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1

一、药剂学的内容1

(一)几个重要名词1

(二)药厂、药剂科的特点1

(三)制剂设计与临床需要2

(四)药剂学的分支学科2

二、药剂学的任务3

(一)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与生产技术3

(二)开发新剂型新制剂3

(三)学习和整理中药剂型3

(四)开发药剂的新辅料及国产代用品3

(五)改进生产器械与设备3

三、药物剂型的分类3

(一)按形态分类3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4

1.真溶液类剂型4

2.胶体溶液类剂型4

3.微粒剂型4

4.乳剂类剂型4

5.混悬液类剂型4

6.气体类剂型4

7.固体类剂型4

(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4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4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4

(四)按制法分类4

第二节 药剂学的发展5

一、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简况5

二、国外药剂学的进展7

第三节 药典与处方8

一、概述8

二.药典发展概况8

(一)中国药典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9

1.溶出度测定法9

2.粘度测定法10

3.澄清度检查法10

4.含量均匀度检查法10

5.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11

(三)外国药典11

(四)药品的药典外标准13

(五)药典注释出版物13

三、处方14

(一)法定处方14

(二)协定处方14

(三)单方、验方和秘方14

(四)医师处方14

第四节 新制剂与新药审批办法14

一、新药的分类14

二、申请新药需上报的项目15

三、申报新制剂的四个主要内容15

(一)处方工艺、辅料等15

(二)稳定性试验15

(三)溶出度试验15

(四)生物利用度16

第五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16

第二章 浸出药剂19

第一节 概述19

一、浸出药剂的概念及发展19

二、浸出药剂的种类及特点19

第二节 药材原料的预处理20

一、药材品质检查20

二、粉碎21

(一)粉碎的原理和方法21

1.粉碎的原理21

2.粉碎的方法21

(二)常用粉碎器械22

三、过筛22

(一)药筛的种类22

(二)粉末的分等23

(三)过筛器械及应用23

第三节 浸出原理24

一、浸出过程24

二、影响浸出的因素25

(一)浸出溶剂25

(二)药材粒度26

(三)温度26

(四)浓度梯度26

(五)压力26

(六)药材与溶剂相对运动速度26

(七)新技术的应用26

第四节 浸出方法、工艺流程及器械27

一、浸出方法27

(一)煎煮法27

(二)浸渍法27

(三)渗漉法28

二、浸出工艺流程及器械28

(一)单级浸出工艺与间歇式提取器28

(二)多级浸出工艺30

(三)连续逆流浸出工艺与连续浸出器31

第五节 浸出液的浓缩与干燥32

一、蒸发32

(一)影响蒸发效率的因素32

(二)常用的蒸发器械33

1.减压蒸发与器械33

2.薄膜蒸发与器械34

(三)溶剂的回收34

二、干燥35

(一)干燥原理及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35

1.干燥原理35

2.干燥速率及其影响因素35

(二)常用的干燥方法与器械36

1.常压干燥与器械36

2.减压干燥与器械36

3.喷雾干燥与器械36

4.其他干燥方法简介37

第六节 常用的浸出制剂38

一、汤剂与中药合剂38

(一)概述38

(二)制备方法38

(三)举例38

(四)汤剂制备若干问题的讨论39

1.煎药器具及方法对煎液质量的影响39

2.中药成分在煎制过程的变化39

3.汤剂工艺改革的探讨41

二、酒剂41

(一)概述41

(二)制备方法41

(三)举例41

三、酊剂42

(一)概述42

(二)制备及举例42

(三)酊剂的包装及贮存42

四、流浸膏剂43

(一)概述43

(二)制备及举例43

(三)流浸膏的包装及贮存44

五、浸膏剂44

(一)概述44

(二)浸膏剂的稀释剂45

(三)制备及举例45

(四)浸膏剂的包装与贮存46

六、煎膏剂(膏滋)46

(一)概述46

(二)制备及举例46

(三)包装与贮存48

七、冲剂48

(一)概述48

(二)制备及举例48

(三)包装与贮存49

八、浸出药剂的质量控制49

(一)药材的来源、品种与规格49

(二)制法规范50

(三)理化标准50

(四)卫生学标准51

第七节 浸出药剂的工艺设计51

一、概述51

二、工艺设计的一般程序51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内容51

(二)拟定浸出药剂类型、设计处方、试制确定生产工艺52

(三)工艺设计及试制中注意事项53

第三章 液体制剂55

第一节 概述55

一、液体制剂的含义55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55

三、液体制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56

(一)特点56

(二)质量要求56

(三)重要性56

四、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56

第二节 常用溶剂57

一、概述57

二、溶剂58

(一)极性溶剂58

(二)非极性溶剂58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59

一、含义59

二、常用的表面活性剂59

(一)阴离子型59

1.肥皂类59

2.硫酸化物59

3.磺酸化物60

(二)阳离子型60

(三)两性离子型60

(四)非离子型61

1.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61

2.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61

3.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62

4.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62

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合物62

三、基本特性62

(一)表面老化62

(二)胶团62

(三)昙点64

(四)亲水亲油平衡值64

(五)表面活性剂的配伍65

