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 上》求取 ⇩

素质教育研究3

第一章 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3

第一节 素质的概念及其结构3

第一章 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3

素质教育研究3

·上卷·3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概念与产生的背景4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及其结构4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特点6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6

一、素质教育的全体性6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特点6

四、素质教育的发展性7

三、素质教育的基础性7

六、素质教育的开放性8

五、素质教育的主体性8

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本质9

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本质9

一、素质教育是追求全面质量和高质量的教育9

二、素质教育应追求高效益的教育11

三、素质教育的全面的高质量与高效益的关系11

第四章 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13

三、反和平演变的需要13

二、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13

一、现实国情的需要13

第一节 素质教育提出的实现依据13

第四章 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13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14

四、改革开放的需要14

一、整体性原则14

二、能动性原则14

三、时代性原则14

三、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14

第五章 素质教育立论基础16

一、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16

二、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16

第五章 素质教育立论基础16

三、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17

四、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17

五、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18

六、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18

七、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19

第六章 素质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和时代意义20

第一节 方法论特征20

一、客观性20

第六章 素质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和时代意义20

二、主观性21

四、实践性22

三、规范性22

第二节 时代意义23

一、素质教育理论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项突破性新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又一里程碑23

二、素质教育理论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的方法论杠杆23

三、素质教育理论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研究的切入点,是实现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强大理论支柱24

第七章 素质教育的合理性升华25

一、素质教育的主体合理性25

第七章 素质教育的合理性升华25

二、素质教育目的合理性26

三、素质教育工具合理性27

第八章 素质教育与 应试教育 的对立与统一30

第一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30

第八章 素质教育与 应试教育 的对立与统一30

第二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统一31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它们根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31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实际运行中很难找出单一形态模式32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依据一定的条件会相互转化33

第三节 素质教育运作中的几点思考33

教育现代化研究37

第一章 教育现代化概论37

第一节 我国教育现代化提出的背景和依据37

第一章 教育现代化概论37

教育现代化研究37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主要内容38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与对策40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43

第二章 教育现代化的特征43

第二章 教育现代化的特征43

第二节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45

第三章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48

第一节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48

第三章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48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现代化49

第四节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0

第三节 课程设置的现代化50

第六节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51

第五节 教师队伍现代化51

二、教育协衡化53

第四章 教育现代化价值目标和成就目标53

第一节 价值目标53

一、教育终身化53

第四章 教育现代化价值目标和成就目标53

五、教育法制化54

七、教育科学化54

六、教育国际化54

四、教育个性化54

三、教育民主化54

第二节 成就目标55

第五章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策略56

第五章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策略56

一、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56

二、变封闭办学为开放式办学56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57

四、强化政府行为,由上及下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57

五、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先行57

六、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出发确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58

第六章 教育现代化的三个条件59

第六章 教育现代化的三个条件59

主体性教育研究63

第一章 主体性教育概论63

主体性教育研究63

第一章 主体性教育概论63

第二章 人的主体性与教育66

第一节 人的主体性的提出66

第二节 人的主体性66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66

第二章 人的主体性与教育66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67

三、人与自身的关系67

三、索取与奉献的关系68

第三节 在发扬人的主体性方面的几个关系问题68

一、主动与受动的关系68

二、目的与工具的关系68

第四节 教育在培养人的主体性中的作用69

第三章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观71

一、主体性教育及其特点71

第三章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观71

(一)科学性73

(二)民主性73

(三)活动性74

(四)开放性74

二、主体性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74

第四章 主体性教育的过程观79

一、提倡主体性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79

第四章 主体性教育的过程观79

二、提倡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反思的结果80

三、提倡主体性教育,也是对国际性教育改革趋势的回应81

(三)主体性教育: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82

(二)主体性教育: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相统一的过程82

(一)主体性教育: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82

第一章 心理教育的定义及其与德育的关系89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教育89

第二节 心理教育与德育其他方面的关系89

第一章 心理教育的定义及其与德育的关系89

心理教育研究89

心理教育研究89

第二章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类型92

第一节 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92

第二节 心理教育的基本类型92

第二章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类型92

一、团体发展性教育93

四、个别补救性教育93

三、个别发展性教育93

二、团体补救性教育93

第三章 心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94

第三章 心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94

三、学生主体原则95

第四章 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95

二、协同工作原则95

第四章 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95

一、启发自觉原则95

第一节 心理教育的原则95

四、点面结合原则96

七、针对特点原则96

六、 教为不教 原则96

五、积极适应原则96

十、整体性原则97

九、教育性原则97

八、累积成功原则97

十一、平等尊重原则98

十二、艺术性原则99

十三、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99

十四、保密性原则100

十五、坚持性原则101

第二节 心理教育的方法101

一、心理教育的一般方法101

十六、适应个别差异原则101

二、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103

第五章 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108

第一节 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108

第五章 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108

第二节 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109

第三节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110

第一节 创造教育的概念113

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几个问题113

创造教育研究113

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几个问题113

创造教育研究113

第二节 创造教育的目标114

第三节 创造教育的教学115

第二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116

第一节 创造力及创造教育的概念116

第二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116

第二节 创造教育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119

第三节 创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20

一、创造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21

二、创造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21

第三章 创造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124

一、知识型教育是人类生产力低下,知识积累贫乏的产物124

第一节 从知识型、智能型向创造型转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24

第三章 创造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124

三、创造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125

二、智能型教育是人类 知识爆炸 的产物125

一、创造性人才十分缺乏126

第二节 中国尤其需要创造教育126

三、创造教育起步较迟、起点较低127

二、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127

第三节 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128

第四章 儿童创造力教育的体系构建130

第一节 创造力教育的基本途径130

一、基本途径的互补性130

第四章 儿童创造力教育的体系构建130

二、小学创造力教育目标131

二、基本途径与年龄阶段的匹配性131

第二节 创造力教育的目标体系131

一、幼儿园创造力教育目标131

第三节 创造力课程的设计原则与主要内容132

一、创造力课程的设计原则132

二、创造力课程的主要内容133

第四节 创造力教育的师资条件134

一、足够的创造力知识和较高的创造力134

二、善于营造创造气氛134

三、正确评价学生及其创造成果135

附:我国中小学创造力教育的透视与反思引言135

(三)许多中小学仍采用 应试 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36

(二)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创造力培养意识淡漠,升学率始终是导向学校工作的核心136

(一)我国创造力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创造力教育研究亟待加强136

一、我国中小学创造力教育现状堪状136

(五)中小学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贫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渴望。137

(四)中小学教学中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无益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37

