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技术操作全书 上》求取 ⇩

现代教育技术原理篇3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念3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念3

第一节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3

一、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化3

·上卷·3

现代教育技术原理篇3

二、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与内涵4

(一)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4

(二)教育技术的内涵5

三、教育技术学5

(一)教育技术学的定义6

(二)信息革命与教育技术学6

(三)教育技术学及其研究对象8

第二节 教育技术的定义13

一、定义例举13

(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13

二、技术的涵义14

(一)系统学习科学理论15

三、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15

(二)加强技能训练与提高15

(三)注重实践、勇于探索16

第三节 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16

一、电化教育概念16

(一)电化教育的定义16

(二)电化教育相关名词术语的概念17

(三)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18

(四)电化教育的特点19

(五)电化教育的作用19

二、电化教育过程22

(一)电化教育过程的概念22

(二)电化教育过程的基本模式23

三、电化教育原则28

(一)目的性原则29

(二)整体性原则30

(三)主体性原则30

(六)及时、准确的反馈原则31

(五)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31

(四)视听与思考结合的原则31

(一)电化教育媒体的含义32

四、电化教育媒体32

(七)效益性原则32

(二)电化教育媒体的类型33

(三)电化教育媒体的特性与教学功能33

(四)电化教育媒体的开发36

(五)电化教育媒体的利用39

五、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有关系42

第四节 教学技术与教师43

一、信息时代与教育改革43

(一)信息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43

(二)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44

(三)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44

二、教学技术概述45

(一)教学技术的概念与特点45

(二)教学技术的指导思想46

(三)教学技术对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实践方法46

三、教师学习教学技术的意义47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48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对教师职业的影响48

第五节 信息技术整合与教育的教师培训问题48

(二)教师职业专门性的提高50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及教师培训的意义和任务50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三个阶段50

(二)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看教师培训的意义和任务51

三、教师培训的国际趋势与我国的现状52

(一)国际上教师培训模式的发展与方向53

(二)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54

四、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设想56

(一)教师培训的组织:核心培训模式57

(二)革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行为的培训模式:反思模式57

(三)教学思想革新与教学技术改进的整合:锯齿型模式61

(四)教师培训的几种常用的具体方法61

附录: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理论研究63

一、电化教育研究的大趋势63

二、电教研究与工作指导的思路64

三、多角度多层次有成效地开展电教研究与实验65

四、进一步加强电教研究会建设67

(一)提高认识,更加重视研究会67

(三)确立适宜的体制结构68

(二)进一步强调电教研究会的学术性68

(四)由具有代表性的电教骨干分子组成理事会69

(五)组成精干的常务工作班子69

(六)有条件地吸收会员,认真行使权利,履行义务69

(七)继承好传统,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水平69

(八)办好区县分会,加强基层建设70

五、引向科研路奋力双丰收70

附录:教育技术与电教教师队伍建设73

一、齐心协力加强电教教师队伍建设73

二、论电教教师的继续教育74

(一)提高电教教师水平迫在眉睫74

(二)新时期对电教教师的要求75

(三)继续教育的宗旨与分类76

(四)电教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76

三、电教工作者的精神状态77

(五)继续教育的实施与政策77

四、电教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78

(二)干中钻研80

五、刻苦学专业勤练基本功80

(一)广读博览80

(三)善于积累81

(四)勤学苦练81

(五)聚焦训练81

(六)多下功夫81

六、寄语年轻朋友81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历史沿革83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历史沿革83

第一节 国外教育技术发展过程83

一、传播媒体技术的发展83

(二)起步阶段84

(三)初期发展阶段84

(一)萌芽阶段84

(四)迅速发展阶段85

(五)系统发展阶段85

二、程序教学、个别化教学的发展86

三、系统科学的引入与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的形成88

四、国外电化教育发展的原因90

第二节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92

一、起步阶段92

二、初步发展阶段93

(一)建立健全了电化教育机构95

(二)配备了相应的器材设备95

三、迅速发展阶段95

(三)编制了相当数量的电教教材96

(四)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的电教队伍96

(五)培养电教人员,提高队伍素质96

(六)建立电化教育学术团体96

(八)开发了电化教育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96

(七)出版了一批电化教育刊物、著作96

(九)广播电视教育蓬勃发展97

(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97

第三节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98

一、教学媒体的微型化、智能化98

二、电化教育面向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98

五、电化教育将服务于未来的终身化教育99

六、电化教育媒体将向智能化和程序化方向发展99

四、教育技术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99

三、电化教育面向教育的个别化、自主化99

第四节 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研究100

一、视听设备101

(一)早期的先驱者101

(二)视听运动的诞生101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02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102

(五)国防教育法:第七篇103

(六)教学电视103

(七)这个领域的新观点104

二、系统方法105

(一)早期的先驱者106

(二)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06

(三)程序教学106

(四)任务分析107

(五)行为目标107

(六)标准参照测验108

(七)早期的系统方法模型108

(八)美国政府的支持108

(十)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109

(九)形成性评价109

三、个别化教学110

(十一)最近的一些发展110

(一)早期的教学形式110

(二)19世纪90年代的分组计划111

(三)伯克的个别化系统111

(四)道尔顿和温尼特克方案111

(五)程序教学111

(六)个别教学系统113

(七)掌握学习113

(九)IPI.PLAN和IGE114

(八)听导方法114

(十)个别化教学的衰落趋势116

(十一)计算机辅助教学116

第五节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历史117

一、早期项目118

二、微机应用简史119

三、未来展望122

第六节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124

一、计算机素养的培养125

二、课程整合126

三、课程改革127

四、全方位教改128

五、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用途129

(一)作为学习对象129

(二)作为学习工具129

(三)作为教学工具130

附录:教育技术与电教发展战略133

一、坚持 三个面向 积极发展电化教育133

(一)从科技发展看电化教育133

(二)从社会生活看电化教育134

(三)从技术措施上看电化教育134

(四)从教育状况看电化教育135

(五)积极稳步地发展电化教育137

二、电化教育在学校教育整体中的位置137

(一)电化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38

(二)电化教育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138

(三)电化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有力工具139

三、发展学校电化教育的战略思考139

(一)为虎添翼139

(二)重在自强140

(三)寓于整体141

(四)开发常项141

(五)滚动向前142

四、提高四个自觉性 认真办好七件实事142

(一)从宏观上思考电教,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电化教育的自觉性142

(二)从整体上思考电教,提高电教融于教学的自觉性143

(三)深层次思考电教,提高电教参与教育改革的自觉性144

(四)有系统的思考电教,提高一体设计与实施电化教育的自觉性145

(五)面对现实,扎扎实实地办好几件实事145

五、对学校电化教育的基本认识146

(一)多媒体时代的教育与学校电化教育146

(二)发展学校电教的客观依据与战略目标147

(三)推进学校电教的策略原则148

(四)学校电化教育的宏观管理与业务指导149

六、世纪之交的中国中小学电化教育149

(一)未来的中小学电化教育149

(二)现实的情况和对策151

(三)发展电教的若干重要问题154

七、齐心协力推动电化教育156

(一)齐心协力,共谋大事,实事求是地确立自我156

(二)齐心协力,采取措施向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宣传电化教育156

(三)齐心协力,加强法规建设,力求电化教育入 正册157

(四)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做好人的工作,形成团结、奋进、开拓、创业的电教群体和奉献、智高、力强、美好的群体形象157