四、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67

(一)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67

1.浓度的影响67

2.对生物膜透过性的影响67

3.对胃空速率的影响67

(二)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反应68

(三)表面活性剂的毒性68

五、表面活性剂的应用69

(一)增溶剂69

(二)乳化剂69

(三)润湿剂69

(四)起泡剂与消泡剂70

(五)去污剂70

第四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71

一、溶解度与溶解速度71

二、影响溶解与溶解速度的因素72

(一)影响溶解度的因素72

(二)影响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72

三、难溶性弱酸、碱及其盐的溶解度与pH的关系72

四、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73

五、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73

(一)制成盐类73

(二)应用潜溶剂73

(三)加入助溶剂74

(四)使用增溶剂75

1.影响增溶的因素75

2.增溶制剂的稳定性76

3.增溶制剂的生理活性76

第五节 液体制剂的防腐与色香味76

一、防腐76

(一)防腐的重要性76

(二)防腐措施77

(三)常用的防腐剂77

二、色香味79

(一)概述79

(二)常用的矫味剂80

(三)常用的着色剂80

第六节 溶液型液体制剂81

一、溶液剂81

二、芳香水剂82

三、糖浆剂82

四、醑剂84

五、涂剂85

第七节 胶体溶液及其制剂85

一、概述85

二、高分子溶液86

(一)结构和性质86

(二)制备86

三、溶胶87

(一)性质87

(二)结构和稳定性87

(三)制备与器械88

1.分散法88

2.凝聚法89

四、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举例89

(一)胶浆剂89

(二)其他制剂89

第八节 混悬剂92

一、概述92

二、稳定性92

(一)化学稳定性92

(二)物理稳定性92

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92

2.沉降93

3.微粒成长与晶型的转变94

4.温度的影响95

5.流变性95

三、混悬剂中的稳定剂96

(一)润湿剂96

(二)助悬剂96

1.低分子助悬剂97

2.高分子助悬剂97

3.硅酸类97

4.触变胶97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97

四、混悬剂的制备98

(一)制备的原则98

(二)制备的方法98

1.分散法98

2.凝聚法99

五、评价混悬剂质量的方法99

(一)沉降体积比的测定99

(二)重新分散试验99

(三)微粒大小的测定99

(四)絮凝度的测定101

六、举例101

第九节 乳剂103

一、概述103

二、乳剂形成的理论104

(一)界面张力学说104

(二)界面吸附膜学说104

1.单分子膜105

2.多分子膜105

3.固体粉末膜105

4.复合凝聚膜105

三、乳化剂106

(一)乳化剂的种类106

1.表面活性剂106

2.高分子溶液106

3.固体粉末107

(二)乳化剂的选用要点107

1.口服乳剂107

2.外用乳剂107

3.乳化剂的混合使用107

四、乳剂的稳定性108

(一)分层108

(二)絮凝109

(三)转相109

(四)破裂109

(五)酸败110

五、乳剂的制备110

(一)处方的拟定110

(二)制备工艺110

1.混合次序110

2.乳剂中添加其它药物的方法111

3.影响乳剂制备的因素111

(三)乳化器械111

1.简单搅拌器111

2.乳匀机111

3.超声波乳化器111

(四)举例112

六、乳剂的质量评定112

(一)测定乳滴大小112

(二)测定乳滴合并的速度113

七、复合型乳剂113

(一)复乳的制备113

(二)复乳形成的百分率114

1.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115

2.水在油上的铺展性115

3.油相的粘度115

4.相体积比115

5.操作方法115

(三)复乳的稳定性115

1.内水相微滴的大小115

2.内水相和外水相之间的渗透性115

3.油膜的性质与厚度116

4.内、外水相中加入高分子稳定剂116

5.其他116

(四)举例116

第四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119

第一节 概述119

一、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119

二、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范围119

三、化学动力学概述120

第二节 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途径120

一、水解120

(一)酯类药物的水解120

(二)酰胺类药物的水解121

(三)其他药物的水解123

二、氧化123

(一)酚类药物124

(二)烯醇类124

(三)其他类药物124

三、其他反应125

(一)异构化125

(二)聚合125

(三)脱羧126

第三节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126

一、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126

(一)pH的影响126

(二)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129

(三)溶剂的影响129

(四)离子强度的影响129

(五)表面活性剂的影响130

(六)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130

二、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131

(一)温度的影响131

(二)光线的影响131

(三)空气(氧)的影响132

(四)金属离子的影响133

(五)湿度和水分的影响134

(六)包装材料的影响134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它方法135

(一)改进药物剂型或生产工艺135

(二)制成难溶性盐136

第四节 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降解动力学136

一、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136