(六)惩罚性、强制性的教育措施,阻碍了儿童良好个性的发展。137

二、创造力及创造力教育的地位和意义138

三、实施创造力教育的几点思考139

第一章 快乐教育的思考与展望143

快乐教育研究143

第一章 快乐教育的思考与展望143

快乐教育研究143

第二章快乐教育 的历史与实现148

第二章 快乐教育 的历史与现实148

第三章 马卡连柯的快乐前景教育思想154

第三章 马卡连柯的快乐前景教育思想154

第四章 教育应是快乐的156

第四章 教育应是快乐的156

第五章 浅析《学记》的快乐教育思想160

一、只有 敬业 乐学 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和任务160

第五章 浅析《学记》的快乐教育思想160

二、只有贯彻正确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才能使学生乐学、善学160

三、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艺术才能使学生 乐学 , 善学163

(一)真情流露在迟到的学生身上163

(二)真情流露在学生有困难之时163

附1:北京市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164

一、 快乐教育 是对旧的 重教轻育 思想的摒弃164

二、 快乐教育 是对单纯灌输教学思想的摒弃164

三、 快乐教育 是对传统 苦学 思想的摒弃165

一、完善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突出 教为学服务166

(三)在变序教学中,让学生从乐学到会学166

(二)寓德育、美育于教学之中更加自觉166

(一)导入课更有新意166

(二)少先队,学生管委会为学生的自立运转167

二、创设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突出学生的自立167

(一)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167

(三)真情流露在对后进生的激励中168

三、创设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突出师生、同学、人际间的 情168

四、创设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突出校园的教育性。168

三、 快乐教育 课堂教学评价办法169

一、 快乐教育 课堂教学原则169

附2: 快乐教育 课堂教学评价(草案)169

二、 快乐教育 课堂教学评价方案169

一、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171

二、进行达标评价的探索。171

三、尝试个性评价,促进最优发展。171

附3:建立激励进取的快乐教育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71

附4:关于快乐家庭教育的思考(摘选)173

附5:关于学生乐学的研究(节选)176

附6:未来暗示快速快乐教学的探索185

一、成功教育的基本含义193

第一章 成功教育原理193

成功教育研究193

第一节 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193

第一章 成功教育原理193

成功教育研究193

二、成功教育思想的本质倾向195

三、成功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195

第二节 成功教育的命题和范畴197

一、成功教育的核心命题及理论导向197

二、成功教育的命题:反映着成功教育思想的本质与实际198

三、成功教育的命题:体现着理论与方法的综合199

四、成功教育的基本范畴200

第三节 成功教育的基本原理202

一、发展动力论原理202

二、整体素质论的原理203

三、主体生成论原理204

四、正效价值论原理204

第二章 成功教育的基本原则206

第二章 成功教育的基本原则206

第一节 成功教育的目标性原则--开发学生动力系统206

一、成功教育目标原则的理论基础206

二、成功教育的直接目标: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207

四、动力系统开发的具体要求209

三、成功教育目标原则的出发点:整体的个人209

第二节 成功教育的工具性原则--强化成就意识210

一、强化成就意识原则的内涵211

二、成功教育工具性原则的实效价值211

三、成就意识的培养212

第三节 成功教育的活动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213

一、活动才能体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14

二、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214

三、活动的现实目的是内化教育215

第四节 成功教育的过程性原则--循序发展216

一、循序发展过程性原则与 低起点217

二、循序发展过程性原则与 高要求217

三、循序发展过程性原则与 小步前进218

第一节 成功教育与素质教育221

第三章 成功教育与教育改革221

第三章 成功教育与教育改革221

一、成功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222

二、成功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模式223

第二节 成功教育与整体改革225

一、整体改革中的困惑与成功教育225

二、成功教育是一种整体改革模式228

第四章 学生发展与成功教育230

第一节 成功潜能与学生发展230

一、潜能的存在及其特点230

第四章 学生发展与成功教育230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功潜能231

一、人类发展的至上性--成功愿望的基础233

第二节 成功愿望与学生发展233

二、学校教育的成功愿望234

一、反复成功与学生自我概念237

第三节 反复成功与学生发展237

二、成功教育中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239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管理242

一、管理者的教师观与教育思想的管理242

第五章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管理改革242

第五章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管理改革242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243

第二节 成功教育的常规管理与进步管理246

一、成功教育的常规管理246

二、成功教育的进步管理247

第六章 成功教育的德育改革250

一、关于成功教育德育目标的思考250

第一节 成功教育与德育250

第六章 成功教育的德育改革250

二、关于成功教育德育改革的实施252

一、载体--班集体建设253

第二节 德育改革的思路253

二、成功教育与 班级教育六条254

三、成功心理的培养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255

一、成功心理培养的具体做法257

第三节 德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257

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259

第七章 成功教育与学科教学改革262

第一节 成功教育与学科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262

第七章 成功教育与学科教学改革262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263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266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267

第二节 成功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270

一、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271

二、教改思路的确定271

三、实施成功教育的做法272

第三节 成功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281

一、薄弱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281

三、成功教育与数学改革试验282

二、数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想282

附1:学情、针对性、效益--一堂数学试验教学课的实录294

一、外语教学改革设想的提出300

第四节 成功教育与外语(英语)教学改革300

二、外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301

附1:成功教育在小学扩大研究的报告308

一、问题的由来308

二、有关现状分析和理论思考309

(一)学校现状的分析309

(二)理论的思考309

(一)研究的组织构建(略)310

(三)抓学科改革,帮助学生人人成功310

(二)抓理论学习,促观念转变310

(一)小学成功教育的目标310

四、小学成功教育扩大研究的实施310

(二)小学成功教育的主要特点310

三、小学成功教育扩大研究的目标和特点310

(四)加强德育针对性,促进学生自我概念健康发展311

(六)教师的发展与提高312

(五)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312

(四)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312

(三)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312

(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312

(一)德育的进展312

五、小学成功教育的初步效果312

(六)坚持家校配合,促进学生成功312

(五)加强体育工作,为学生的成功打下物质基础312

附2: 差异教育 实验的理论构想313

一、回顾和设想313

二、 差异教育 实验的基本原则315

(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统一的原则315

(二)激励性原则316

(三)集体性原则316

(一)认识学生差异317

三、实验的初步实践317

(二)实施有差异的教育318

附3: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机会320

一、实验的提出320

二、实验的做法320

(一)了解差异,分类建组320

(二)针对差异,分类要求320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321

(四)阶段调整,激励进取322

(五)完善档案,整体延续322

三、实验的原则323

四、实验的效果323

附4:成功教育在高中扩大研究的报告--成功心理的 实力化 研究324

五、实验的体会324

一、课题的提出324

二、研究思路的形成325

三、课题的实施326

四、初步效果及分析327

五、讨论329

第一章 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及其理论依据333

情境教育研究333

第一章 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及其理论依据333

一、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333

情境教学研究333

二、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334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335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335

第二章 情境教学的特点336

一、形真336

第二章 情境教学的特点336

二、情切337

三、意远338

四、理寓其中339

第三章 运用情境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341

一、形式上的新异性341

第三章 运用情境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341

二、内容上的生动性342

三、方法上的启发性343

第四章 情境教学的备课344

第四章 情境教学的备课344

一、钻研教材,把握教材344

二、利用想象,进入角色346

三、精心设计,优化情境347

第五章 如何观察情境教作文350

一、观察的对象350

第五章 如何观察情境教作文350

二、观察点、观察程序和时间安排352

三、观察的导语353

第六章 如何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354

一、引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354

第六章 如何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354

二、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356

三、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357

四、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359

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360

一、探索过程360

(二)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361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361

(一)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361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362

二、情境教学操作体系362

(一)优化结构362

(二)优化途径363

(三)优化过程364

三、情境教学理论框架367

(一)情境教学 四特点367

(二)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 五要素368

四、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的拓展371

五、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371

(三)角色转换原理372

(四)心理场整合原理372

(二)暗示倾向原理372

(一)情感驱动原理372

六、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374

(一)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374

(二)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374

(三)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375

(四)注意实际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375

七、情境课程的开发376

(一)学科情境课程的主体作用376

(二)大单元情境课程的联动作用378

(三)野外情境课程的源泉作用378

(四)专项训练情境课程的强化作用380

(五)过渡情境课程的衔接作用381

二、非智力因素提出的心理学研究背景385

一、非智力因素提出的教育实践背景385

第一章 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发展简况385

非智力因素研究385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概念在中国提出的历史背景385

第一章 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发展简况385

非智力因素研究385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的含义和功能386

一、非智力因素的含义386

二、非智力因素的功能387

(一)动力功能387

(二)维持调节功能388

(三)补偿功能388

(四)定型功能388

第三节 我国心理学界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389

一、有关非智力因素概念、构成和功能的理论探讨389

二、有关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研究389

三、对非智力因素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390

四、对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现状的调查391

五、对特殊类型儿童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391

第二章 关于非智力因素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392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与全面发展392

一、全面发展的概念392

第二章 关于非智力因素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392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393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93

(一)非智力因素教育是德育的基础393

(二)非智力因素教育是智育的源泉394

(三)非智力因素教育是体育的重要内容395

四、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助于优良非智力因素的形成395

一、教育原则的概念396

(一)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396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与教育原则396

二、教育原则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中的应用396

(二)因材施教原则397

(三)依靠集体教育原则398

(四)发扬积极因素及克服消极因素原则398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99

(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399

二、德育的内容400

一、德育的概念400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与德育400

三、德育过程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403

(一)道德认识403

(二)道德情感403

四、非智力因素是德育的基础404

(三)道德意志404

第四节 非智力因素与学科知识教育405

一、学科知识教育的概念405

二、学科知识教育的特点405

三、学科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主渠道406

(一)教师应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学科教育之中406

(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408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的测评410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测评的原理410

