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壁材的益生菌微胶囊的粒径大小》

《表1 不同壁材的益生菌微胶囊的粒径大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壁材包埋对益生菌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益生菌微胶囊的粒径大小是影响益生菌微胶囊产品食品感官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益生菌微胶囊的粒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微胶囊化的方法和微胶囊壁材的选择。常用的微胶囊化的方法是挤压法、乳化法和喷雾干燥法。挤压法制成的胶粒大小一般在2-5 mm,这取决于注射器口径的大小以及液滴滴落的高度[38]。乳化法制备的微胶囊的直径范围为25μm-2 mm,受水胶体溶液的浓度和粘度及其搅拌速率的影响。喷雾干燥法微胶囊化益生菌粒径一般小于40μm,可应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但是益生菌的活力受喷雾干燥中使用的入口和出口温度的影响[39]。壁材的不同组合会对粒径大小产生影响。在藻酸盐包埋的微胶囊中添加菊粉不会改变微胶囊的粒径,因为菊粉分散在藻酸盐形成的孔隙网络中。用藻酸盐、双层藻酸盐和藻酸盐-酵母细胞壁提取物-藻酸盐分别微胶囊化嗜酸乳杆菌PTCC 1643形成的微珠粒径分别为54.25±0.18μm,77.43±8.24μm,103.66±13.33μm,表明通过离子交联的结合方式,壁材层数的增加会直接导致粒径的增加[5]。表1总结了不同壁材通过不同的微胶囊化技术包埋益生菌形成的胶囊的粒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