(一)固体药物与固体剂型稳定性的一般特点136

(二)药物晶型与稳定性的关系136

(三)固体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137

(四)固体药物分解中的平衡现象137

二、固体剂型化学降解动力学138

(一)成核作用理论138

(二)液层理论138

(三)局部化学反应原理139

第五节 药物制剂稳定性实验方法139

一、留样观察法139

二、加速实验法140

(一)温度加速实验140

1.常规试验法141

2.经典恒温法141

3.简便法141

4.Q10法142

5.线性变温法142

(二)湿度加速实验145

1.带包装湿度加速实验145

2.去包装湿度加速实验145

3.平衡吸湿量与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145

(三)光加速实验146

(四)关于加速实验几个问题的讨论146

三、固体制剂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方法147

(一)固体剂型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147

(二)热分析法在研究固体药物稳定性中的应用147

第五章 灭菌法151

第一节 物理灭菌法151

一、干热灭菌法151

二、湿热灭菌法151

(一)热压灭菌法152

(二)流通蒸气灭菌和煮沸灭菌法153

(三)低温间歇灭菌法153

(四)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154

三、紫外线灭菌法154

四、过滤除菌法155

五、辐射灭菌法155

六、微波灭菌法、高速热风灭菌法155

第二节 F与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156

一、微生物致死时间曲线与D值156

二、Z值157

三、F值与F0值157

(一)F值157

(二)F0值158

第三节 化学灭菌法160

一、气体灭菌法160

二、应用化学杀菌剂160

第四节 无菌操作法161

一、无菌操作室的灭菌161

二、无菌操作161

第五节 无菌检查法162

第六章 注射剂164

第一节 注射剂的概述164

一、注射剂的定义和分类164

二、注射剂的特点164

三、注射剂的给药途径165

四、注射剂的质量要求165

第二节 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166

一、注射用水166

(一)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166

(二)热原166

(三)原水处理167

(四)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168

(五)反渗透法制备注射用水170

(六)综合法制备注射用水171

二、注射用油171

三、其他注射用溶剂172

四、注射剂的附加剂172

第三节 注射剂的制备173

一、注射剂车间的设计与生产管理173

(一)空气洁净技术与洁净室的标准174

(二)注射剂车间的设计要求175

(三)洁净室的分类与设计176

(四)注射剂车间的生产管理178

二、注射剂的容器和处理方法178

(一)注射剂容器的种类和式样178

(二)安瓿的质量要求与注射剂稳定性的关系179

(三)安瓿的检查179

(四)安瓿的切割与圆口180

(五)安瓿的洗涤180

(六)安瓿的干燥或灭菌180

三、注射液的配制与滤过181

(一)注射液的配制181

(二)注射液的滤过182

1.滤过机理及影响滤过的因素182

2.滤器的种类与选择183

3.滤过装置186

四、注射液的灌封187

(一)手工灌封187

(二)机械灌封188

(三)通气问题188

(四)注射剂生产的联动化问题188

五、注射剂的灭菌和检漏189

(一)注射剂的灭菌189

(二)检漏189

六、注射剂的质量检查190

(一)澄明度检查190

(二)热原检查190

(三)无菌检查190

(四)降压物质检查191

七、注射剂的印字和包装191

八、注射剂的举例191

(一)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191

(二)维生素C注射液191

第四节 中药注射剂192

一、中药注射剂的制备方法192

(一)中药原料的预处理192

(二)提取和精制192

(三)配液与滤过193

二、中药注射剂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193

(一)澄明度问题193

(二)刺激性问题194

(三)复方配伍问题195

(四)中药中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问题195

(五)剂量与疗效问题195

(六)质量标准问题195

三、中药注射剂举例196

(一)生脉注射液196

(二)丹参注射液196

第五节 输液196

一、概述196

(一)输液的种类197

(二)输液的质量要求197

(三)临床上输液渗透压的计算197

二、输液的生产工艺198

(一)输液车间的一般要求198

(二)输液容器及其它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及处理方法199

(三)输液的配制200

(四)输液的滤过200

(五)输液的灌封200

(六)输液的灭菌200

(七)输液的质量检查201

(八)输液的包装201

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01

(一)染菌201

(二)热原反应202

(三)澄明度与微粒的问题202

四、输液举例203

五、营养输液203

(一)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4

(二)静脉注射脂肪乳剂205

(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206

六、血浆代用液206

(一)右旋糖酐206

(二)羟乙基淀粉注射液207

(三)氟碳乳剂207

第六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207

一、概述207

二、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208

(一)冷冻干燥原理208

(二)冷冻干燥制品的工艺和设备208

(三)冷冻干燥中常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处理方法209

(四)冷冻干燥制品举例210

三、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210

(一)注射用无菌粉末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210

(二)生产工艺211