一、非智力因素测评的涵义410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的测评410

二、非智力因素测评的性质411

(二)非智力因素测评的客观性411

(一)非智力因素测评的间接性411

(三)非智力因素测评的相对性412

(四)非智力因素测评的典型性、代表性412

三、非智力因素测量因素属于哪一种水平的测量412

四、非智力因素测评的功能413

(一)对被测评者的功用413

(二)对测评者的功用413

(三)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功用414

五、测量分数的解释415

(一)常模参照分数415

(二)标准参照分数416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测评的方法416

一、问卷调查法416

二、行为观察法418

三、行为评定法420

四、自然实验法423

(一)自觉作业实验423

(二)整洁程度分析424

(一)作业中错误分析424

(三)估分实验424

五、作品分析法424

(四)选题实验424

(二)预习作业实验424

六、仪器测量法425

七、投射技术法426

第四章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自然实验研究428

第一节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研究428

第四章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自然实验研究428

一、实验一429

(一)方法429

(二)结果与分析429

二、实验二430

(一)方法430

(二)结果与分析430

三、实验三432

(一)方法432

(二)结果与分析433

四、问题总讨论435

(一)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进行学习动机培养与教育十分重要,而且是切实可行的436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教育的模式436

五、结论439

第二节 初中生学习责任心培养的实验研究440

一、研究方法440

(一)被试与实验教师440

(一)实验步骤440

(一)学习责任心水平441

(二)课外作业完成情况441

二、结果与分析441

(三)自觉作业完成情况442

(四)预习作业情况442

(五)行为习惯的考查442

(一)学习责任心培养的教育模式442

三、讨论与建议442

(二)教育建议444

第三节 小学生好胜心培养的实验研究444

一、研究方法444

(一)被试者与实验教师444

(三)检验培养效果的措施与指标445

二、结果与分析445

(一)归因的作用445

(二)实验步骤445

(二)表扬、奖励的作用447

(三)学习竞赛的作用447

(四)实验结束后对学生好胜心水平的综合评估448

三、讨论449

(一)归因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增强学生好胜的前提449

(二)表扬、奖励是激发好胜心的重要手段450

(三)适当竞赛是激发好胜心的有效措施450

附1:非智力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451

(一)目的451

(二)对象452

(三)步骤与方法452

二、结果与分析452

(一)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智力、学习成绩的关系452

(二)小学生性格结构中非智力因素间的相关453

(三)家长因素与小学生学习成绩间的相关454

(一)性格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习具有明显影响455

三、讨论455

(二)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互动影响的关系455

(四)尼森塔尔的实验证实,老师期望与评价对小学生会产生很大影响456

(五)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性格与智力健康发展的关键456

(三) 班级气氛 对小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具有影响和暗示作用456

附2: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457

一、问题提出457

二、研究方法457

(一)被试457

(二)方法和材料457

(一)《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的质量分析458

(三)程序458

三、结果与分析458

(二)不同年龄阶段间非智力因素的差异459

(三)不同类型学校间非智力因素的差异459

(四)不同性别间非智力因素差异460

四、讨论461

一、问题提出462

五、结论462

附3:审美教育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462

二、研究方法463

(一)被试463

(二)材料463

(三)程序463

三、结果与分析463

(一)审美教育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463

(二)审美教育对不同性别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464

四、讨论465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和优化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465

(二)审突教育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优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466

五、结论466

读启教学研究469

一、中国的传统 启发 教育理论469

第一章 读启教学总论469

第一节 读启教学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469

第一章 读启教学总论469

读启教学研究469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认识论及 全面发展 理论470

三、现代的系统科学方法论471

一、教,是启发式的教472

二、学,是主动式的学472

第二节 读启教学的基本特征472

三、过程,是交流式的过程472

四、课程,是开放式的课程473

五、发展,是整体性发展473

六、 读 与 启 有机结合474

第一节 读启教学的基本观念--大教育观475

第二章 读启教学观念论475

第二章 读启教学观念论475

一、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的超前性475

二、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必须全面和潜发展,亦即人才发展的全面性,是大教育观的内容之一477

三、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具有开放性478

四、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大教育观重视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全方位478

第二节 读启有机结合观479

第三节 最佳效益观482

一、什么是教学效益482

二、怎样测定教学效益482

三、最佳效益观的方法论原理483

四、实现最佳效益在教学上的要求485

第四节 个性发展时空观486

第一节 主体论的综合模式489

第三章 读启教学模式论489

第三章 读启教学模式论489

一、肯定中心,超越中心490

第二节 认识论的综合模式490

二、不断变换,综合互补490

二、人文主义价值模式491

一、科学主义价值模式491

第三节 价值论的综合模式491

第四节 方法论的综合模式492

第四章 读启教学目的论494

第一节 读启教学目的的理论依据494

第四章 读启教学目的论494

第二节 读启教学目的的基本内涵495

一、 五育 协调发展495

(一) 五育 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495

(二)德、智、体、美、劳 五育 具有合理的结构495

(三)德、智、体、美、劳 五育 发展具有全面性495

(五)实施 五育 全面发展的途径问题496

(六)科学地制订 五育 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496

(四)德、智、体、美、劳 五育 具有育人的适应性496

二、整体和谐发展497

(一)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497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498

三、个性特长的发展498

一、读启教学的会学目标体系500

(一)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 八会500

第三节 读启教学的目标体系500

(二)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 七会502

二、读启教学的乐学目标体系503

(一)构建乐学目标体系的有关理论问题503

(二)读启教学的乐学目标层次504

三、会教乐教是会学乐学的前提504

(一)愿教505

(二)会教505

(三)乐教505

第二节 双主体二元互补的理论依据506

第五章 读启教学主体论506

第五章 读启教学主体论506

第一节 双主体二元互补的涵义506

第三节 双主体二元互补的结构507

一、教育本质方面的互补: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互补507

二、教育过程的互补:扶读→引读→放读互补508

三、教学方法的互补:读与启有机结合508

第四节 读启教学中 二元互补 主体性的表现509

一、学生主体性的表现509

二、教师主体性的表现510

第六章 读启教学过程论511

第一节扶读、引读、放读 教学程序511

一、 扶读、引读、放读 的性质511

二、 扶读、引读、放读 的涵义511

第六章 读启教学过程论511

(二)自学模式的特征512

(一)自学的涵义512

一、自学模式512

三、 扶读、引读、放读 的关系512

第二节 读启教学过程子模式512

(三)自学的操作方法513

二、讲授模式514

(一)讲授模式的特点514

(二)讲授模式的 讲授 操作程序514

三、练习模式519

(一)练习模式的特点519

(二)练习的程序519

(一)反馈的特点520

(二)反馈的程序520

四、反馈模式520

(一)复习模式的特征521

(二)复习模式的操作521

五、复习模式521

第七章 读启教学方法论523

(二)建设综合开放的教学方法体系523

一、读启教学方法的现代教育观念523

(一)重构教学功能523

第七章 读启教学方法论523

二、读启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524

(一)启发式524

(三)实现优化教学过程524

(二)发现法525

(三)读启教学方法525

第二节 读启教学方法的构成526

(二)启发思维原则526

(一)指导读书原则526

一、最优教法五原则526

(三)综合训练原则527

(四)教学双向原则528

(五)学生自主原则528

二、指导学法六要素529

(一)自学529

(二)提问529

(三)议论529

(五)练习530

(四)精讲530

(六)评价531

三、读启教学方法的操作要领531

(一)整体性531

(二)灵活性531

一、天长小学综合实验的基本思路与经验537

第一章 课题的缘起与提出537

个性化优化教育研究537

第一章 课题的缘起与提出537

个性化优化教育研究537

二、 促进初中生个性最优发展综合实验 的提出542

第二章 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545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545

第二章 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545

(一)素质教育的全体性547

(二)素质教育的普通性549

(三)素质教育的发展性551

(四)素质教育的全面性552

二、个性与个性最优发展的涵义554

(一)方向性556

(二)主体性556

(三)共同性与独特性的统一556

(五)教育性557

(六)最优化557

(四)个体性与集体性的统一557

三、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558

(一)能动结构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第四种因素559

(二)四种因素的作用561

(三)内因作用与外因作用的统一性562

(四)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562

附1:促进初中学生个性最优发展整体改革实验方案563

一、问题提出563

二、实验课题阐释563

三、实验的原则563

六、实验的具体假设及处置因素564

四、实验的理论假设564

五、实验的目的与目标564

附2: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实验方案567

小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实验方案570

一、实验目标570

二、实验原则571

三、实验的实施与操作572

(一)构建 三位一体 的课程结构模式572

(三)构建低、中、高年级的三级管理模式573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 的教育模式573