(五)齐心协力,攻难关,调整角度,确立电教工作新思路158

八、预见未来主动进取158

九、把握机遇抓住重点推进电教159

(三)求实务本,服务教学160

(一)面向未来,寻求必然160

(二)总体设计,融于教学160

(四)解放思想,探求新路161

十、理清思路抓好典型注重实效161

(一)理清思路、明确方向161

(二)抓住重点、深入探索162

(三)抓好典型,推出成果162

(四)采取措施,注重实效162

十一、巩固发展 引向深入 分层推进163

十二、在改革与发展中提高电教效益164

十三、确立大教育观抓住两个重点165

十四、以研究为龙头 大力加强两项建设166

十五、科学配置充分利用电教资源167

十六、跟上潮流 把握实质 落在实处168

十七、大力发展中师电教169

十八、特殊教育的特定需求170

(一)要从教育的需求与人的发展两个方面加深对电化教育的认识171

(二)重视教学设计、形成科学的教育结构171

(三)把电教设备、设施、教材与教法联为一体,通盘设计实施171

十九、成功后的思考172

(一)适当调整布局173

(二)双向研讨推进174

(三)办好三件实事175

(四)倡导积极精神176

二十、电教宣传要领先贯穿超前176

(一)重点对 一把手 、 关键人物 宣传电教177

(二)争取各新闻单位和业务部门都来宣传电化教育177

二十一、关于进一步办好电教刊物的设想与建设178

(一)把办好电教刊物作为一项具有战备意义的重点工作认真看待178

(四)通过各种电教活动,让事实说话178

(三)办好本馆的简报和刊物178

(二)因地制宜、确定重点、办出特色179

(五)努力学习,深入实践,逐步形成一支有较高水平的编辑与作者队伍180

(三)革新版式,更加贴近教育教学,具有时代色调,提高设计质量180

(四)继续坚持事业投资办刊,同时开辟多种渠道筹资,扩大经费来源180

(六)齐心协力共同办好刊物、用好刊物181

二十二、办好电教期刊推进电教工作181

第三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83

第一节 教育学基础183

第三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83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184

一、教学原则184

(二)教育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184

(三)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的原则184

(一)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184

二、教学过程185

(一)教学方法系统化185

(二)教学媒体多样化186

(三)教学方式立体化186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基础186

(一)桑代克的 试误说187

一、联结派的学习理论187

(二)华生的 刺激反应说187

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188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188

(三)斯金纳的 操作条件说188

(二)布鲁纳的 认知--发现说189

三、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189

(一)托尔曼的 认知--目的说190

(二)加涅的 认知--指导说190

四、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190

第三节 视听教育理论基础191

一、戴尔的 经验之塔 概述191

(四)观摩示范193

(六)参观展览193

(五)见习旅行193

(七)电影与电视193

(一)有目的的直接经验193

(三)参与活动的经验193

二、戴尔 经验之塔 的说明193

(二)设计的经验193

(九)视觉符号194

(十)语言符号194

(八)无线电、录音、照片、幻灯194

第四节 传播学基础195

一、传播的发展195

二、传播过程的几种模式196

(一)拉斯韦尔的 五W 模式196

(二)香农-韦佛模式197

(三)奥斯古德模式197

(四)贝罗模式197

三、系统方法与教育传播198

第五节 系统科学基础198

一、系统论198

二、信息论199

三、控制论200

第六节 媒体理论基础201

一、媒体的概念201

二、媒体的特性201

三、媒体的分类202

(二)扩散性202

(二)按传播范围分类202

(一)按印刷与否分类202

(一)固定性202

(三)重复性202

(五)工具性202

(四)组合性202

(六)能动性202

(三)按信息流动的相互性分类203

(四)根据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分类203

(五)根据媒体呈现的形态分类203

(六)根据物理性能分类203

(七)根据媒体的时间控制特性分类203

四、媒体的发展203

(一)语言媒体阶段204

(二)文字和印刷媒体阶段204

(三)电子传播媒体阶段204

一、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哲学思想205

第七节 哲学基础205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207

一、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208

第八节 美学基础208

二、审美心理与电化教育的美学形态209

三、科学认识世界与艺术认识世界211

第九节 物理学基础212

一、电声技术与电化教育212

二、光学与电化教育212

三、电磁学与电化教育213

四、无线电电子学与电化教育213

附录214

一、中小学电化教育的特性214

(一)从属性214

(二)教学性214

(三)综合性214

(四)开放性214

(五)适时性215

(六)群众性215

(七)现实性215

(八)网络性215

二、发展电化教育的客观性216

三、电化教育与市场经济217

四、卫星电教与学校电教的辩证统一220

(一)还是从 电教热 说起220

(二)卫星电教与学校电教之同异221

(三)两翼齐飞,相互促进222

五、发展性教学与电化教育223

六、创造性教学与电化教育224

七、快乐教学与电化教育225

八、非智力因素与电化教育226

九、右脑训练与电化教育227

十、合作教学与电化教育228

十一、教学过程最优化与电化教育229

十二、个别化教学与电化教育230

十三、教学游戏与电化教育231

十四、微格教学的基本特性232

(一)时代性232

(三)训导性233

(二)从属性233

(四)技术性234

(五)实践性234

(六)创新性235

(七)广泛性235

十五、微格教学与技能训练235

十六、电教工作者的思维方式236

(一)从教育总体上寻求电化教育的特定位置,确立战略思想236

(二)从客观现实中寻求电化教育工作的方向,积极进取238

(三)从重重矛盾中寻求电化教育工作的途径,开拓前进239

十七、伊索答问--时效思维240

十八、从《驳上帝全能》说起--辩证思维241

十九、猫与三叶草之间--连锁思维243

二十、苏东坡题诗--立体思维244

二十一、塞翁失马--反向思维245

二十二、列宁的决策--综合思维246

二十三、增灶与减灶断想--常规思维247

二十四、火车和马车比赛--发展思维248

二十五、隆中献策--超前思维249

二十六、水温变化说--适度思维250

二十七、鲍西娅胜诉--横向思维251

二十八、毛泽东的告诫--后馈思维251

二十九、遇事可以这样想252

(一)遇到不理想的事情时,由此引出几条辐射线,探求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253

(二)要求别人如何如何时,想想别人是否也会这样要求自己253

(三)希望下级怎样工作,首先问问自己是否在这样地工作253

(四)一条路走不通时,想想是否还有另一条路可以到达目的253

(五)当发现一种消极现象时,想想它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和教育作用,对自身工作有什么积极意我253

(六)当遇到历史重复现象时,要想想现实的这种现象与历史上的同类现象,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从而保持清醒的头了,借鉴历史的经验,做好现实的工作253