(三)无菌分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211

第七节 注射剂新产品试制和质量研究212

一、注射剂新产品试制和质量研究的程序及范围212

二、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212

(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212

(二)药物的溶解性212

(三)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213

(四)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渗透压的调节213

1.注射剂的安全性213

2.渗透压的调节214

3.注射剂的无痛化216

三、典型产品试制分析(溶液型注射剂)216

(一)资料调查216

(二)预试217

(三)影响主药稳定性因素的考察217

(四)处方设计和稳定性预测217

(五)毒性实验药理实验与临床观察218

四、混悬型注射剂的试制218

(一)混悬型注射剂的质量要求218

(二)原料的分散与微粒的助悬218

(三)混悬型注射剂举例218

1.醋酸可的松注射液218

2.醋酸去炎松注射液219

第七章 滴眼剂、滴鼻剂及其它五官科药剂221

第一节 滴眼剂221

一、概述221

(一)滴眼剂的概述及发展221

(二)滴眼剂的质量要求221

二、眼用药物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222

(一)吸收途径222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222

三、滴眼剂的生产工艺224

(一)容器的处理224

(二)药液的配滤225

(三)药液的灌装225

四、滴眼剂的处方设计与附加剂选用225

(一)pH值的调整225

(二)渗透压的调整225

(三)无菌度的保持225

(四)粘度的调整227

(五)稳定剂、增溶剂、助溶剂等的添加227

五、滴眼剂处方例227

六、滴眼剂的合理包装228

七、接触眼镜附属制剂228

(一)接触眼镜的种类228

(二)常用的附属制剂229

第二节 鼻腔给药与滴鼻剂229

一、概述229

二、鼻腔给药的特点及影响吸收的因素230

(一)鼻腔给药途径的特点230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230

1.药物的理化性质230

2.鼻腔粘膜的生理与病理状况231

3.鼻用吸收促进剂231

三、滴鼻剂231

第三节 其他五官科用液体药剂232

一、滴耳剂232

二、漱口剂233

三、口腔涂剂233

四、滴牙剂234

第八章 粉粒学236

第一节 概述236

一、粉粒学的概念236

二、粉粒学在药剂中学的应用236

(一)粉粒理化特性对制剂工艺的影响236

1.对混合均匀性有影响236

2.对分剂量准确性有影响236

3.对可压性有影响237

(二)粉粒理化特性对制剂有效性的影响237

(三)粉粒理化特性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237

(四)粉粒理化特性对制剂安全性的影响238

第二节 粒子大小及形态238

一、粒子大小及其测定238

(一)粒径及平均粒径238

1.粒径的表示方法238

2.平均粒径239

3.中间粒径239

(二)粒子大小的分布239

(三)粒径测定方法241

1.筛析法241

2.显微镜法241

3.沉降法242

4.电感应法(库尔特原理法)242

二、粒子的形态243

(一)粒子的三个轴长243

(二)形态因数243

(三)皱度系数243

第三节 粉粒的比表面积244

(一)吸附法244

(二)透过法245

第四节 粉粒的密度及孔隙率245

一、粉粒的密度245

(一)真密度245

(二)粒密度246

(三)堆密度246

二、粉粒的孔隙率247

(一)由粉体的真密度算出247

(二)压汞法测定孔隙径及孔隙率248

第五节 粉粒的流动性248

一、流动性及其测定方法248

(一)休止角248

(二)流速249

(三)其他方法250

二、影响粉粒流动性的因素250

(一)粒子大小及其分布对流动性的影响250

(二)含湿量对流动性的影响251

(三)粒子形态对流动性的影响251

(四)加入其他成分的影响252

(五)电荷的影响252

第六节 粉粒的可湿性及测定方法252

一、可湿性252

二、接触角的测定方法253

第九章 散剂、固体分散体、胶囊剂、丸剂257

第一节 概述257

一、固体剂型的吸收257

二、固体剂型的溶出方程257

(一)Noyes-Whitney方程257

(二)Nernst-Noyes-Whitney方程258

第二节 散剂259

一、概述259

二、制备259

(一)粉碎与过筛259

1.粉碎的原理259

2.粉碎的方法与器械259

3.粉末粗细261

(二)混合261

1.混合方法与器械261

2.混合时的注意事项262

(三)分剂量263

(四)散剂的质量检查263

三、散剂的吸湿、包装与贮藏264

(一)散剂的吸湿264

(二)散剂的包装与贮藏265

四、举例266

第三节 固体分散体267

一、概述267

二、载体267

(一)高分子聚合物267

(二)表面活性剂268

(三)纤维素及其衍生物268

(四)有机酸类268

三、制备方法268

(一)熔融法268

(二)溶剂法(亦称共沉淀法)268

(三)溶剂-熔融法269

(四)研磨法269

(五)溶剂喷雾干燥法(或冷冻干燥法)269

四、类型269

(一)简单低共熔混合物269

(二)固态溶液269

(三)共沉淀物269

五、固体分散体的速效原理269

(一)药物的分散状态270

1.分子状态分散270

2.亚稳定态及无定形分散270

3.胶体晶态分散270

4.过饱和状态分散271

(二)载体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271

1.载体可使药物具有可湿性271

2.载体保证了药物的高度分散性271

3.载体对药物有抑晶性271

六、固体分散体的老化272

(一)药物浓度272

(二)贮藏条件272

(三)载体本身的性质272

七、举例272

第四节 胶囊剂272

一、概述272

二、胶囊剂的制备273

(一)硬胶囊剂的制备273

1.生产空胶囊273

2.药物的填充274

(二)软胶囊剂的制备276

1.制备的基本要求276

2.软胶囊剂的制备方法277

(三)肠溶胶囊剂278

三、质量检查与贮藏278

(一)质量检查278

(二)胶囊剂中药物的溶出度检查278

(三)贮藏279

四、举例279

第五节 丸剂279

一、中药丸剂280

(一)常用的赋形剂280

1.粘合剂280

2.润湿剂280

3.吸收剂281

(二)制备281

1.搓丸法281

2.泛丸法281

(三)质量控制与包装282

1.质量标准282

2.质量控制的几个问题282

3.包装283

(四)举例283