四、实验效果的检测574

五、时间及对象574

六、保证措施574

附3:促进初中生个性最优发展的实验探索575

一、课题界说575

二、研究策略576

三、研究思路577

四、实验的经验概括578

(一)确立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走向学科578

(二)创设成功机会,鼓励发现自我价值579

(四)学习民主管理,活动导向建设集体580

(三)强化群体互动,善用小组合作优势580

(五)研究分析学生,掌握特点引导前进581

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研究585

第一章 小学儿童个性的发展与教育585

第一节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概况585

第一章 小学儿童个性的发展与教育585

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研究585

第二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586

第三节 小学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588

一、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588

二、小学儿童动机的发展590

三、小学儿童兴趣的发展590

四、小学儿童理想的发展592

一、小学儿童能力的发展593

第四节 小学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593

二、小学儿童气质的发展595

三、小学儿童性格的发展596

第五节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598

一、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598

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602

第六节 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培养与教育605

一、组织儿童参加活动,经受实际锻炼605

二、使儿童不断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605

三、对儿童严格要求,启发其自觉性606

四、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使之产生积极的影响606

五、对儿童要经常教育、反复实践606

第二章 个性发展的研究方法607

第二章 个性发展的研究方法607

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研究方法607

一、什么是科学607

二、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607

三、科学研究的目的608

第二节 个性发展研究的独特性及基本原则609

一、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原则609

四、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原则610

第三节 个性发展研究的设计610

三、动态原则610

二、系统性、整体性原则610

一、正确选题611

二、建立假设611

三、搜集资料612

四、拟定计划612

五、编制研究材料,确定指标612

六、被试取样612

七、结果整理与分析613

八、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613

一、观察法614

第四节 个性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614

二、调查法616

三、实验法619

四、投射法620

第一章 优质课教学的概念和评价标准629

第一节 优质课教学的概念629

一、优质课教学的概念629

优质课教学研究629

第一章 优质课教学的概念和评价标准629

优质课教学研究629

二、优质课教学的相对性631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评价标准632

一、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评价标准632

(一)目的明确632

(二)内容正确632

(三)方法适合632

(四)语言清晰632

二、教学实际当中的教学评价633

(一)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633

(六)组织得好633

(五)积极性高633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634

(五)注重 双基 ,培养能力634

(六)培养兴趣,启发思维634

(一)备课634

(三)减轻负担,提高效率634

(二)着眼提高素质,坚持教书育人634

(二)课堂教学635

(三)教师素养635

(四)教学效果636

三、优质课的评价标准636

(一)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关系636

(二)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636

(三)正确处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关系637

(四)正确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关系637

(一)育人因素637

(二) 两主 和谐因素637

(三)科学因素637

(四)启迪因素637

(五)少而精因素637

(六)艺术因素638

一、统一要求在教学上的必要性639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639

第二章 优质课教学的个性化特征639

第一节 统一要求与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639

第二章 优质课教学的个性化特征639

(一)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的因素640

(二)学生心理差异性的主要表现641

三、优质课教学的个性化特征642

(一)优质课教学原则和方法选择的要求642

(一)优质课教学的特点642

第二节 因材施教是个性化教育的最好办法646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646

二、因材施教的方法646

(三)正确处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面向全体,兼顾 两头647

(一)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做好因材施教的准备647

(二)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及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647

三、因材施教的范例和效果648

(一)因材施教的范例648

(二)效果评价650

第三章 优质课教学的育人因素652

第一节 育人是优质课教学的目的652

一、育人是优质课教学的目的652

第三章 优质课教学的育人因素652

二、育人的内容653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育人因素654

一、科学的思想方法654

二、模准学生思想,做到有的放矢655

三、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655

第四章 优质课教学的 两主 和谐因素658

第一节两主 和谐发展是优质课教学成功的关键658

第四章 优质课教学的 两主 和谐因素658

二、 一言堂 教学的危害性658

一、 两主 和谐的含义658

三、 两主 和谐因素是优质课教学成功的关键659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 两主 和谐因素660

一、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660

二、开展心理相容的教学661

三、使学生由学习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662

四、变苦学为乐学664

第五章 优质课教学的科学因素666

第一节 科学性是优质课教学的基础666

第五章 优质课教学的科学因素666

一、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668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科学因素668

(一)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669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669

(二)探索精神的培养670

(三)创造精神的培养670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高度统一672

第六章 优质课教学的启迪因素673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673

二、注入式教学的弊端673

第一节 启发性是优质课教学的标志673

第六章 优质课教学的启迪因素673

(二)启发式教学能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674

(一)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674

三、启发式是优质课教学的标志674

一、富于启发的教学语言675

(三)启发式教学能处理好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675

(一)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直观675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启迪因素675

(二)教学语言要体现情感,引起共鸣676

(三)教学语言规范准确,具有科学性677

(四)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678

二、发人深思的问题设计679

(一)问题性教学是优质课教学的有效手段679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680

(三)讲究 布疑 艺术,引导学生答疑解惑681

三、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682

(一)明确选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682

(二)充分发挥 讲授 、 谈话 、 讨论 基本方法的效用683

第七章 优质课教学的少而精因素687

第七章 优质课教学的少而精因素687

第一节 少而精是优质课教学的重要原则687

一、少而精的含义687

二、少而精是优质课教学的重要原则688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少而精因素689

一、挖掘教材 精 、 深 、 新 的教学内容689

二、注意抓好有效学习691

三、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692

第八章 优质课教学的艺术因素694

第一节 艺术是优质课教学富有魅力的链条694

第八章 优质课教学的艺术因素694

第二节 优质课教学的艺术因素696

一、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和艺术魅力,点燃起学生亢奋的情感火苗696

二、遵循形式美的法则,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优化组合,形成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完整性、有序性与波动性,多样统一性等成为教学过程结构的主要特征697

三、认真磨炼教学语言、教学仪态、塑造优美动人的讲台形象,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学风格698

四、注意非语言因素对教学的影响699

·下卷·703

学会学习理论研究703

第一章 学习的本质703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703

学会学习理论研究703

第一章 学习的本质703

第二节 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705

一、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之一705

二、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之二705

三、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之三705

二、学生学习特征之二706

一、学生学习的特征之一706

第三节 学生学习的本质特征706

五、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之五706

四、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之四706

三、学生学习的特征之三707

四、学生学习的特征之四707

五、学生学习的特征之五707

第四节 学习的价值707

一、学习是人立足社会的决定性条件707

二、学习是使人成才的重要条件708

三、学习是国强民富的必要条件709

第五节 学习的分类710

第二章 我国学习理论流派712

第二章 我国学习理论流派712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学习理论流派712

一、儒家学习理论712

(一)孔子的学习理论712

(二)孟子的学习理论714

(三)荀子的学习理论715

(四)《学记》中的学习理论716

二、墨、道、法家学习理论717

(一)墨家学习理论717

(二)道家学习理论(绝学论)718

(三)法家学习理论719

第二节 近现代的学习理论流派719

一、孙中山的学习理论720

二、蔡元培的学习理论721

三、陶行知的学习理论721

四、徐特立的学习理论723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725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725

第三章 外国学习理论流派725

第三章 外国学习理论流派725

二、刺激--反应学习理论726

三、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727

第二节 条件反射学习理论728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728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729

二、学习场论729

三、认知结构学习论730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731

第五节 活动学习理论731

二、感知觉心理活动有其自己的特性和规律733

(一)感知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733

第一节 感知与学习733

第四章 学习的心理基础733

第四章 学习的心理基础733

一、感知的本质733

(一)人们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种观察力,对人的学习来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734

四、感知与观察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734

三、人的感知觉中,视听感知占重要地位734

(三)感知具有选择性734

(四)感知具有理解性734

(二)感知具有目的性734

(二)人的观察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后天习得的735

(三)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人的学习观察力?根据前边所述的观察力的特点,以及观察的主客观条件,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736

二、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737

一、注意的本质737

第二节 注意与学习737

三、注意的特性738

第三节 记忆与学习739

一、记忆的本质739

二、记忆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739

四、如何充分发挥注意在学习中的作用739

三、记忆力的能量740

四、记忆心理活动的规律740

五、记忆的方法741

(一)歌诀记忆法741

(二)协同记忆法741

(三)联想记忆法741

(五)分类记忆法741

(六)重点内容记忆法741

(七)复习、练习记忆法741

(四)集中记忆法和分散记忆法741

(八)应用实践记忆法742

(九)讲究记忆卫生法742

六、与遗忘作斗争742

第四节 想象与学习743

一、想象的本质743

二、想象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744

(二)扩大青少年的生活经验745

(三)丰富和发展青少年的语言,发展他们的思维745

三、培养青少年想象力的方法745

(一)要不断地丰富青少年的表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745

(四)要创造条件主动训练青少年的想象力746

(五)解放思想,冲破偏见,坚持方向,艰苦劳动是发展想象力的主观条件746

第五节 思维与学习746

一、思维的本质746

二、思维的结构747

三、思维的种类747

四、我国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748

(三) 多想出智慧 ,要发展思维能力,必须善于 多思 、 多想749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启动人的思维的重要外在条件749