(七)当宣传自己的一种观点或强调一项工作时,要想想把别人的观点或他项工作置于什么地位254

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与软件篇257

第一章 媒体资源的种类与教学257

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与软件篇257

一、媒体与教学媒体257

第一节 媒体与教学257

第一章 媒体资源的种类与教学257

二、教学传播要素258

三、媒体的主要特性与分类260

四、从媒体、媒体环境到资源及其在教与学中的作用262

一、视觉媒体的特性265

第二节 视觉媒体的特性与教学应用265

二、非投影视觉媒体266

三、投影型视觉媒体270

第三节 听觉媒体特性与教学应用274

一、听觉媒体的特性275

二、各种听觉媒体276

一、电影285

第四节 视听觉媒体的特性与教学应用285

二、电视系统287

三、摄录像系统291

四、视盘298

第五节 交互媒体的特性与教学应用298

一、程序教学媒体299

二、教学模拟与教学模拟机300

三、计算机302

第六节 多媒体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305

一、多媒体系统的含义、特点与发展306

二、有声幻灯与多图像系统306

三、语言实验室308

四、多媒体学习包310

五、学习资源中心的发展与作用310

六、计算机多媒体的发展与特点311

七、彩色动态液晶投影板和投影机312

第七节 现代信息传输系统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314

一、教育/教学电视传递系统314

二、远距离会议系统及教学功能318

三、图文电视简介320

四、信息高速公路(国际互联网)321

第八节 教师与人类资源323

附录:电教工作指导325

一、给校长的八条建议325

(一)在教育意识中有电教325

(二)为电教安排适当位置326

(三)聘能人任电教教师326

(四)电教设施设备首先做到 四个一327

(六)帮助教师掌握电化教育328

(五)建立学校音像资料室。328

(七)请 空中教师 给学生上课329

(八)组织起来开展电化教学研究329

二、中小学电教八条基本经验330

(一)办教育必须具有现代意识,现代教育意识中要有电教330

(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电教330

(三)把电教置于教育整体之中,寻求整体教学实效330

(四)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电化教育330

(五)通盘思考一体设计、合力实施电化教育330

(六)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任课教师330

(七)纵观全局,把握特性,加速电教教材建设330

(八)注重电教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330

三、给电教优类校校长的信331

四、推荐15所电教特色校--北京电教馆长马成杰答记者问333

五、电教实验课六条基本要求334

六、百集录像情系万家334

七、西城电教纵横观335

八、东城电教工作成绩显著336

(三)高校长带队专访,80中电教有希望337

(一)教育局长亲自抓电教,设立电教窗口校337

九、朝阳电教四条新闻337

(二)财务科长懂教学,电教难题好解决337

十、对崇文电教馆的祝愿338

(四)94中确立新观念,电化教育有进展338

十一、丰台之路339

十二、北京四中电教实验的启示340

十三、清水铺小学一台录像机的威力342

十四、给崇文三幼的建议343

(一)酌情确定并逐步形成办园特色343

(二)继续深入地探讨电化教育促进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优化的问题343

(三)更新和改善幼儿园设施设备时,注重科学技术的先进性343

(四)开创信息化小社会环境343

(五)建立本园的资料信息库343

(六)建立儿童录像档案343

(一)把群体捆在放射出的利箭上344

一、深化改革 慎思笃行 讲究实效344

附录:电教改革实践344

(二)重视意识观念建设,用目标凝聚人心345

(三)要有战略思考,形成适宜的领导方略346

(四)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力求实效347

(五)思想工作领先,依靠政策吸引348

(六)抓住有利机会,积极主动进取349

(七)协调统一,相互制约350

(八)奖惩严明,令行禁止351

(九)发扬民主,求实透明352

(十)注意职工的需要,关心群众生活353

二、深入发展学校电教提高效益提高水平355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向355

(二)齐心协力,加速电教教材建设357

(三)深入开展电教教研、科研与培训工作359

三、在深化教改中卓有成效地发展电教360

(一)把握时机 积极进取361

(二)采取措施,逐步发展361

(三)强化自身,热情服务363

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推进电教做出贡献364

五、三次民意调查资料366

附录:电教馆建设370

一、论电教馆的办馆宗旨370

二、强化自身 全心全意为区县和学校服务371

(一)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371

(二)继续巩固稳步发展教材编制网络371

(三)继续巩固与大力发展电教资料信息交流网络372

(四)同有关部门合作共同搞好干部、教师培训工作372

(五)广泛宣传电化教育,认真抓好一批典型,推动学校电化教育372

(六)深入开展电教研究,提高电教工作水平373

(七)关心支持区县电教馆的工作,加强对他们的业务指导373

三、区县级电教馆的首要任务374

(一)积极地开发电教资料374

(二)主动地推荐电教资料375

(三)科学地管理电教资料375

(四)热情周到地报务375

(五)及时准确的反馈375

(一)把本馆建成三位一体的电化教育中心376

(二)以市馆为中心,形成 市--区(县)--学校 相对独立的电教工作系统376

四、北京电化教育馆总体改革的思路376

(五)实施目标管理,一馆三制377

(三)由市馆主持,联合本系统(区县电教馆、学校)与外系统(广播音像影视台、站、厂家)各单位,会同其他教育(教材、研究、科研进修、行政)形成普教系统电教教材编排与电教信息资料交流网络377

(四)实行馆长负责制,完善行政管理体制377

(六)实行工作人员优化组合、结构工资制度378

(七)实行事业型兼有限经营型的经济政策378

(八)切实行使行政职能,创造电教系统与上级各有关部门宽松的对话环境和条件,逐步解决电教系统中的特殊问题378

(九)加强电教研究与人员培训工作379

(十)强化电教宣传工作,使目前电教系统自己讲电教、主要对自己的人宣传电教的新格局379

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奋进379

六、北京市电化教育馆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381

(一)坚持教育事业、电教专业的机构特性382

(二)坚持多功能的工作格局,力求电化教育宣传推动工作形成适宜的套路382

(三)认真办好八个电教专项382

(四)巩固发展和完善馆长负责制382

(五)调整完善工作机构382

(六)积极推行,逐步强化岗位责任制383

(七)完善工作人员聘任制383

(八)完善结构工资制度383

(九)实行内部有限经济核算管理384

(十)采取措施开发实业,鼓励创收384

(十一)采取措施,强化质量,鼓励创优384

(十二)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全套工作规程384

(十三)加强思想建设,改善职工福利生活384

(十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水平384

(一)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总目标385

七、深化改革的思路与做法385

(十五)加强物质建设,不断改善办馆条件385

(二)深化改革的指导原则与重点内容386

(三)深化改革的政策导向与激励措施387

八、北京电化教育馆领导与管理方式十七条389

九、党政一条心推进改革与发展390

(一)开拓求实,形成适宜的工作体制391

(二)依靠党支部,在合力奋进中开创新局面393

十、北京电教馆馆风职工守则 办公规则394

(一)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要求396

十一、北京电教馆关于业务行政工作宏观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396

(二)下达指令性任务和组织实施397

(三)重要会议活动与成品审定权限398

(四)对各部门与岗位人员的评价、待遇办法399

(五)设施、设备管理399

(六)有偿服务与创收399

(七)内部兼做实际工作问题400

(八)专刊专栏管理办法401

(九)录像教材编制工作的程序与要求401

(十)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402

(十一)关于经营部门工作问题402

附录:电教教材建设403

一、加速中小学电教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403

(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形成一幅蓝图403

(二)科学地确认一定时期编制电教教材的基点403

(三)强化管理,形成纵向沟通、横向联合、众多部门共同编制电教教材的工作系统403

(四)组织学科教学、电教教法、电教教材一体化设计实验与电教教材批量生产404

(五)有控制、有计划地编制其他音像教育节目404

二、提高认识把握特性加速中小学电教教材建设405

(七)多渠道筹资编制电教教材405

(六)经常性地开展电教教材评价活动,总结交流编制经验,促进电教教材水平的不断提高405

(八)充分利用现有影视软件资源,编制电教教材405

(一)我国电化教育处于于初级发展阶段,电教教材建设必须与其相适应406

(二)电教教材是教学的辅助物,必须靠纲扣本,主动适应学科课堂教学需要406

(三)电教教材属于特殊商品,必须面对教育市场,又需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407