二、微丸284

(一)概述284

(二)制备284

(三)控制缓释的措施285

1.设计微丸的处方组成285

2.丸外包衣285

(四)举例285

三、滴丸剂285

(一)概述285

(二)滴丸的制备方法286

(三)制备滴丸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286

1.基质286

2.冷凝液286

3.丸重287

4.成丸287

5.圆整度287

(四)举例287

第十章 片剂290

第一节 概述290

一、片剂的特点、分类290

(一)口服片290

(二)口腔用片290

(三)外用片291

(四)其他途径应用的片剂291

二、片剂的质量要求291

第二节 片剂的辅料291

一、辅料的作用和分类291

(一)填充剂291

(二)崩解剂292

(三)润湿剂或粘合剂292

(四)润滑剂292

二、辅料的选用原则及常用辅料292

(一)淀粉及其衍生物类292

1.淀粉292

2.羧甲基淀粉钠293

3.羟丙基淀粉294

4.改良淀粉294

5.预胶化淀粉294

(二)糊精294

(三)糖类294

1.乳糖294

2.糖粉294

3.糖浆295

(四)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类295

1.微晶纤维素295

2.纤维素衍生物295

(五)无机钙盐、氧化物等无机化合物类295

1.无机钙盐295

2.轻质氧化镁296

3.滑石粉296

4.微粉硅胶296

5.氢氧化铝296

6.硼酸296

(六)有机酸、盐、酯和高级醇类296

1.硬脂酸镁297

2.氢化植物油297

3.聚乙二醇297

(七)胶浆类298

1.明胶浆298

2.PVP胶浆298

(八)水、醇298

1.水298

2.乙醇298

(九)其他辅料298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299

一、湿法制粒压片300

(一)湿法制颗粒的方法和过程300

1.软材过筛制粒法300

2.流化喷雾制粒法302

3.转动制粒法303

4.湿法混合制粒法303

(二)压片303

1.干颗粒的处理303

2.片重计算方法304

(三)压片机和压片过程305

1.单冲压片机305

2.旋转式压片机306

3.二次(三次)压缩压片机306

4.压片机的冲和模307

二、干法制片307

(一)粉末直接压片308

(二)结晶药物直接压片308

(三)干法制粒压片308

三、空白颗粒法309

四、中药片剂的制备309

(一)原料处理的一般原则309

(二)工艺特点310

第四节 片剂成型理论和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310

一、片剂成型理论310

(一)压力与片剂比表面积的关系310

(二)压力与相对体积的关系311

(三)影响片剂成型的因素311

1.药物性状311

2.结晶水及含水311

3.粘合剂与润滑剂311

二、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11

(一)裂片311

(二)松片312

(三)崩解超时限或溶出速度小312

1.片剂崩解的机理312

2.影响片剂崩解和溶出的因素313

(四)片重差异超限314

(五)片剂的均匀度不合格314

1.混合不匀315

2.可溶性成分“迁移”315

(六)其他316

第五节 片剂的包衣317

一、包衣片心的特性和要求317

二、包衣方法及设备318

(一)滚转包衣法318

(二)悬浮流床包衣法318

(三)埋管喷雾滚转包衣法318

(四)压制包衣法318

三、包衣材料及工序320

(一)糖衣320

1.包糖衣材料320

2.包糖衣工序320

3.有关包糖衣问题的探讨321

(二)薄膜衣321

1.成膜材料321

2.溶剂323

3.增塑剂323

4.着色剂和掩蔽剂323

5.薄膜包衣的方法323

6.薄膜包衣片的外观缺陷324

(三)肠溶衣324

1.虫胶324

2.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324

3.丙烯酸树脂325

4.其他肠溶衣材料325

第六节 片剂的质量评价及包装326

一、片剂的质量评价326

(一)片重差异326

(二)含量均匀度326

(三)崩解时限326

(四)溶出度327

(五)压制片其它质量检查项目328

(六)包衣片的质量评价329

1.衣膜物理性质的评价329

2.片剂包衣后稳定性方面的评价330

3.药效方面的评价330

二、片剂的包装和贮存330

(一)多剂量包装330

(二)单剂量包装330

第七节 片剂的处方设计及处方例331

一、性质稳定,易成型药物的片剂331

复方磺胺嘧啶片331

二、理化性质不稳定药物的片剂332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332

三、小剂量药物的片剂333

核黄素片333

四、易引湿性药物的片剂333

红霉素片333

五、中药片剂334

(一)纤维性强的中药粉末片334

苦楝皮片334

(二)浸膏片334

当归浸膏片335

(三)挥发性药物成分片335

清凉润喉片335

六、特殊用途的药物片剂336

(一)口腔用片336

硝酸甘油片336

(二)咀嚼片336

抗酸咀嚼片336

(三)泡腾片337

乙酰水杨酸泡腾片337

(四)溶液片337

复方硼砂漱口片337

七、特殊制法的片剂338

(一)全粉末压片338

颅痛定片338

(二)直接筛选颗粒压片338

抗坏血酸片338

(三)空白颗粒法压片339

醋酸氢化可的松片339

附:纸型片简介339

一、概述339

二、制备工艺举例339

胃疡平纸型片339

第十一章 微囊342

第一节 概述342

第二节 囊心物与囊材342

一、囊心物342

二、囊材343

(一)天然的高分子材料343

(二)半合成高分子材科343

(三)合成高分子材料343

第三节 制备方法344

一、物理化学法344

(一)凝聚法344

(二)溶剂-非溶剂法347

(三)复乳包囊法348

二、化学法348

(一)界面缩聚法348

(二)辐射化学法349

三、物理机械法349

(一)喷雾干燥法349

(二)喷雾冻结法350

(三)流化床包衣法350

(四)锅包法350

第四节 微囊的性质350

一、微囊的结构与大小350

(一)微囊的结构350

(二)微囊的大小350

二、影响微囊囊径大小的因素351

(一)囊心物大小351

(二)囊材的用量351

(三)制备方法351

(四)制备温度351

(五)制备时的搅拌速度351

(六)附加剂浓度的影响352

三、微囊中药物的释放352

(一)微囊中药物的释放速度与机理352

(二)影响微囊药物释放速度的因素354

第五节 微囊质量的评定356

一、微囊的囊形与大小356

二、微囊中药物的溶出速度测定356

三、微囊中药物的含量测定356

第六节举例357

第十二章 β-环糊精包合物、脂质体及靶向制剂360

第一节 β-环糊精包合物360