五、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749

(一)在学习中要不断地丰富学习者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749

(四)发展思维能力,需与多种认知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750

(五)发展思维能力,必须遵循思维规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750

第六节 情感与学习751

一、情感的本质751

(四)倾向性752

二、学习态度的特征752

(七)丰富性752

(五)深刻性752

(六)稳定性752

(三)感染性752

(二)情境性752

(一)两极性752

二、情感具有几种特性752

三、青少年情感的特点753

(一)情感的发展,呈现出一个以不同速度由低向高发展的变化过程753

(二)脸部情绪表情认知发展的速率753

(三)对情绪表情的认知水平753

(四)情绪表情的辨别能力753

(五)情绪发展的条件753

(六)对情感的控制753

(七)美感体验能力的发展753

四、情感在人的学习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753

(一)情感对学习有动力作用753

(二)情感在学习中有桥梁和中介作用753

(三)情感在学习中具有陶冶作用754

(四)情感具有鉴别功能754

(五)情感还具有调节功能754

五、在学习中培养情感的方法754

(一)晓之以理,以理育情754

(二)动之以情,以情育情754

(三)设置情境,以境育情754

(四)身临美境,以美育情754

(五)组织活动,以行育情754

二、意志心理的特征755

一、意志的本质755

第七节 意志与学习755

(六)自我教育,自我育情755

三、青少年意志发展的特点756

四、意志品质在学习中的作用757

五、在学习中培养意志的方法757

(一)要努力培养人的自觉的学习态度757

(二)要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757

(三)加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757

(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人们取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758

(五)意志锻炼要有针对性758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有各种方法759

(三)人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受内外条件所制约759

(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759

(一)动机是推动人的行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和动力759

第八节 动机与学习759

一、动机的本质759

(四)动机的选择性特点760

(二)学习动机具有指导学习行动的功能760

(一)学习动机有唤起学习行动的功能760

三、动机的功能760

(三)学习动机有评价功能760

(三)动机的清晰度特点760

(二)有持续性和可变性特点760

(一)有强度和能量大小的特点760

二、学习动机的特征760

(四)学习动机的年龄阶段性和差异性761

四、在学习中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761

(一)要加强科学的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761

(二)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761

(三)要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761

(四)利用学习迁移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762

(五)利用学习成果评价的反馈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762

第九节 态度与学习762

一、学习态度的本质762

(一)社会性762

(二)对象性762

(三)能动性762

(四)协调一致性762

(五)稳定性762

(六)内隐性762

三、学习态度的功能763

(一)学习态度具有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功能763

(二)学习态度具有预定个人对事物反应模式的功能763

(三)学习态度具有影响行为效率的功能763

四、学习态度的种类763

五、学习态度发展的阶段性与差异性764

六、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764

七、培养学习态度的方法764

(一)环境的影响764

(二)教育影响765

(三)个体对学习的心理需要是学习态度形成的决定性条件765

八、改变不良学习态度的方法765

(四)教育者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受教育者学习的进步,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愉快的满足,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是改变学习者原来的错误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的条件766

(三)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766

(五)要利用学习态度的结构特点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766

(二)教育者要适当组织与要求相应的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改变原有的错误态度,获得正确的学习态度的情感体验766

(一)教育者要及时对学习者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提高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766

(一)生产手段现代化的发展,已经使电子计算机(电脑)参加了生产过程768

一、学知识,首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768

(二)工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发展,呼唤着人们去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768

第五章 学习内容768

第五章 学习内容768

第一节 学习科学知识768

(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呼唤人们努力学习769

(四)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呼唤人们努力学习新的科学知识769

二、学知识,是现代科学知识迅速增长对人们提出来的要求769

三、学知识,也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 和平演变 ,稳定社会的安定团结的需要770

四、学知识,也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需要770

五、学知识的内容771

第二节 学习能力771

一、能力的含义771

二、智力与能力的区别与联系771

四、人的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差异性772

三、能力的种类772

第三节 学习品德773

一、品德的结构773

二、学习品德的必要性773

(一)时代的呼唤773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774

(三)每个人幸福生活的需要774

三、品德的内化过程775

(一)实践活动是品德内化的基础775

(二)从 他律 到 自律 是人的思想品德内化的客观规律之775

(三)社会信息交流是品德内化的源泉776

(四)语言是人的品德内化的工具776

(五)情感是品德内化的催化剂777

(六)人的品德内化有多种模式778

一、学习者780

二、学习对象780

第六章 学习过程780

第六章 学习过程780

第一节 学习过程的组成因素780

三、学习环境781

四、学习中介781

五、学习信息的传导781

六、学习是多种心理活动的协调发展过程781

第二节 学习过程的性质782

二、人心理学角度看782

一、从生理学角度看782

八、学习效果的检验与评估782

七、学习的反应活动782

三、从哲学角度看783

四、人的学习过程是精神生活过程783

五、人的学习过程是人的个性社会化过程783

六、人的学习过程是学习对象内化为主体的精神财富的过程784

第三节 学习过程的规律784

一、学习过程的特殊矛盾785

二、学习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联系785

(一)学习直接经验与学习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785

(二)学习科学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786

(三)学习知识和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787

(四)智力心理活动与情感、意志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787

(五)学习过程中学习指导者的作用与学习者的主体积极性之间的关系788

第四节 学习过程的活动阶段789

一、学习的准备阶段790

二、感知阶段790

三、理解知识阶段791

四、强化学习阶段791

五、运用知识阶段792

六、检验学习效果阶段792

第一节 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793

一、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的实质793

第七章 学习原则793

第七章 学习原则793

二、贯彻学习的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的方法794

(一)学习者要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起来,有正确的学习方向794

(二)学习者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学习方向,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794

(三)学习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把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四个坚持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富国之本,二者不可对立,必须相互结合795

第二节 目的性原则795

一、学习的目的性原则实质795

二、培养正确学习目的的方法796

(一)要教育青少年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的重要性796

(二)确立学习目的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鹜远,崇尚空谈796

(三)不断地检验学习目的实施的状况797

第三节 实事求是原则797

一、实事求是原则的实质797

二、贯彻实事求是学习原则的方法797

(一)学习要从实际出发797

(二)学习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要理论联系实际797

(三)学习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98

(四)学习要坚持实事求是,还必须解放思想798

第四节 自觉性原则799

一、学习自觉性原则的实质799

二、贯彻学习自觉性原则的方法799

(一)学习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799

(三)坚持学习的自觉性原则,必须激发学习者的正确学习动机800

(四)坚持学习的自觉性原则,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801

第五节 循序渐进原则801

一、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的实质801

二、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方法802

(一)要打好坚实的学习的基础802

(二)要不断积累知识,不论学习哪一门科学知识,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积累过程802

(三)新旧知识联系,掌握系统的整体知识802

第六节 学思结合原则803

一、学思结合原则的实质803

(一)要博学804

二、坚持学思结合原则的方法804

(一)学习是要花力气的804

(二)学思结合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804

(二)善于质疑805

(三)勤于实践805

第七节 博专结合原则805

一、博专结合原则的实质805

(一)学习的博专结合,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806

(二)博专结合可使人的思想方法得到锻炼,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脑及身体得到之明的休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807

(三)博专结合也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向我们提出来的客观要求807

二、贯彻博专结合原则的方法807

(一)坚持博专结合原则,首先需博览群书807

一、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原则的实质808

(二)坚持博专结合原则,就要在博学的基础上,重点精读几本专深的书808

第八节 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原则808

二、贯彻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原则的方法809

第九节 劳逸结合原则810

一、劳逸结合原则的实质810

二、贯彻劳逸结合原则的方法810

第十章 终身学习原则811

一、终身学习思想的产生与发展811

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811

(一)从现代化的生产需要来看,需要终身学习811

(二)从知识的更新加快来看,也需要终身学习812

(三)从提高国民素质来设,更需要终身学习812

三、贯彻终身学习原则的方法812

(一)终身学习纳入国家计划812

(二)终身学习变成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812

(三)加强教育改革,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要求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必须加快改革,要用最新知识武装学生,同时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课外读物和课外活动,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812

