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后发酵工艺郫县豆瓣特征风味物质比较分析》

《表2 不同后发酵工艺郫县豆瓣特征风味物质比较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郫县豆瓣智能后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智能发酵样品与自然发酵样品前3个月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定性定量结果见表2,自然发酵样品中检出的风味物质种类明显更多,但智能发酵样品中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偏高,尤其是特征风味物质。两种发酵方式样品的香气化合物均为酯类、醇类、醛类、酮类、酚类、酸类、烃类和其他杂环物质。风味物质种类较多的依次为酯类、烃类、醇类、醛类,酚类物质的种类数最低;含量较高的组分为醇类(14.7%~22.8%)、酯类(24.4%~43.1%)和酚类(16.8%~38.9%)。随着智能发酵的进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逐渐减少;酯类、醇类、酚类、酸类和烃类化合物的种类变化较小,含量逐渐增加;而其他化合物的种类逐渐增加,但含量不断减少。比较智能发酵与自然发酵对郫县豆瓣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发现自然发酵样品的香气物质种类更为丰富,在后发酵1~3个月,除酚类和酸类的种类数基本相同外,其他化合物的种类数均显著高于智能发酵样品。发酵3个月,自然发酵样品的种类数高达137种,比智能发酵样品多28种。由此说明,自然发酵更有利于郫县豆瓣挥发性物质的生成及保留。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自然发酵样品中香气化合物更丰富,但浓度和阈值才是决定其对郫县豆瓣风味贡献大小的重要因素。智能发酵样品中,醛类和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均显著偏低,发酵3个月,醛类仅为自然发酵样品的43%,而其他各类化合物的含量均显著偏高。由表2可知,特征醛类物质在自然发酵样品中的种类略多,含量持续累积;在智能发酵样品中,含量基本恒定。其他特征物质的种类在两种发酵方式下基本相同,但智能发酵中的含量显著偏高,尤其是醇类和酸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