一、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360

二、环糊精包合物的制法362

(一)重结晶或共沉淀法362

(二)研磨法362

(三)冷冻干燥法363

三、β-环糊精包合物在药剂上的应用363

(一)增加药物的溶解度363

(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363

(三)液体药物粉末化363

(四)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363

(五)遮盖药物的不良臭味364

(六)调节释药的速度364

(七)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364

(八)降低药物的刺激性、毒性、副作用364

第二节 脂质体及靶向给药制剂364

一、靶向药物制剂的类型365

(一)前体药物靶向制剂365

(二)胶体微粒靶向制剂365

(三)接有单克隆抗体的药物载体系统366

二、脂质体366

(一)脂质体的定义及其结构原理366

(二)制备脂质体的材料369

1.磷脂类369

2.胆固醇369

(三)脂质体的制法370

1.注入法370

2.薄膜分散法370

3.超声波分散法370

4.高压乳匀法370

(四)脂质体在医药上的应用371

1.抗癌药物载体371

2.抗寄生虫、原虫药物载体371

3.控释及提高疗效371

4.增加药物稳定性371

三、毫微型胶囊372

四、微球剂与磁性微球372

第十三章 软膏剂、硬膏剂、涂膜剂与膜剂376

第一节 软膏剂376

一、概述376

二、常用基质376

(一)油脂性基质376

1.烃类376

2.油脂类377

3.类脂377

(二)乳剂型基质378

1.肥皂类378

2.高级脂肪醇与脂肪醇硫酸酯类379

3.多元醇酯类379

4.其他乳化剂380

(三)水溶性基质380

1.甘油明胶380

2.纤维素衍生物380

3.聚羧乙烯380

4.聚乙二醇类381

三、软膏剂中药物的透皮吸收381

(一)皮肤的构造与透皮吸收的途径381

1.皮肤构造381

2.药物透八皮肤的途径382

(二)影响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的因素382

1.皮肤的条件382

2.药物的性质382

3.基质的性质383

4.穿透促进剂383

5.其他因素384

四、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384

(一)药物加入的一般方法384

(二)制备方法及设备385

1.研和法385

2.熔和法385

3.乳化法385

4.中药软膏剂的制备385

(三)举例385

五、眼膏剂388

(一)概述388

(二)基质、制备用具及包装材料等的灭菌388

(三)眼膏剂的制备及举例388

(四)眼膏剂的质量检查388

六、软膏剂的评定及包装388

(一)质量评定388

1.主药含量测定389

2.基质与软膏的物理性状检查389

3.稳定性389

4.无菌检查389

5.刺激性389

(二)药物释放、穿透及吸收的测定方法390

1.体外试验法390

2.体内试验法390

(三)软膏剂的包装与贮藏390

1.包装材料390

2.包装方法390

3.软膏剂的贮藏391

第二节 硬膏剂391

一、概述391

二、硬膏剂的制备391

(一)黑膏药391

1.基质原料的选择391

2.制备方法391

3.质量要求及举例393

(二)橡胶硬膏393

1.含药橡胶硬膏的制备394

2.质量检查395

(三)巴布剂396

第三节 涂膜剂396

第四节 膜剂396

一、概述396

二、成膜材料与制备工艺397

(一)常用的成膜材料397

(二)膜剂的制备工艺397

三、举例398

第十四章 栓剂401

第一节 概述401

第二节 栓剂基质401

一、油脂性基质402

(一)可可豆脂402

(二)半合成脂肪酸酯402

1.混合脂肪酸甘油酯402

2.椰油酯403

3.棕榈酸酯403

4.硬脂酸丙二醇酯403

二、水溶性基质403

(一)甘油明胶403

(二)聚乙二醇类403

1.低熔点基质403

2.高熔点基质403

(三)吐温-61405

第三节 栓剂的吸收405

一、栓剂作用的特点405

二、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405

(一)药物的性质406

1.溶解度406

2.粒径406

3.脂溶性与解离度406

(二)生理因素406

(三)基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407

第四节 设计栓剂处方的探讨408

一、全身作用的栓剂408

二、局部作用的栓剂408

三、其他409

(一)稳定性试验409

(二)刺激性试验409

第五节 栓剂的制备409

一、手工成形409

二、挤压成形409

三、模制成形409

四、自动模制机器409

五、置换价410

六、包装410

第六节 质量检查410

一、熔点范围测定411

二、融变时限411

三、重量差异411

四、药物溶出速度与吸收试验411

(一)体外溶出速度试验411

(二)体内吸收试验411

第十五章 气雾剂413

第一节 概述413

一、气雾剂的特点413

二、气雾剂的分类413

第二节 呼吸系统的吸收414

一、肺部的吸收414

二、影响药物在呼吸系统分布的因素414

(一)呼吸道的气流414

(二)微粒的大小415

(三)药物的性质415

第三节 气雾剂的组成416

一、抛射剂416

(一)分类416

1.压缩气体416

2.液化气体416

(二)用量417

1.气雾剂中要求抛射剂的用量417

2.抛射剂蒸气压的计算417

二、药物与附加剂419

三、耐压容器419

四、阀门系统419

(一)封帽420

(二)阀门杆(简称阀杆)420

(三)橡胶封圈420

(四)弹簧420

(五)浸入管420

(六)定量室420

(七)推动钮420

第四节 气雾剂的制备421

一、处方设计421

(一)溶液型气雾剂421

(二)混悬型气雾剂422

(三)乳剂型气雾剂422

(四)喷雾剂423

(五)吸入剂423

二、气雾剂的制备工艺424

(一)容器与阀门系统424

(二)药物的配制和分装424

(三)抛射剂的填充424

1.压灌法424

2.冷灌法425

第五节 气雾剂的质量检查425

一、安全、漏气检查425

二、喷雾剂量与喷次检查425

三、喷射速度检查425

四、雾粒大小的测定425

第六节 举例426

第十六章 生物药剂学428

第一节 概述428

第二节 药物的吸收429

一、胃肠道给药429

(一)胃肠道上皮细胞膜429

(二)药物的吸收机理430

(三)胃肠道的构造与药物吸收431

(四)口腔吸收431

(五)直肠吸收432

二、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432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432