(四)加速电教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地组织协调,科学地管理和评价电教教材408

三、因地制宜纵横联网统筹安排409

(一)对于电教教材问题要有科学的认识409

(二)纵横构通,适当调控、编制工作409

(三)重点投资,编制普及性电教教材410

(四)建立电教资料交流网络,疏通电教教材流通渠道,充分发挥现有资料的作用411

(五)倡导学校因地制宜逐步形成适宜的电教资料库411

(六)多渠道筹资,加大电教教材投资411

四、编制一体化电教教材的构想412

五、编制评价电视教材的基本依据与思路414

六、改进与发展电教信息资料工作的意见415

(一)提高认识,确立电教资料信息工作的战略地位416

(二)统筹安排,适当扩展电教资料信息工作范畴417

(三)大力开发,不断扩大资料来源,提高电教资料的质量417

(四)科学管理,力求规范化、现代化,努力提高管理水平417

(五)开辟新项,有计划、有重点地收集和传送编制出版发行电教教材的信息,积极组织评价交流活动418

(六)广开财源,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讲究经济效益418

(七)加强领导,在人力、物力方面确保资料信息工作顺利展开419

第二章 视觉媒体与教学420

第一节 视觉媒体概述420

一、非投影视觉媒体420

(二)图示材料420

第二章 视觉媒体与教学420

(一)静止图画420

(三)模型和实物教具421

二、投影视觉媒体421

第二节 幻灯机的基本原理和使用422

一、幻灯机的结构和原理422

(一)光学部分422

(二)机身部分422

(四)电气控制部分423

二、幻灯机的使用423

(三)机械传动部分423

三、幻灯机的维护424

第三节 投影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424

一、投影器的构造和原理424

(一)光学部分425

(二)机身部分425

二、投影器的使用425

三、投影器的维护425

四、实物投影器426

(一)优点426

(二)局限性426

(一)照相机的类型427

(二)照相机的基本结构与功能427

一、照相机427

第四节 摄影基础知识427

(三)相机的维护430

二、感光片430

(一)常用感光片的种类430

(二)感光片的性能431

三、摄制与洗印432

(一)摄制底片432

(二)冲洗负片434

(三)印放照片437

第五节 幻灯投影教学439

一、幻灯教学439

二、投影教学439

(一)书写讲授法439

(二)图片讲授法440

(三)实物投影演示法440

三、幻灯、投影教学应注意的问题441

附录:常用媒体实验442

实验一 幻灯机、投影器的使用442

一、实验目标442

三、实验步骤442

(一)投影器的使用442

(二)幻灯机的使用442

二、实验器材442

四、注意事项443

五、实验问题443

六、实验作业443

实验二 照相机的使用443

一、实验目标443

二、实验器材443

三、实验步骤443

四、注意事项443

实验三 黑白幻灯底片冲洗444

二、实验器材444

一、实验目标444

六、实验问题444

五、实验记录444

七、实验作业444

三、实验步骤445

(一)仔细阅读本书第三章第二节有关内容,熟悉黑白全色底片的冲洗技术445

(二)了解和熟悉下列冲洗程序:445

(三)调配好显影液和定影液,温度要保持在20℃左右445

(四)操作步骤445

实验四 黑白幻灯片正片拷贝446

一、实验目标446

五、实验问题446

六、实验作业446

四、实验记录446

二、实验器材447

三、实验步骤447

四、实验记录448

五、实验问题449

六、实验作业449

实验五 投影片的制作449

一、实验目标449

二、实验器材449

三、实验步骤449

四、实验问题453

五、实验作业453

实验六 用微泡片、重氮片制作影片453

一、实验目的453

二、实验器材454

三、实验步骤454

(一)用微泡片制作投影片454

(一)用重氮片制作投影片454

实验七 放大法制作投影片454

一、实验目的454

二、实验器材454

三、实验步骤454

三、实验步骤及要求455

二、实验器材455

实验八 手工绘制投影片455

一、实验目的455

一、声波的特性456

第三章 听觉媒体与教学456

第一节 声波和听觉456

第三章 听觉媒体与教学456

二、听觉的特性457

(一)响度457

(二)音调458

第二节 扩音广播的基本知识458

一、电声换能器件458

(一)传声器458

(三)音色458

(二)扬声器460

二、扩音机工作原理461

(一)输出功率462

(二)频率特性462

三、扩音机的使用462

(一)扩音机与扬声器的配接462

(一)无线广播的知识464

第三节 收录音机及其使用464

(二)扩音机使用时注意事项464

一、无线广播和接收464

(二)收音机的工作原理465

二、收音机的正确使用与维护466

(一)使用前要特别注意收音机的电源电压466

(二)熟悉各种开关、功能键钮及插孔的作用466

(三)收录机的维护469

三、磁带录音机的工作原理469

(一)录音469

(二)放音470

四、录音机的使用与维护470

(一)录音机的使用470

(二)录音机的维护474

第四节 唱机及其使用475

一、普及型电唱机与唱片475

(一)电唱机476

(三)使用电唱机和唱片的注意事项476

(二)唱片476

二、立体声唱片和唱机477

(一)立体声唱片477

(二)立体声唱机477

(三)立体声唱片的正确使用477

三、激光唱机及唱片478

(一)激光唱片478

(二)CD唱机478

(三)激光唱机操作方法479

第五节 立体声原理480

第六节 录音教材的制作481

一、录音教材的分类和特点481

(一)具有可听性481

(二)记录密度高481

(三)制作和复制方便481

(四)剪辑和更新教材内容容易481

(五)运用方式灵活多样481

(六)能长期保存和多次作用482

二、制作录音教材的原则与步骤482

(一)制作录音教材的原则482

(二)制作录音教材的步骤482

三、录音教材的制作482

(二)录音室的隔声和混响时间483

(三)录音技巧483

(一)熟悉所用录音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483

第七节 扩音广播录音教学485

一、扩音机在教学中的应用485

(一)用扩音机为大班上课485

(二)用扩音机开辟第二课堂。485

二、无线电广播教学486

三、电唱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486

(一)用于课堂教学486

(三)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487

(四)在社会及家庭教育中的应用487

(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应用487

(五)在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方面的应用487

(二)用于课外自学487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487

四、录音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487

(三)用于学校课外活动487

附录:技能训练实验提要488

实验一 音响设备的使用488

一、实验目的488

二、实验器材488

三、实验步骤488

(一)盒式收录两用机的使用488

(二)无线话筒的使用488

(三)开盘式录音机的使用489

(四)扩音机的使用489

(五)激光唱机的使用489

实验二 录音教材的制作489

一、实验目标489

四、实验注意事项489

二、实验器材490

三、实验步骤490

四、注意事项491

五、实验问题492

六、实验作业492

(一)电影影像活动原理493

(二)电影放映机的基本结构493

第四章 视听觉媒体与教学493

第四章 视听觉媒体与教学493

第一节 电影493

一、电影的基本知识493

(三)电影片494

(一)电影教学的准备工作495

二、电影教学495

(四)影片的放映操作495

(二)电影教学方法496

(四)功能灵活多样497

(二)教育范围广497

(六)具有教育与艺术双重功能497

(五)图像质量高497

(三)信息处理方便497

(一)即时性强497

一、教育电视的特点497

第二节 电视497

二、教育电视的功能498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498

(三)有利于和其它媒体结合498

(四)有利于择优教学498

(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498

(六)有利于因材施教498

(七)有利于拓宽知识面498

(一)电视原理498

三、电视接收原理498

(二)电视发射与接收原理499

(三)彩色电视原理499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499

(四)监视器500

四、电视接收机的使用与维护501

(一)使用方法步骤501

(二)电视接收机的维护501

(二)录像机工作原理502

第三节 录像502

(一)录像机种类502

一、磁带录像机原理与结构502

(三)录像机基本结构503

二、磁带录像机的使用与维护504

(一)录像机的使用504

一、激光视盘结构原理与特点505

(三)录像带的保养505

第四节 激光视盘505

(二)录像机的维护505

二、激光视盘机的使用506

(一)装入视盘及放像507

(二)暂停507

(三)快速录像507

(四)停止507

第五节 教育电视传送系统507

一、闭路电视系统507

(一)视频传输系统508

(二)射频传输系统508

二、微波传送系统509

三、卫星电视广播系统509

(一)卫星电视广播特点509