(四)建立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加强社会教育手段812

(五)每人有继续学习的机会812

(六)要努力建立和完善幼教事业812

(七)要办好图书出版和报刊事业812

(一)朗读是通过人的视听觉和思维活动,将文字符号与有声语言结合起来的阅读方法,即有声读书814

(五)速读是一种在理解和不漏内容前提下,快速吸取书中内容的读书方法814

(四)略读是指所读资料,不需多用心思,进行粗略的、提纲挈领,浏览式的阅读方法814

(三)精读是指精细而又深入地阅读814

(二)默读是人不出声音,通过视觉感知、理解书的内容的方法814

第八章 学习方法814

二、读书方式分类814

一、读书学习法的本质814

第一节 读书学习法814

第八章 学习方法814

三、运用读书学习法的要求815

第二节 模仿学习法816

一、模仿学习法的本质816

三、运用模仿学习法的要求817

二、模仿学习法的作用817

第三节 讨论学习法818

一、讨论学习法的本质818

二、讨论学习法的作用818

三、运用讨论学习法的要求819

(一)要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819

(二)正确选定讨论的主题819

(三)组织好讨论的过程819

(四)做好讨论的总结819

三、运用调查研究法的要求820

二、调查研究法的作用820

一、调查研究学习法的本质820

第四节 调查研究学习法820

四、调查研究的几种方法821

(一)参观调查法821

(二)访问调查法821

(三)查阅文献调查法821

(四)问卷调查法822

第五节 实践学习法822

一、实践学习法的本质822

二、实践学习法的作用823

三、运用实践学习法的要求与方式824

(一)实习作业活动824

(二)练习与复习活动824

(三)课外与校外活动824

(四)社会服务活动825

(五)生产劳动活动825

(六)阶级斗争活动825

(七)科学实验活动826

第六节 识字学习法826

一、识字学习法的历史渊源826

二、识字学习法的种类826

(二)分散识字法827

(三)注音识字法827

(一)集中识字法827

(四)速成识字法828

第七节 最优化学习方法828

一、最优化学习法产生的历史背景828

二、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学习方法828

(一)最优化的标准829

(二)最优化的条件829

(三)最优化的方法829

三、黎世法的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830

(一)中学生最优学习法的设计830

(四)中学生最优学习法的心理活动规律831

(三)中学生最优学习法的结构831

(二)中学生最优学习法的条件831

第八节 现代西方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几种学习方法832

一、程序学习法832

(一)程序学习法的含义832

(二)程序学习法分类832

(三)程序学习法的优点和缺点833

二、范例学习法833

(一)范例学习法的由来833

(二)接受学习法对学习者的要求834

(一)接受学习法的含义834

三、接受学习法834

(二)范例学习法的特点834

四、发现学习法835

(一)发现学习法的由来835

(二)发现学习法制特点835

(三)发现学习过程的阶段835

(四)发现学习的作用836

五、探究学习法836

(一)探究学习法的由来836

(二)探究学习法的特点836

(三)探究学习过程的阶段837

六、 掌握学习 法837

(一)掌握学习法的由来837

(二)掌握学习法的条件837

(三)掌握学习法的优点838

七、 积极学习 法838

(一)积极学习法的由来838

(二)积极学习法的实验成效838

(三)积极学习法的优点839

附录: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报告839

一、实验的缘起839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839

三、实验的目标840

四、实验的措施841

(一)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841

(二)发展元认知能力,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842

(三)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843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844

(五)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844

五、实验的成效845

(一)学生会学、善学、素质全面提高845

(二)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846

第一节 计划制订法849

一、进行自我分析849

第一章 准备849

学习方法研究849

学习方法研究849

第一章 准备849

二、确定学习目标850

三、科学安排时间850

第二节 自我磨练法852

一、要养成执行计划的习惯852

二、不能随意变更计划853

三、检查计划执行情况853

第三节 有备无患法854

一、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除障碍854

二、可以提高听讲水平855

三、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855

第四节 追根究底法856

一、思考:熟悉教材857

二、多问:扫除障碍857

三、动笔:提要钩玄857

四、质疑:学有所得857

五、解题:信息反馈858

第二章 学习859

第二章 学习859

第一节 专心致志法859

第二节 寻疑求悟法861

一、自问自答法862

二、 头脑风暴 法862

第三节 独立作业法864

一、先复习,后作业864

二、先审题,再动笔865

三、细分析,善思考865

四、多读书,会借鉴866

五、虚心学,勤切磋866

第四节 检查修改法866

第三章 反馈869

第一节 趁热打铁法869

第三章 反馈869

第二节 理线穿点法871

第三节 细审明辨法874

第四节 精神放松法876

一、要重视平时的知识积累877

二、思想要直视,态度要端正877

三、对考试要有自信心,解题时要冷静,遇到难题时要有克服困难的坚定意志877

四、自我调节情绪,松弛紧张心情877

第四章 自控879

第一节 自我诊断法879

一、分析自己的特点,选择最佳学习方法879

第四章 自控879

二、善于作好学习小结880

三、学习成绩的自我管理880

第二节 心理调节法881

三、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882

一、要对自己充满信心882

二、为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882

第三节 发掘潜能法883

一、相信自己的才能884

二、关键在于勤奋884

三、提高耐挫能力884

四、积极投入竞争885

第四节 把握今天法886

一、确定每天的学习任务886

二、努力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887

三、提高时间利用率887

第五章 阅读889

第一节 博览群书法889

一、速度法889

第五章 阅读889

二、专题博采法890

三、定额阅读法891

第二节 择是去非法891

一、目录选择法892

二、结合活动选择法893

三、专题选择法893

第三节 熟读精思法894

一、三步读书法894

四、由厚转薄法895

三、点面结合法895

二、熟读精思法895

五、学以致用法896

第四节 日积月累法896

一、笔记法897

二、卡片法897

三、剪辑法898

四、索引法898

五、电脑储存899

第一节 动手操作法900

第六章 实践900

第六章 实践900

一、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901

四、动手和动脑相结合902

五、试验要经得起失败902

二、在课堂实验中提高动手能力902

三、在劳动中提高动手能力902

第二节 活动发展法903

一、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活动项目904

二、活动要有时间保证904

三、活动要持之以恒904

四、活动要适度905

第三节 社会实践法905

二、社会服务法906

一、报刊出版法906

三、参观访问法907

四、社会调查法907

五、游山玩水法907

第四节 人际交往法908

一、让自己的言谈文明、高雅些909

二、让自己的举止大方、潇洒法909

三、让自己的心胸宽广、豁达些910

第一节 细心观察法911

第七章 智力911

第七章 智力911

一、观察要有目的912

二、观察要有顺序913

三、要尽量利用观察机会913

四、学会写观察笔记913

第二节 刀刻斧凿法913

一、运用纸条进行反复记忆的训练915

二、 录像式 背诵默写的训练,即 协同记忆法915

三、理解记忆法的训练915

四、归类记忆法的训练915

第三节 浮想联翩法916

一、多读书,扩大知识领域917

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918

三、积极参加课外活动918

四、寻找机会展开想象918

一、学会思维的五种基本方法919

第四节 思维训练法919

二、掌握常用的五种创造性思维方法920

三、思维训练法921

一、阅读报刊杂志时,随时吸收营养923

第八章 运筹923

第一节 顺手牵羊法923

第八章 运筹923

二、利用各种机会,随时获取信息,捕捉思维的火花924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925