(二)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434

(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439

三、注射给药439

(一)注射部位的吸收439

(二)影响注射部位吸收的因素440

第三节 剂型与吸收440

一、口服液体剂型441

(一)溶液型药剂441

(二)混悬剂441

(三)乳剂442

二、口服固体剂型442

(一)散剂与胶囊剂442

(二)片剂442

三、直肠给药剂型443

四、肺部吸入剂型443

五、注射剂型443

六、眼用剂型444

七、皮肤用剂型445

第四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446

一、药物分布446

(一)影响分布的因素446

(二)血脑、血胎、血液-脑脊液屏障转运447

(三)脂肪组织的分布447

二、药物代谢448

三、药物排泄448

(一)肾脏排泄448

(二)胆汁排泄449

第五节 生物利用度450

一、生物利用度的概念450

二、生物利用度的实验设计451

(一)研究对象451

(二)给药方案451

(三)分析用体液的选择451

(四)取样点间隔和数量问题451

(五)生物利用度的主要特性参数451

(六)体内实验分组和交叉实验给药安排452

三、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452

(一)药物在胃肠道内的分解452

(二)肝脏的首过作用452

(三)非线性特性的影响452

(四)实验动物的选择452

(五)年龄、疾病、种族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453

四、产品生物利用度质量控制453

(一)固体制剂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关系453

(二)固体剂型溶出速度测定中实验数据的处理454

1.单指数模型454

2.威布尔(Weibull)分布模型455

3.希古契(Higuchi)方程456

(三)制剂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制订457

五、某些药物制剂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实例457

(一)地高辛的生物利用度457

(二)呋喃妥因的生物利用度457

(三)红霉素的生物利用度458

第十七章 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与应用460

第一节 概述460

一、药物动力学的内容与历史460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460

三、生物半衰期与消除速度常数462

四、室概念464

(一)单室模型与两室模型464

(二)表观分布容积(V)465

(三)总体清除率Cls467

第二节 单室模型静脉给药467

一、静脉注射467

二、尿药法求药物动力学参数468

(一)速率法468

(二)累计尿药法469

(三)总量减去法(亏量法)469

三、静脉滴注给药469

(一)达坪浓度某一分数所需的半衰期数471

(二)静脉滴注求V、k473

(三)静脉滴注法的负荷剂量问题473

第三节 重复给药473

一、稳态的形成473

(一)静脉给药稳态的形成473

(二)多剂量函数474

(三)多剂量静注时血药浓度间关系式474

(四)积蓄因子475

(五)波动百分率475

(六)稳态时的AUC0-τ475

(七)积蓄程度的其他表示法475

1.稳态平均血药浓度Css475

2.积蓄程度476

二、间歇性静脉滴注476

(一)特点476

(二)稳态最大及最小血药浓度的计算477

第四节 单室血管外给药478

一、达峰时和血药峰值478

二、曲线下面积AUC481

三、剩余法求k、ka482

四、吸收速度常数的其他求算法483

(一)试根法483

(二)Wagner-Nelson(W-N)法求吸收速度常数483

五、滞后时间的求算486

六、血管外给药后尿药法488

(一)速率法求k值488

(二)总量减去法求k值488

(三)用W-N法根据尿药排出量测定吸收程度和速度489

七、血管外给药后血药和尿药的相互关系490

(一)速度常数k的测求490

1.从血药浓度测求490

2.从尿排药速率求k491

3.从尿排药的总量减去法求k491

(二)肾清除率的测求491

第五节 两室模型492

一、静脉注射通式492

二、两室模型间各转运常数与α、β的关系493

三、两室模型静脉滴注495

四、两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一级吸收)495

五、Loo-Riegelman法测定吸收速度常数496

第六节 多次口服给药499

一、基本公式499

二、(C∞)max及(C∞)min499

三、稳态时的t'm499

四、积蓄因子500

五、积蓄程度公式500

六、给药次数与到达稳态某一分数P的关系式500

七、首剂加大剂量500

第七节 隔室数的判别和统计矩简介501

一、隔室数的判别501

(一)残差平方和SUM或/和拟合度r?法501

(二)AIC法502

二、统计矩求参数简介502

(一)统计矩的基本概念503

(二)基本术语和统计矩的计算503

1.零阶矩S0503

2.一阶矩MRT(平均滞留时间)504

3.二阶矩VRT(平均滞留时间的方差)504

(三)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求算504

1.t1/2和k504

2.吸收速度常数ka505

3.总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505

4.生物利用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507

第八节 非线性动力学509

一、概述509

二、米氏(Michaelis-Menten)方程509

(一)求参数km和Vm509

(二)Cls、t1/2、V511

(三)稳态血浓511

(四)血浓时间曲线下面积511

三、其他非线性过程511

(一)肾小管重吸收过程511

(二)代谢物抑制过程512

(三)酶诱导作用512

(四)非线性蛋白结合512

第九节 生物利用度的几个问题512

一、生物利用度的几个参数512

二、体内外相关性问题514

三、剂型设计方面515

第十节 给药方案的个体化516

一、Ritschel一点法516

(一)从血清肌酐百分率Cs求算病人消除速度常数k'516

(二)从一个血样的药浓计算稳态浓度517

二、Slattery一点法518

三、重复一点法519

四、从稳态平均血药浓度?ss计算维持剂量519

五、举例520

(一)庆大霉素520

(二)茶碱523

(三)地高辛526

(四)奎尼丁528

第十一节 药物动力学公式的推导方法530

一、拉氏变换的定义530

二、拉氏变换的性质530

三、用拉氏变换解动力学公式531

第十八章 缓释、控释制剂及透皮释药体系535

第一节 概述535

第二节 缓释制剂的药动学设计536

一、一级吸收速度的缓释制剂536

二、口服缓释制剂的设计537

(一)不合速释部分的缓释制剂537

(二)包含速释和缓释部分的理想的缓释制剂538

(三)缓释制剂缓释部分所提供的血药浓度计算方法538

(四)缓释制剂速释部分所提供的血药浓度的计算方法539

(五)包含速释和缓释部分的缓释制剂口服后血液中药物浓度-时间的关系539

第三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的辅料540

一、辅料的类型540

(一)油脂性掺入剂540

1.聚硅氧烷541

2.二甲基硅氧烷541

(二)亲水胶体541