(三)卫星电视广播系统510

(二)同步轨道510

第六节 电视教材制作511

一、电视教材的特点511

(三)制作周期短,信息传输快512

(一)按表达形式分类512

(二)按教学要求分类512

二、电视教材的类型512

(二)形象真实,运动变化512

(一)具有特定的教学目的、对象和内容512

(三)结构513

(二)题材513

(一)选题513

三、文字稿本的编写513

四、分镜头稿本的编写514

(四)解说514

(一)摄像515

五、电视教材的制作515

(二)编辑515

一、电视教学方法516

第七节 电视录像教学516

(四)审定516

(三)配音516

(一)系统课程教学516

二、微格教学517

(二)辅助教学517

(三)示范教学517

(四)学生自学517

(五)德育教育517

一、微型教学的特征518

二、微型教学的程序518

第七节 微型教学系统518

四、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520

三、微型教学音像录放系统的组成520

实验一 电影放映机的使用523

一、实验目的523

二、实验器材523

三、实验步骤523

实验二 电视机及录像机的使用523

一、实验目的523

二、实验器材523

附录:技能训练实验提要523

(三)收录广播电视节目524

一、实验目标524

实验三 电视机和录像机的应用524

(一)彩色电视机的使用524

三、实验步骤524

(二)录像机与电视机连接放像524

二、实验器材525

三、实验步骤525

四、注意事项526

五、实验问题526

六、实验作业526

一、交互媒体527

第五章 交互媒体与教学527

第五章 交互媒体与教学527

第一节 交互媒体的概念527

二、程序教学媒体和程序教学528

第二节 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528

一、计算机的功能与原理528

(一)计算机的种类和功能528

(二)计算机的原理与构成529

(三)程序设计语言530

二、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531

(四)微型计算机531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CAI)532

(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538

(三)数据库的作用542

一、教学软件的选题原则543

二、教学软件编制中的计划阶段543

第六章 教学软件的编制543

第一节 教学软件的选题原则和编制要求543

第六章 教学软件的编制543

三、教学软件的编制要求544

(一)科学性544

(二)教育性544

第二节 幻灯教材的编制545

一、幻灯教材编制的具体要求545

(三)艺术性545

(四)技术性545

二、幻灯片的制作方法546

(一)负--正拷贝制片法546

三、幻灯片的装帧552

(二)反转冲洗制片法552

第三节 投影教材的编制554

一、投影教材的特点和编制要求554

二、投影教材的编制方法554

一、录音教材的特性和声音要素562

(一)录音教材的特性562

第四节 录音教材的编制562

(二)录音教材声音的基本构成563

二、录音教材编制的具体要求563

(一)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563

(二)适合学生特点和水平563

(三)内容精练明快564

(四)语言生动形象564

三、录音教材的编制564

(一)选题和选材564

(二)设计和撰稿564

(三)录制和编辑564

(五)音效选配恰当564

第五节 录像教材的编制565

一、录像教材的类型565

(一)讲授型565

(二)图解型565

(三)示范型565

(四)表演型565

(一)确定课题566

(二)设计论证566

(五)综合型566

二、录像教材的编制566

(三)编写稿本567

(四)摄录编制569

(一)练习式570

(三)游戏式570

(二)辅导式570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570

第六节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设计编制570

(五)编写内容简介和节目卡片570

(四)模拟式571

(五)发现学习式571

(六)问题解决式571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结构类型571

(一)固定型571

(二)随机型571

(三)生成型571

(四)智能型572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设计和编制573

(一)选择课题和确定目标573

(二)分析任务和决定模式573

(三)进行课件设计574

(四)编制程序和调试574

(五)教学试验和评价574

(六)问题修改574

(七)专家审定574

第一节 什么是教学设计577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577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篇577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篇577

第一章 教学设计的一般理论577

第一章 教学设计的一般理论577

(四)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578

(五)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578

(三)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578

(二)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578

(一)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578

(六)教学设计十分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579

(一)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579

(三)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579

(四)教学设计的结果579

(五)教学设计的连接和应用性质579

二、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579

(二)教学设计的研究目的579

(一)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概念。580

(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580

(三)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要素和一般模式580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581

一、教学设计基础理论与过程模式综述582

(一)教学设计中的基础理论582

(二)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583

(三)基础理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应用584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585

(一)一般系统论585

(二)传播理论588

(三)学习理论592

(四)教学理论597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604

(一)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发展604

(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核心要素605

四、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类型与特点607

五、教学系统设计过程615

(一)学习需要的概念616

(二)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和过程616

一、学习需要分析616

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616

(三)学习需要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617

二、学习内容分析617

三、学习内容分析的主要步骤619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620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信息加工分析620

(三)进行先决技能的分析620

(四)学习内容的组织623

(五)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进行初步评价623

四、学生特征分析624

第四节 教学目标的阐明与目标测试题的编制630

一、教学目标的概述630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630

(二)明确教学目标的意义630

(三)教学目标体系631

(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632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632