第二节 擒贼擒王法926

二、分清主次,统筹先后927

一、学会辩认,捉住关键927

第三节 欲擒故纵法930

一、调整生理心理机制930

二、中断习惯性思路931

三、后退一步天地宽931

四、摆脱羁绊先向前932

第四节 无中生有法933

一、虚实转化933

二、猜想、假说、验证935

三、纵贯横联,综合运用936

第一章 学业不良概述939

学业不良儿童教育研究939

一、学业不良的定义939

第一节 学业不良的涵义与研究的历史939

学业不良儿童教育研究939

第一章 学业不良概述939

二、学业不良研究的历史及主要领域942

第二节 学业不良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945

一、分类的标准与维度945

二、各类型学业不良的特征945

第二章 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949

第二章 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949

第一节 生理因素949

一、大脑损伤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949

二、遗传因素951

三、生化因素952

一、认知能力与基本学习技能的失调954

第二节 认知能力与非智力因素954

二、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956

一、家庭因素958

第三节 环境因素958

二、社会环境因素959

三、学校教育因素960

四、内部原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960

第三章 学业不良儿童的诊断962

第一节 学业不良儿童诊断的一般模式962

一、诊断学业不良儿童的目的962

第三章 学业不良儿童的诊断962

二、学业不良诊断的一般模式963

第二节 学业不良儿童的诊断方法966

一、诊断的基本步骤967

二、收集诊断数据与信息的方法969

第三节 学业不良的诊断内容975

一、儿童早期经历与社会文化背景976

二、儿童的一般智力水平与基本心理能力977

三、儿童的行为表现与人格因素977

四、儿童的学业水平与教育因素978

一、教学中的物理环境因素979

第四章 学业不良儿童教育的基本模式原则979

第四章 学业不良儿童教育的基本模式与原则979

第一节 学业不良儿童教学的基本模式979

二、教学中的心理与社会环境因素981

第二节 学业不良儿童教学的基本过程与原则986

一、教学前阶段987

二、正式教学阶段989

三、教学后阶段991

附1:小学中差生学习责任心培养的研究994

问题提出994

研究方法994

一、被试与实验教师994

二、实验步骤994

一、学习责任心水平的比较995

结果与分析995

三、实验结果处理995

二、学习负责行为的比较996

三、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的影响997

讨论997

一、通过深入持久的学习目的性教育,提高责任认识998

二、从思想教育入手,利用榜样力量和集体舆论激发责任感998

三、从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方面着手,培养负责行为999

结论999

研究方法1000

一、被试1000

二、研究程序1000

结果与分析1000

附2:关于小学差生学习不良原因的研究1000

一、家庭原因的分析1001

二、差生自身学习不良的原因分析1003

(一)差生性别与学习不良原因的关系1004

(二)年级与差生学习不良原因的关1004

(三)家庭类型与差生学习不良原因的关系1005

(四)家庭收入不同的差生学习不良原因的差异。1005

讨论1005

结论1007

一、点拨法的含义及其成长过程1011

(一) 语文教学点拨法 的含义1011

语文名家教育研究1011

第一章 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研究1011

语文名家教育研究1011

第一章 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研究1011

(二) 语文教学点拨法 的成长过程1015

二、点拨法的个性及其理论基础1020

(一) 点拨法 的个性特点1020

(二) 点拨法 的理论基础1022

三、实施 点拨法 的客观要求及其范围1025

(一)为什么要搞 点拨法1025

(二)从哪些方面点拨1026

(一)暗示引发1030

四、实施 点拨法 的基本方式及其作用1030

(三)辐射延展1031

(二)引路入境1031

(四)逆转爆破1033

(五)抽换比较1033

(六)纲要信号1034

(七)激疑促思1035

(八)再造想象1036

(九) 挑拨 争鸣1037

(十)举隅推导1037

五、实施 点拨法 的基本能力及其要求1038

(一)敏锐的洞察力1038

(二)知识上的综合力1042

(三)组织上的凝聚力1042

(五)争议时的拨乱力1043

(四)思考上的催生力1043

六、为创立点拨教学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不懈努力1044

(一)正确处理好 道 与 术 的问题1044

(二)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1045

(三)正确处理好 点 与 面 的关系1045

关于 语文教学点拨法 的研究1046

一、 点拨法 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046

二、 点拨法 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1047

三、 点拨法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运用1047

四、 点拨法 对教师提出的业务素质要求1047

五、与 点拨法 有关的其他理论与实践问题1047

一、要在语文教学中讲出 美 字来, 美 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1048

第二章 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1048

第二章 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1048

(二)主题的美1049

(一)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艺术实施的前提1049

(三)思路与结构的美1053

(四)题材的美1055

(五)语言的美1057

(六)表达手法的美1059

(七)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原则1061

二、要在语文教学中悟出 巧 字来, 巧 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1064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要求1064

(二)汉字的特点与优点,便于作整体把握1065

(三)教材中的能力训练体系要便于重在思路的点拨1066

(四)善于抓住题眼,以一字带动全篇1068

(五)写作教学中的思路点拨(写作教学基本建设之二)1069

三、要在语文教学中点出 活 字来, 活 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契机1071

(一) 引而不发,跃如也1071

(二) 取法乎上,得其中1073

(三)语言的活学和活用--辨析文章语言文字的课层次的含义和体会用语的得体1073

四、要在语文教学中练出 实 字来, 实 ,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归宿1076

(一)强化动手能力:语文学习重在实践1076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整体入手--对局部精雕细刻回到整体上来归纳总结1076

