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 近代教育学史探索》
作者 | 陈桂生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01 |
出版时间 | 199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10712027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6899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一、应运而生的“教”之学:“教授艺术”1
0101“教育学史”的基本范畴:“教”之学、“教育”之学与“教育学”2
0102 近代教育学的双重起源5
0103 培根虚席以待的“教育学”7
0104 “教”之学的先导:“教”法研究的崛起13
0105 从“教授法”到“教授艺术”:夸美纽斯《大教授论》17
0106英吉利的“教授艺术”研究群体25
二、“教育”之学的前奏:教育观念的更新27
0201洛克《教育漫话》:教育思想近代化的端倪29
0202 卢梭《爱弥儿》:近代教育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丰碑34
0203 裴斯泰洛齐的建树:教育思想领域跨世纪的桥梁43
三、率先脱颖而出的“教育”之学53
0301契机53
0302 谁得“教育”之学的风气之先?58
0303 《康德论教育学》之道70
0304 投石,问治“教育学”之路80
0305 教育学起跑线上的国际差距83
四、教育科学的曙光87
0401赫尔巴特构建“教育学”的尝试88
0402 在什么意义上认定《普通教育学》为“科学的”教育学的起点?97
0403 从“教”之学,“教育”之学,到“教育学”104
0404 初上高楼,望断“教育学”的天涯路106
五、作为“应用伦理学”的教育学与作为“应用心理学”的教育学109
0501作为“应用伦理学”的教育学(施莱尔马赫)110
0502 作为“应用心理学”的教育学(贝内克)122
0503 伦理学、心理学与教育学127
六、早期的“实践教育学”现象130
0601漠视“实践教育学”的缘由130
0602 福禄培尔:《人的教育》132
0603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139
0604 “实践教育学”的理论问题151
七、教育学的“思辨哲学”脐带153
0701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与教育学154
0702 《作为系统的教育学》(罗森克兰茨):“思辨哲学”的教育学标本159
0703 思辨哲学:德意志教育学难以割断的脐带164
八、教育学派的对峙167
0801赫尔巴特学派的称尊169
0802 贝内克学派的挑战173
0803 赫尔巴特学派动摇的征兆174
0804 “教育学派”现象181
九、各领风骚的教育学研究传统186
0901法兰西教育学研究传统187
0902 雅科托:《普通教授法》191
0903 英吉利教育学研究传统195
0904 斯宾塞:《教育论》198
0905 贝恩:《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学)》204
0906 美利坚:教育学研究传统在形成中206
0907 德、英教育学研究传统的比较研究(乌申斯基)207
十、面向新世纪的教育学(一):“社会教育学”与“人格教育学”215
1001从“个人教育学”到“社会教育学”217
1002 思辨哲学的“社会教育学”(纳托普)221
1003 经验科学的“社会教育学”(贝尔格曼)232
1004 “社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248
1005 “个人教育学”与“社会教育学”的悖论: “人格教育学”249
1006 “精神论的教育学”(布德)250
1007 主情主义的“人格教育学”(林德)253
1008 主要诉诸“艺术”的“人格教育学”与主意主义的“人格教育学”256
1009 “自由精神劳作主义”的“人格教育学”(高迪希)257
1010 “个人教育学”、“社会教育学”与“人格教育学”260
十一、面向新世纪的教育学(二):“解释学的教育学”与“实验教育学”266
1101“精神科学”,“解释学的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68
1102 “文化教育学”(施普兰格)272
1103 “实验教育学”的崛起277
1104 预示“未来教育学”的“实验教育学”(拉伊)279
1105 同“普通教育学”互补的“实验教育学”(梅伊曼)284
1106 实验科学与思辨哲学交会的“实验教育学”(闵斯特贝尔格)287
1107 “解释学的教育学”与“实验教育学”290
十二、传统教育学的历史命运294
1201德意志教育学的演变过程295
1202 19世纪德意志教育学的主要特点297
1203 教育学在法兰西302
1204 教育学在英吉利304
1205 教育学在俄罗斯305
1206 教育学在美利坚309
1207 教育学在日本312
1208 传统教育学的终结315
1301 教育学后设理论问题鸟瞰318
十三、近代教育学的后设理论问题318
1302“教育学”是“教育”之学么?320
1303 作为“教”的“艺术”的教育学取向326
1304 作为“科学”的教育学取向330
1305 关于“教育科学”的百年之争:普遍适当的一般教育学成立的可能性问题334
1306 “哲学的”教育学取向340
1307 教育学学科的“独立”地位问题343
1308 “理论教育学”与“实践教育学”346
1309 教育学的多种可能的选择348
1310 教育学衍生现象——教育学会“消亡”么?350
[附录]353
1998《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 近代教育学史探索》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桂生著 1998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历史教育学
- 1989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学科教育学大系 历史学科教育学
- 1999
-
- 近代教育史
- 1962.05 学芸図書
-
- 历史教育学
- 1996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教育史学の探求
- 1966.06 講談社
-
- 近代教育史
- 1968.02 小学館
-
- 现代教育学
- 1997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现代教育学
- 1997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史
- 1994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现代教育学
- 1996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 近代数学教育史话
- 199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 现代教育学
- 1986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 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
- 1990.09 西宁市:青海人民出版社
-
- 历史教育学
- 1989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 现代教育改革探索
- 1987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