(一)认知领域目标分类632

(三)情感领域目标分类633

三、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634

(一)ABCD法634

(二)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636

(三)情感领域目标编写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636

四、目标测试题目的编制637

(一)测试题编制与数学目标的关系637

(二)测试题目的形式638

第五节 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利用641

一、教学策略概述641

(一)教学策略的定义和特点641

(二)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642

(三)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642

二、教学顺序的确定643

(一)智力技能的教学顺序643

(四)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643

(二)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645

(三)态度的教学顺序646

(四)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646

三、教学活动的一般过程647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用650

(一)集体授课651

(二)自学651

(三)小组教学652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利用653

(一)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原则654

(二)教学媒体选择的模型655

(三)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657

六、教案的编制659

(一)教案的构成要素659

(二)教案的基本形式660

第六节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661

一、学生行为的评定661

(一)学生评定的目的和模式661

(二)学生评定的类型662

二、教学方案的评价663

(一)形成性评价663

(二)总结性评价664

三、成果评价的具体方法664

(一)观察的方法664

(三)考试的方法666

(二)调查的方法666

第二章 交互式多媒体及其教育应用668

第一节 交互式多媒体概述668

一、多媒体的定义668

(一)传统工具的局限性668

(二)多媒体的定义668

第二章 交互式多媒体及其教育应用668

(三)多媒体、超媒体和交互性多媒体669

(四)服务于教育领域的多媒体671

二、多媒体的基本构成671

(一)扫描仪671

(二)电视摄像机、放像机671

(三)音频卡672

(四)触摸屏672

(五)音箱、显示器和打印机672

(六)激光存储设备672

三、多媒体下信息的组织672

四、虚拟现实673

(一)定义673

(二)虚拟现实的优势674

(三)关于虚拟现实的研究674

五、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应考虑的因素675

第二节 多媒体下的学习过程675

一、多媒体下的学习特点675

(一)多种媒体和刺激676

(二)交互性功能676

(三)发现学习环境676

二、多媒体下的学习条件678

(四)对合作学习的强调678

三、多媒体下的学习效果679

(一)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679

(二)多媒体学习的特点及影响因素680

四、影响多媒体下学习效果的因素681

第三节 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682

一、访问682

二、探索研究683

三、多媒体一般性工具软件的应用683

(一)Linkway683

(二)Media Text684

四、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的应用684

第四节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685

一、教学呈现685

二、模拟演示686

三、交互性视频教学687

四、发现与探索687

五、项目制作687

(一)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改革689

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689

(三)多媒体组合教学必须进行教学设计689

(二)现代教学媒体的合理应用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689

·下卷·689

第一节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689

第三章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689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篇689

一、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689

第三章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689

(三)优选决策原理690

(二)要素分析原理690

(四)反馈评价原理691

第二节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691

(一)学习内容的分类691

一、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691

(二)教学目标(学习水平)的分析692

(三)学习内容/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694

(四)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的确定与描述695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696

(一)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697

(二)媒体选择的工作程序697

(一)目标控制原理699

三、课堂教学结构的组织700

(一)组织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原则701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具体设计内容701

(一)形成性练习的特点702

四、形成性练习的设计702

(二)形成性练习的编制703

五、技能训练: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设计练习704

第三节 电化教学效果的测量与分析708

一、学习反应的测量708

(一)结构化观察709

(二)态度量表(问卷调查)710

(三)总结性测验713

二、教学效果的分析714

(一)总体特征的分析714

(二)次数分布715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719

第四章 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719

第四章 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719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719