一、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立意、构思与层次脉络1077

二、对课文的局部(重点与关键部位)作精雕细刻的点拨、讨论、评点、批注1077

三、回到整体上来归纳总结。1077

(一)课外活动的指导艺术1077

(二)写作教学中的语言积累(写作教学基本建设之三)1077

一、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1080

(一)教育工作者要具有超前意识1080

第三章 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1080

第三章 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1080

(二)未来社会需要新型人才,教师须知其基本素质1081

(三)使学生突破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局限1083

(四)突破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1084

二、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1086

(一)语文教学也要 反浪费1087

(二)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1088

(三)巧妙设计,精讲精练1091

三、民主教学,放开学生手脚1094

(一)提倡独立思考1094

(二)谅解学生的幼稚、无知1098

四、精思巧授,搞好教学总体设计1101

(一)什么是教学的总体设计1101

(二)教学总体设计的重要意义1101

(三)不进行或不善于教学总体设计的不良影响1102

(四)怎样进行课堂设计1103

五、运用卡片,加强基础知识教学1109

(一)理解、记忆、运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三个环节1109

(二)卡片辅助教学法1111

六、创设情境,寓思维训练于课堂教学之中1115

(一)为什么要加强思维训练1115

(二)怎样进行思维训练1115

(三)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1120

七、潜移默化,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1122

(一)加强思想教育是每一门学科的责任1122

(二)加强思想教育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1122

(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122

(四)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和语文训练的融合1123

(一)学习存在着巨大的学习潜能1127

第四章 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1127

第四章 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1127

一、把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点放在开发学生潜能上1127

(二)站摘跳摘蹲摘的交替现象1128

(三)潜能释放的制约因素:智力和态度1129

(四)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1130

二、确立 跳起来才能摘到 的教学目标1133

(一)了解自我,超越昨天1133

(二)过目入耳能掌握,出口下笔可成章1134

(三)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1135

三、重过程,指导学习全面式1136

(一)学习过程存在非单一性1136

(二)改要素残缺为要素齐全,反馈及时1137

(三)建立吸收并输出,当堂即反馈的指导体系1138

(四)培养自我完善的习惯1139

(二)改重讲为重学更重习1140

四、重训练,提高能力时习式1140

(一)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存在渐进性1140

(三)建立以教材为依凭的听读说写训练体系1142

(四)培养学而时习的习惯1143

五、重启发,发展思维连问式1144

(一)发展思维具有问题性1144

(二)改一问一答为多题连问连答1144

(三)建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的训练体系1146

(四)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1147

(一)评价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推动性1148

(二)改重总结性评价为重过程性评价1148

(三)建立因人而异促跳摘的评价体系1149

(四)培养不断进取的习惯1151

七、重落实,组织管理多层式1152

(一)管理在班级教学中具有监控性1153

(二)改一人管理为师生共同管理1153

(三)建立 班组对 三级管理体系1155

(四)培养好学乐帮习惯1156

八、重效益,运筹时间节省式1156

(一)教学时间存在法定性1156

(二)改提供充足时间为充分利用时间1157

(三)建立快节奏与高效益统一的运筹时间体系1159

(四)培养讲求时效的习惯1159

九、建立 大面积、高速度 教学结构(上)--实行 四分1160

(一)分评价级,充分调动学方面积极性1160

(二)分组结对,充分发挥教方面作用1161

(三)分学课和习课,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1162

(四)分读做改比四步,充分发挥教学手段作用1163

十、建立 大面积、高速度 教学结构(下)--坚持 三度1166

(一)加大密度,课堂教学负荷饱满1167

(二)提高速度,任务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1168

(三)注意适度,处理跳摘中的紧松劳逸1169

十一、实验的探索经过及有待研究的问题1170

(一)从寻求巩固教材的方法发端1170

(二)向发展能力转移1171

(三)向培养习惯延伸1171

(四)在建立教学结构上探索1172

(五)有待研究的问题1173

(一)宣布重点,提出问题1174

十二、课堂教学实录举例1174

(二)带着问题读书、作答1174

(三)精讲教材1175

六、重导向,评价发展促跳式1178

第一节 心理品质1183

第一章 听语品质1183

一、动机1183

语文品质与效率研究1183

语文品质与效率研究1183

第一章 听语品质1183

二、注意力1184

三、记忆1185

第二节 思维品质1185

一、思维的敏捷性1186

二、思维的深刻性1186

三、思维的批判性1187

第三节 语言品质1187

一、言语经验1187

二、语言修养1188

第四节 阅历品质1189

一、生活经验1189

二、学识水平1190

第一节 心理品质1192

一、自信力1192

第二章 说话品质1192

第二章 说话品质1192

二、控制力1193

第二节 思维品质1194

一、思维的灵活性1194

二、思维的缜密性1195

第三节 语言品质1196

一、流畅性1196

二、准确性1197

三、生动性1197

第四节 阅历品质1198

一、生活经验1198

二、学识修养1199

一、真诚1200

二、亲切1200

第五节 仪态品质1200

三、大方1201

一、主动性1202

第三章 阅读品质1202

第一节 心理品质1202

第三章 阅读品质1202

二、自觉性1203

三、专注性1204

四、持久性1205

五、记忆性1205

第二节 思维品质1206

一、思维的探索性1207

二、思维的批判性1208

一、语感1209

第三节 语言品质1209

二、语言修养1210

第四节 阅历品质1210

一、生活经验1210

二、学识1211

第四章 写作品质1213

第一节 心理品质1213

一、兴趣1213

第四章 写作品质1213

二、感受力1214

第二节 思维品质1215

一、思维的灵活性1216

二、思维的深刻性1217

三、思维的缜密性1217

四、思维的创造性1218

第三节 语言品质1219

一、准确性1219

三、生动性1220

二、鲜明性1220

第四节 阅历品质1221

一、生活经验1221

二、学识修养1222

第五章 听说读写的效率1223

第五章 听说读写的效率1223

第一节 听语的效率1223

一、感知率1223

二、理解率1224

三、记忆率1224

四、反射率1224

第二节 说话的效率1224

二、空间效率1225

三、心理效率1225

一、时间效率1225

第三节 阅读的效率1226

一、阅读量1226

二、阅读面1227

三、理解度1227

四、记忆度1227

五、速度1228

一、感受效率1229

六、阅读效率测定公式1229

第四节 写作的效率1229

二、时间效率1230

三、质量效率1231

四、写作效率的实际测定1231

学习管理研究1235

第一章 学习过程管理研究1235

第一节 学习过程管理概念界定1235

第二节 学习过程管理的研究价值1235

一、从学习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关系看学习过程管理的研究价值1235

第一章 学习过程管理研究1235

学习管理研究1235

二、从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看学习过程管理的研究价值1237

第三节 学习全过程的规范要求1238

一、预习的规范要求1238

二、听课的规范要求1239

三、作业的规范要求1240

四、复习的规范要求1241

一、预习的管理和操作1243

二、听课的管理与操作1243

第四节 学习过程管理及操作1243

三、作业的管理及操作1244

四、复习的管理及操作1245

第二章 学习过程评价管理研究1246

第二章 学习过程评价管理研究1246

第一节 学习过程评价管理的概念界定及其意义1246

第二节 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及其标准1248

(一)以教学大纲为准则1248

(二)以学习目标为依据1248

(三)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1248

第三节 评价管理的要求1249

一、目的性原则1249

二、系统性原则1249

三、客观性原则1249

四、可行性原则1249

五、群体性原则1249

六、指导性和激励性原则1249

(一)搜集评价信息1249

(二)做好宣传发动工作1251

(三)建立和健全评价管理的组织1251

(四)制定必要的奖惩条例1251

(五)做好复评价和再评价工作1251

第四节 评价管理的操作1252

一、操作过程中的几点说明1252

二、学习过程评价指标体系1253

第三章 学习质量管理研究1257

第一节 学习质量管理概念界定1257

第三章 学习质量管理研究1257

一、目标系统1258

第二节 学习质量管理的实施1258

二、评价机制1259

三、分析规范1260

第三节 学习质量的定量管理1261

第四节 学习质量的定质管理1265

一、定质分析1265

二、补缺矫正1266

第五节 班级整体的质量管理1267

一、开展多种水平的形成性评价1267

二、进行全面的学习质量分析1268

第六节 学生个体质量管理1270

第四章 学习档案管理研究1273

第四章 学习档案管理研究1273

第一节 学习档案管理概念的界定1273

第二节 学习档案的内容和要求1274

一、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档案1274

二、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档案1275

三、指导使用1277

四、检查评比1278

学校教育工作评价研究1281

第一章 学校教育工作评价概述1281

学校教育工作评价研究1281

第一章 学校教育工作评价概述1281

第一节 学校教育工作评价的含义1281

第二节 学校教育工作评价的类型1284

一、按照评价的主体的不同,可将学校教育工作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1284

二、按照评价的时空变化,可将学校教育工作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二次评价等四种类型1284

三、按评价的指标标准,可将学校工作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1285

第三节 学校教育工作评价的作用1286

一、学校教育工作评价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也是实行有效管理的基本手段1286

二、学校教育工作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1287

三、学校教育工作评价是吸引全社会参与教育,形成大教育格局的有效途径1287

四、学校教育工作评价是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288

第四节 学校教育工作评价的 两体一制 模式1289

一、学校教育工作评价 两体一制 模式的含义1289

二、学校教育工作评价 两体一制 模式的结构层次1289

第二章 指标体系的建立1292

第二章 指标体系的建立1292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内容1292

一、指标体系的结构1292

二、指标体系的内容1294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设计1297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298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1300

第三节 指标体系的论证1301

一、理论研讨1301

二、试点检测1304

三、综合评议1306

第三章 学校教育工作评价的方法体系1307

第三章 学校教育工作评价的方法体系1307

第一节 方法体系的框架结构1307

一、方法体系的层次结构1307

二、评价信息管理方法体系框架1308

第二节 评价信息搜集法1310

一、评价信息的种类1310

二、信源确定法1311

三、信息获取法1313

第三节 评价信息资料整理法1316

一、信息资料汇总法(指标内涵提纲法)1316

二、信息资料审核法1318

三、信息资料分类法1319

四、信息资料立卷法1320

第四节 评价信息测定法1320

一、定性测定法1320

二、定量测定法1321

第五节 评价信息计量法1324

一、归一制计量法1324

二、文字描述法1326

批评学生的心理研究1333

第一章 批评的感知原理1333

批评学生的心理研究1333

第一章 批评的感知原理1333

第二章 批评的记忆原理1337

第二章 批评的记忆原理1337

第三章 批评的思维原理1341

第三章 批评的思维原理1341

第四章 批评的情意原理1345

第四章 批评的情意原理1345

第五章 批评的个性原理1350

第五章 批评的个性原理1350

第六章 批评的需要原理1354

第六章 批评的需要原理1354

第七章 批评的态度原理1357

第七章 批评的态度原理1357

第八章 批评的归因原理1363

第八章 批评的归因原理1363

第九章 批评的服从原理1367

第九章 批评的服从原理1367

第十章 批评的期望原理1371

第十章 批评的期望原理1371

1999《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宏等主编 1999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学科教育研究法(1997 PDF版)
学科教育研究法
1997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中学校高等学校国語科教育研究(1986.04 PDF版)
中学校高等学校国語科教育研究
1986.04 学芸図書
方与严教育文集  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1995 PDF版)
方与严教育文集 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
1995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  下(1999 PDF版)
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 下
1999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986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986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995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995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1979 PDF版)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
1979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研究入门(1989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入门
1989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学(1989 PDF版)
化学
1989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学校教育科研全书  上(1998 PDF版)
学校教育科研全书 上
1998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学校教育科研案例全书  中(1999 PDF版)
学校教育科研案例全书 中
1999 北京:长城出版社
教育科学研究法(1992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法
1992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研究法(1998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法
1998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党校教育研究(1987 PDF版)
党校教育研究
1987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党校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1996 PDF版)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
1996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