(三)包衣阻滞剂541

二、用于控释制剂的一些辅料541

(一)聚乙烯醇(PVA)541

(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541

(三)聚丙烯542

(四)聚乳酸(PLA)542

(五)其他542

第四节 缓释制剂的类型与工艺542

一、减少溶出速度为主要原理的工艺542

(一)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542

(二)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542

(三)控制粒子大小543

(四)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543

(五)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胶体物质中543

二、减小扩散速度544

(一)包衣544

1.肠溶材料544

2.阻滞剂545

(二)制成微囊545

(三)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545

(四)增加粘度以减小扩散系数545

(五)制成植入剂546

(六)制成药树脂546

(七)制成乳剂546

第五节 控释制剂的类型与工艺546

一、基本情况546

(一)设计控释制剂通常应考虑的事项546

1.药物的理化性质546

2.生物药剂学性质546

3.药理学方面547

4.生理学方面547

5.食物547

(二)控释制剂的组成部份547

1.药物贮库547

2.控速部分547

3.能源547

4.传递孔道547

二、扩散控速原理548

(一)对于贮库式制剂548

(二)对于整体式装置548

三、渗透泵型控释制剂549

(一)茶碱片549

(二)氯化钾片550

四、眼用控释制剂551

五、透皮治疗体系551

六、宫内给药装置和阴道环553

第六节 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试验方法554

一、体外试验554

二、体内试验555

第十九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558

第一节 概述558

第二节 配伍变化的类型558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558

(一)溶解度改变558

(二)潮解、液化和结块559

(三)分散状态或粒径变化559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559

(一)变色559

(二)混浊和沉淀559

(三)产气560

(四)分解破坏、效价下降560

(五)发生爆炸560

三、药理的配伍变化560

第三节 注射液的配伍变化561

一、意义和重要性561

二、一般注射剂和输液在配伍应用中的特点561

三、产生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因素561

(一)溶剂组成改变561

(二)pH值改变561

(三)缓冲容量563

(四)离子作用563

(五)直接反应563

(六)盐析作用563

(七)配合量563

(八)混合的顺序563

(九)反应时间563

(十)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564

(十一)光敏感性564

(十二)成分的纯度564

第四节 药物相互作用564

一、吸收过程中的药物相互作用564

(一)吸收部位药物间的物理化学反应564

(二)胃肠道pH变化565

(三)胃排空速率与肠蠕动565

(四)胃肠道酶系统565

(五)食物565

二、分布过程中的药物相互作用566

三、代谢过程中的药物相互作用566

(一)酶促作用566

(二)酶抑作用566

四、排泄过程中的药物相互作用567

五、受体部位的药物相互作用568

(一)增强对受体的作用568

(二)减弱对受体的作用568

第五节 配伍变化表568

第六节 配伍变化的研究方法568

一、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568

(一)物理化学实验法568

(二)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实验方法569

二、常用具体方法569

(一)可见的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569

(二)测定变化点的pH值570

(三)稳定性实验571

(四)紫外光谱、薄层层析、气相层析等法的应用571

(五)药理学和药效学实验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测定571

第七节 配伍变化处理原则与方法571

一、处理原则571

二、处理方法572

(一)改变贮存条件572

(二)改变调配次序572

(三)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572

(四)调整溶液的pH值572

(五)改变有效成分或改变剂型573

附表 国内近年生产研制的药用辅料575

1996《药剂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奚念朱主编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药剂学(1975 PDF版)
药剂学
1975 武汉医学院药学系
药剂学·药局方(昭和30年09月 PDF版)
药剂学·药局方
昭和30年09月
药剂学  下(1945 PDF版)
药剂学 下
1945 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
药剂学  上(1944 PDF版)
药剂学 上
1944 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
药剂学(1977 PDF版)
药剂学
1977
药剂学  供药剂士专业用(1980 PDF版)
药剂学 供药剂士专业用
1980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药剂学(1980 PDF版)
药剂学
198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药剂学(1998 PDF版)
中药药剂学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药剂学(1989 PDF版)
中药药剂学
1989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药剂学(1996 PDF版)
药剂学
1996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世界卫生组织药品制备规范专家委员会第34次报告(1999 PDF版)
世界卫生组织药品制备规范专家委员会第34次报告
1999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药剂学(1996 PDF版)
药剂学
1996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药药剂学(1997 PDF版)
中药药剂学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药剂学(1986 PDF版)
中药药剂学
1986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药剂学(1976 PDF版)
药剂学
1976 上海第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