第一节 人工智能简介719

三、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720

第二节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一般应用723

一、专家系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723

二、模式识别在教育中的应用724

三、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智能辅导系统(ICAI/ITS)725

第三节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725

一、ICAI的基本情况725

二、ICAI系统的基本结构728

三、ICAI的范例731

四、ICAI的优点与局限734

第一节 远程通信与教育737

第五章 远程通信和网络及其教育应用737

一、远程通信与网络737

第五章 远程通信和网络及其教育应用737

二、互联网络与教育738

三、远程通信时代的教育发展740

第二节 远程通信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741

一、远程通信下学习的前景741

二、多媒体网络的教育应用743

三、智能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746

四、常见的网络学习工具748

一、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和教学管理750

第三节 校园网络与教育750

二、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教育资源信息管理751

计算机辅助教学篇757

计算机辅助教学篇757

第一章 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论757

第一节 CAI的过程及其特点757

一、CAI的基本过程757

第一章 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论757

二、CAI的优越性和不足759

第二节 CAI的基本模式761

一、操练和练习761

(一)操练和练习的基本形式和特点761

(二)有效操练和练习的特征766

(三)在课程中应用操练和练习的注意事项768

(一)个别辅导的基本形式和特点770

二、个别辅导770

(二)有效个别辅导的特征773

四、模拟774

(一)模拟的基本形式和特点774

三、在课程中应用个别辅导应注意的问题774

(二)有效模拟的特征778

五、在课程中应用模拟的注意事项778

六、教学游戏779

(一)教学游戏的基本形式和特点779

(二)教学游戏的特征779

(三)在课程中应用教学游戏的注意事项780

七、问题解决780

(一)问题解决的基本形式780

(二)在课程中应用问题解决的注意事项782

八、其他783

(一)对话783

(二)交互式教育光盘784

(三)应用软件786

(四)电脑游戏787

第二章 计算机管理教学789

第一节 什么是计算机管理教学789

一、计算机管理教学概述789

第二章 计算机管理教学789

二、常用工具软件或系统的教学管理价值792

三、专门的计算机管理教学软件或系统795

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测验798

一、计算机辅助测验过程799

二、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799

第三节 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应用模式801

一、小规模的计算机管理教学801

二、中等规模的计算机管理教学802

三、大规模的计算机管理教学803

第三章 计算机的学习工具意义及其教育应用807

第一节 字处理软件的应用807

第三章 计算机的学习工具意义及其教育应用807

一、字处理软件在学习中的作用808

二、利用字处理软件进行写作教学808

三、利用字处理软件学习写作技巧808

四、利用字处理软件进行创作811

第二节 数据库与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814

一、组织信息815

二、收集、显示和总结信息816

三、通过设计数据库来促进理解817

四、通过建立数据库来学习研究方法818

五、利用现成的或互联网络上的数据库进行科学研究819

六、通过电子表格表达社会科学研究结果820

第一节 信息学教学概述821

一、信息学的概念821

第四章 计算机与信息学的教学821

第四章 计算机与信息学的教学821

二、中小学信息学课程的目标822

三、中小学信息学课程的内容823

第二节 国内外信息学教学的状况824

一、我国的信息学教学824

二、美国的信息学教学826

三、欧共体各国的信息学数学828

四、亚洲其他国家的信息学教学829

第三节 信息学教学对学生的影响830

一、应用软件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830

二、程序语言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831

第五章 教学思想指导与CAI软件833

第五章 教学思想指导与CAI软件833

第一节 行为主义理论833

一、基本理论观点833

二、在教学上的应用834

三、程序教学835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836

一、基本理论观点836

四、掌握学习法836

二、在教学上的应用837

三、指导教学法838

第三节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839

一、基本理论观点839

二、在教学上的应用839

四、发现学习法841

三、生成学习法841

五、合作学习法842

第四节 教学思想在CAI课中的综合反映843

一、学习理论在实际教学中融合843

二、学习理论在CAI课中的具体体现843

第六章 CAI软件中及其基本构成849

第一节 教学信息的呈现849

一、屏幕设计风格849

第六章 CAI软件中的基本构成849

二、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850

第二节 学习控制853

一、计算机控制步调854

二、学习者控制步调855

三、综合控制步调856

第三节 提问、应答与评判857

一、提问857

二、获得学习者的反应857

三、处理和判断学习者的反应858

第四节 反馈862

一、反馈的形式863

二、反馈的内容864

三、反馈的方式864

第五节 教学管理865

一、信息资源项目的收集866

二、教学管理和决策867

第七章 CAI课件设计868

第一节 课件设计概述868

一、教学系统868

第七章 CAI课件设计868

二、课件设计的基本思想869

三、课件的开发过程870

四、课件设计的基本流程871

第二节 课件设计的基本策略873

一、面向问题型课件873

二、学习程序875

三、基于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课件设计878

四、面向学习者特性的课件设计880

五、课件的结构形式882

第三节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分析884

一、制定教学目标884

二、教学目标的形成关系885

三、逻辑分析法886

四、ISM法887

五、教学序列887

第四节 框面设计888

一、框面设计的流程888

二、主框面与直线流程框面889

三、分支及其设计890

第五节 脚本系统892

一、脚本与脚本系统892

二、脚本说明894

三、脚本卡片896

第六节 问题的呈现与应答899

一、CAI对呈现和应答的限制899

二、呈现与应答的方式900

三、应答过程的控制908

第八章 CAI软件及其总体评估911

第八章 CAI软件及其总体评估911

第一节 教学适当性911

一、教学适当性评价角度912

二、教学适当性评价标准912

第二节 装饰适当性915

一、装饰适当性评价角度915

二、装饰适当性评价标准916

第三节 程序适当性917

一、程序适当性评价角度917

二、程序适当性评价标准918

第四节 课程适当性919

一、课程适当性评价角度919

二、课程适当性评价标准920

第九章 CAI软件的选择921

第五节 评价的等级和过程922

一、等级标准922

二、软件评价过程923

第九章 CAI软件的选择925

第一节 教--学过程925

一、教--学的宏观过程925

二、教--学的微观过程927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931

第二节 表述教学目标931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933

第三节 分析学生特点936

一、一般特征936

二、课前基础936

三、动机因素937

四、学习方式937

第四节 选择CAI软件938

一、选择CAI软件938

二、选择CAI模式939

第十章 CAI软件的使用942

第一节 使用的一般过程942

一、试演软件942

二、试讲实习942

第十章 CAI软件的使用942

三、准备环境943

四、准备学习者944

五、正式呈现944

第二节 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使用946

一、课堂讲演946

二、课堂问答948

三、课堂自习950

四、课堂讨论952

第三节 在特殊教学活动中使用953

一、游戏和模拟953

二、解决问题956

三、发现学习956

四、合作学习959

第十一章 CAI效果分析与评价961

第一节 CAI效果评价961

一、对学生成绩的评价961

第十一章 CAI效果分析与评价961

二、对使用计算机及其软件的评价963

三、对教学过程的评价963

第二节 影响CAI效果的变量分析965

一、教学软件965

二、学生因素965

三、教师特点966

四、环境因素968

第三节 有关CAI效果的研究969

一、CAI研究的层次969

二、CAI对比研究的一些结论970

三、传统研究中的问题972

四、新的研究方向974

五、CAI效果研究对实践的意义974

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篇979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979

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篇979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979

第一节 基础知识979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构成与分类979

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与应用领域979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981

一、体系结构的概念981

二、按功能分层的概念981

一、开放系统和OSI-RM983

第三节 开放系统互连的参考模型983

二、OSI-RM的七层模型984

三、OSI-RM中的层间交互与服务原语985

四、OSI环境中端对端的通信986

五、协议栈的概念987

第四节 TCP/IP的体系结构988

第二章 计算机局域网990

第一节 局域网概述990

一、局域网的定义和特点990

(一)定义:990

第二章 计算机局域网990

(二)特点:990

(三)影响局域网性能的几个因素:990

二、局域网的应用领域和类型991

三、局域网中多站点共享传输介质的技术992

四、局域网的层次模型及标准化994

第二节 环形拓扑上的网络995

一、IEEE802.5权标环995

二、分槽环(剑桥环)1000

三、FDDI光纤网1002

一、以太网和IEEE802.3标准1007

第三节 总线上的局域网1007

二、IEEE802.4--总线上的逻辑环1012

三、ARCNET网络技术1014

第四节 网桥1017

一、网桥的作用1017

二、802网桥的简介1017

第五节 局域网操作系统简介1019

一、局域网的两种工作方式1019

二、局域网操作系统中的核心服务1020

一、从共享信道到共享端口1021

第六节 局域网交换机和虚拟局域网1021

二、服务器瓶颈及其对策1022

三、虚拟局域网1023

第七节 局域网技术的新进展1023

一、100VG标准1023

二、千兆位以太网1024

第三章 通信网络技术知识1025

第一节 物理层简介1025

一、物理层的概念1025

第三章 通信网络技术知识1025

二、物理层标准1026

三、空调制解调器1030

第二节 数据链路层简介1030

一、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功能1031

二、数据链路层的滑动窗口协议1033

三、面向比特的链路层协议简介1035

第三节 网络层简介1036

一、网络层的基本功能和两类服务1036

二、网络层的内部结构1039

三、路径选择1041

四、拥塞现象及拥塞控制1044

五、IP协议和路由器简介1044

第四节 PPP协议简介1050

一、对点对点连接的需求1050

二、PPP协议的功能构成1050

三、PPP的工作阶段及状态转换1051

第四章 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1053

第一节 多媒体技术基础1053

第四章 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1053

一、多媒体技术概论1053

二、音频技术1054

三、视频技术1056

四、数字图像技术1056

五、光存储技术及其标准化1057

第二节 典型多媒体系统1059

一、多媒体PC机1059

二、Macintosh多媒体系统1063

三、DVI系统1063

四、CD-I系统1064

五、NeXT系统1064

六、AVC系统1064

七、Amiga系统1065

八、Storyboard Live!系统1065

九、多媒体工作站系统1065

第三节 多媒体创作工具与创作模式1066

一、多媒体创作概述1066

二、多媒体创作模式1067

第四节 Visual Basic多媒体程序设计1070

一、Visual Basic的开发环境1071

二、程序设计过程1073

三、图形与动画设计1076

四、菜单设计1079

五、媒体控制接口1080

六、调用API控制MCI1081

七、使用媒体控件MCI.VBX1085

八、用C编写动态连接库(DLL)1086

第五节 超文本与超媒体1089

一、超文本1089

二、超文本与多媒体的融合1092

第六节 最新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1092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特点1093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1095

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1100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与数字通信1100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1100

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1100

二、数据通信简介1101

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104

四、信息基础设施1105

第二节 局域网1106

一、局域网的概念和网络的组成1107

二、几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1107

三、Novesll Netware--局域网操作系统的特点1113

第三节 标准化和网际互连技术1114

一、OSI-RM--开放系统互连的参考模型1114

二、IEEE802标准(ISO8802标准)1116

三、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1116

四、网际互连设备简介1117

一、什么是Internet1119

第四节 Internet简介1119

二、Internet使用的计算机地址1122

三、Internet的传统服务1122

四、Internet的信息服务1128

第五节 校园网1138

一、国外的校园网1138

二、清华大学校园网的功能1139

三、连接我国各高校校园网的CERNET工程1139

四、校园网建设方案的探讨1140

第六节 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1143

一、教学内计算机教学网的作用与配置1143

二、有声计算机辅助教学网1143

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1144

四、教室内网络的设计与安装1144

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实践篇1151

第一章 计算机教学的一般过程及特点1151

第一节 计算机教学过程的特点1151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1151

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实践篇1151

第一章 计算机教学的一般过程及特点1151

二、教学对象的特点1152

三、教学媒体的特点1154

第二节 计算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155

一、激发兴趣,形成动机1155

三、理解教材,形成知识1156

二、感知教材,形成表象1156

四、巩固知识,掌握技能1157

五、应用知识,形成能力1157

六、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1157

第三节 计算机教学的基本原则1158

一、实践性原则1158

二、发展性原则1159

三、量力性原则1160

四、直观性原则1161

五、启发性原则1162

六、因材施教原则1164

第二章 计算机教学方法与手段1166

第一节 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方法1166

第二章 计算机教学方法与手段1166

一、讲授法1166

三、演示法1167

四、练习法1168

五、自学指导法1169

六、谈话法1170

七、讨论法1171

八、程序教学法1171

一、语言1172

第二节 计算机教学的常用手段1172

二、板书1173

三、教材1174

五、幻灯、投影、录像1175

四、教具、挂图、小黑板1175

六、计算机、多媒体、网络1176

第三节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1177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178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1178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评价1179

