为的分类1087

二、领导行为的“支持关系理论”1088

一、领导行为的“双因素理论”1088

第二节 关于领导行为研究的理论1088

五、领导行为的“管理方格理论”1089

四、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理论”1089

三、领导行为的“四因子理论”1089

六、领导行为的“激励理论”1090

一、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式1092

第一节 情境理论的几种典型模式1092

第七章 “情境理论”与领导效能1092

二、卡莱尔和莫克的“情境领导”模式1093

三、豪斯的“途径——目标”领导模式1094

四、余克的“多元连结”领导模式1096

第二节 各种领导行为适用的情境1097

一、情境理论对于特质论和行为论的整合1100

第一节 西方领导理论的整合1100

第八章 西方领导理论的整合及其他1100

三、领导效能的整体结构对于其他模式的整合1101

二、“一个完整的领导模型”对于其他模型的整合1101

一、决策过程模式1102

第二节 其他几个问题1102

三、领导环境模式1103

二、信息系统模式1103

1.特大火灾谁之过1105

一、领导职责1105

第二十四篇 领导活动案例1105

2.刘书记的一天1106

3.副县长错在哪里1108

4.这笔借款该谁负责任1109

1.处长的辞职请求1113

二、领导素养1113

2.一次汇报会引起的反思1114

3.周河县委李书记1116

4.老李从部队到地方工作以后1117

5.严科长与辛干事1118

1.缓建命令下达以后1122

三、领导职能1122

2.李主任明白了什么1123

3.走马上任一年后1124

4.“难产”的公安局长1125

5.一件突发事件的平息1128

1.4000起积案如何在当年处理完1131

四、领导方法1131

2.走马上任第一事1132

3.这种领导方法对不对1133

4.T县辣椒生产大起大落1134

1.一位副市长的遴选1137

五、领导班子1137

2.针尖与麦芒1138

3.述职报告带来的苦恼1139

1.这种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1142

六、领导环境1142

3.这是不是新的冤假错案1143

2.杨副局长“为公行贿”该不该处理1143

1992《领导科学通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悌云主编;舒新辅,史先民,徐仲华副主编 1992 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