四、教学手段与其它要素间的关系1180

一、以讲授为主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模式1181

第四节 常见的计算机教学模式1181

二、以实习为主在普通机房进行的模式1182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1182

四、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式模式1183

第五节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1183

一、各学习环节的指导1183

二、复习和记忆方法的指导1184

第三章 计算机教学的实施步骤1186

第一节 教材分析1186

一、分析教材的目的和意义1186

第三章 计算机教学的实施步骤1186

二、分析教材的依据和方法1187

第二节 备课1189

一、学年(学期)备课1189

二、课时备课1190

三、上机备课1193

第三节 课堂教学1193

一、上机前的准备1195

第四节 上机实习辅导1195

二、上机时的指导1195

第五节 课外工作1196

三、上机后的总结1196

一、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1196

二、指导课外活动1197

第六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1197

一、教学测量和评价概述1198

二、计算机教学常用的测量方法1198

三、测验的种类1199

四、测验的基本要求与试卷编制1200

五、测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1201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1202

第七节 教学过程最优化1202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1203

一、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目的基本内容1204

第一节 计算机教学目的1204

(一)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目的1204

第四章 计算机教学目的的实现1204

第四章 计算机教学目的的实现1204

(二)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目的基本内容1205

二、我国计算机课程教学目的的发展1206

一、计算机概念及教学1207

(一)计算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1207

第二节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1207

(二)概念的内涵与处延1208

(三)计算机概念间的关系1208

(四)计算机概念的定义和分类1209

(五)计算机概念的教学1210

二、程序设计的教学1212

(一)流程图的教学1213

(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SP)的教学1214

(三)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1214

(四)在教学中要注意与中学数学知识的联系1215

三、计算机思想方法的教学1216

(一)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关系1216

(五)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1216

(二)计算机思想的基本内容1217

(三)计算机方法的基本内容1217

(四)计算机思想方法的教学1219

第三节 计算机技能训练1220

一、技能概述1221

(一)什么是技能1221

(二)技能与知识、能力的关系1222

(一)计算机基本技能学习的要素1223

(二)计算机技能内容1223

二、计算机技能1223

(三)计算机基本技能形成的阶段性1224

(四)计算机技能的性质1225

三、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1225

(一)计算机外部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1226

(二)指导技能训练的原则1227

(三)计算机技能训练的途径和方法1227

(四)技能的迁移1229

一、能力概述1230

(一)能力的含义1230

第四节 计算机基本能力的培养1230

(二)能力和智力的关系1231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231

(五)能力的分类1232

(六)能力的特性1232

(四)能力与思维的关系1232

二、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结构1233

(一)一般计算机学习能力结构1233

(二)计算机特殊能力结构1234

三、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1235

(一)获取信息的能力1235

(二)分析信息的能力1236

(三)处理信息的能力1237

四、动手能力的培养1237

五、想象能力的培养1238

六、计算机创造能力的培养1239

第五节 计算机教学中的思想教育1240

一、计算机教学中积极情感的培养1241

(一)计算机学习、使用的兴趣1241

(二)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处理信息的意识1243

二、学习态度和科学态度的培养1243

(一)关于学习态度的一般概念1244

(二)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主要组成成份1245

(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原则1246

(四)在计算机教学中态度的教育1246

三、个性品质培养1248

(一)良好习惯的培养1248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1249

四、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培养1249

一、计算机教学研究的意义1250

第一节 计算机教学研究概述1250

第五章 计算机教学研究1250

第五章 计算机教学研究1250

二、计算机教学研究的特点1251

三、计算机教学研究的任务1252

四、教育研究的步骤1253

第二节 计算机教学研究课题1254

一、研究课题的分类1254

(一)理论性课题1254

二、研究课题的选择1255

(三)发展性课题(课题的发展价值)1255

(二)应用性课题1255

(一)课题选择的原则1256

(二)选题的基本途径1257

三、计算机教学研究的内容1258

(一)计算机教育课程和教材研究1258

(二)计算机教学的研究1258

(三)计算机学习研究1259

(四)计算机教学的评价问题1259

一、观察法1260

第三节 计算机教学研究方法1260

(五)计算机教学的三个面向和素质教育研究1260

二、调查法1261

三、实验法1263

四、教育经验总结法1263

第四节 计算机教学研究论文的撰写1265

一、撰写论文的意义1265

二、撰写论文的准备工作1266

三、计算机教育研究论文的结构与写作1267

(一)学术论文的结构及写法要求1268

(二)其它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1270

附录: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文章选编1271

一、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讨论1271

(一)计算机教育是现代社会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1271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讨论1271

(三)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1271

二、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272

(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演变历程1272

(二)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1275

(三)关于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中若干问题的考虑1276

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浅论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设计之一1285

(一)正确的课程指导理论1286

(二)制约课程设计的因素1287

(三)注意几个特殊性1289

(四)几个需要商榷的观点1291

(五)几个值得探讨的课题1293

(四)程序设计方法尽可能早学习1300

(五)初步结论1301

五、小学生应如何学习电脑1302

(一)小学生要 用 电脑而不要 学 电脑1302

(二)小学生不宜学BASIC1303

(三)小学生与LOGO1305

(一)问题的提出1308

六、以考查能力为主的计算机考试实验1308

(二)新考试方式的设想1309

(三)实施方法与步骤1310

(四)实验结果1310

(五)讨论1311

(六)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1313

七、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分析--评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的两篇考察报告1313

(一)一个严重的警告1314

(二)两条尖锐的批评1314

(三)三方面富有启发性的建议1315

(四)四种令人深思的社会思想根源1317

(五)五点不太成熟的评价意见1318

(一)计算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1320

八、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与素质教育北京景山学校 郭善渡1320

(二)从实施素质教育看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性质1321

(三)中小学生可以而且应该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1324

九、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思考1325

(一)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计算机学科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1325

(二)创设一个教学研究的氛围,使教师在探索中形成教学观念上的转变1325

(三)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1326

四、关于程序设计教学--论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设计之二1395

(一)澄清几个概念1396

(二)程序设计是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基本内容吗?1397

(三)必须 尽快终止 程序设计的教学吗?1399

1999《学校教育技术操作全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辉等主编 1999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上(1998.02 PDF版)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上
1998.02 北京市:国家物资出版社
心雨集( PDF版)
心雨集
方与严教育文集  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1995 PDF版)
方与严教育文集 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
1995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学校心理教育全书  下(1998 PDF版)
学校心理教育全书 下
1998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学校教育技术操作全书  下(1999 PDF版)
学校教育技术操作全书 下
1999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学校管理操作全书  下(1999 PDF版)
学校管理操作全书 下
1999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教育过程(1987 PDF版)
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教育过程
1987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Internet操作技术(1998 PDF版)
Internet操作技术
1998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沿着科学社会主义轨道前进(1981 PDF版)
沿着科学社会主义轨道前进
1981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学校管理操作全书  上(1999 PDF版)
学校管理操作全书 上
1999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学校督导评估操作全书(1999 PDF版)
学校督导评估操作全书
1999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  上(1999 PDF版)
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 上
1999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活动教学操作全书(1999 PDF版)
活动教学操作全书
1999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操作技术(1994 PDF版)
操作技术
1994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思想教育操作艺术(1993 PDF版)
思想教育操作艺术
1993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