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基于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的金课主体认识差异》

《表1 基于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的金课主体认识差异》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有关“金课”概念的省思》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金课标准的对立性体现在不同主体基于不同语境和立场对金课产生的不同理解和认知,这些认知之间存在对立和矛盾。金课主体涉及政府、高校、高校课程管理者、教师、学生等,每种主体因个人经历、兴趣爱好、学术背景、研究视野、价值偏好等不同,会对金课的内涵做出不同取舍,导致理解差异和矛盾。我们可以借用古德莱德(Goodlad)的课程层次理论来分析不同主体对金课理解和认识的差异性(表1)。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理想课程(deological curriculum)、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领悟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运作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和经验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五个层次,各层次之间存在理解和执行的差异。就金课的层次而言,教育主管部门将金课视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体现出理想化、导向性的理念。高校则将金课视为响应国家政策、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和手段,并在充分考虑自身层次和类型的基础上对金课的内涵和标准进行阐释,确定学校金课建设的基本方案。高校的课程管理者(如教务处)作为具体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则可能将金课视为应对学校要求的工作任务或一种新的工作挑战,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完成金课建设任务,因此他们眼中的金课可能演变为各种教学改革方案、教学技能培训、优秀课程评选。教师在学校和课程管理者的要求下,可能将金课视为被动接受的改革理念或主动提升教学水平的机会,他们会基于对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的理解去阐释金课内涵,把它具体化为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技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学生作为课程的接受者,他们对金课处于模糊不清或者从未听说过的状态,金课可能被理解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业负担的加重。最后,可能还需要考虑教育学者这一主体。他们对金课的理解可能更接近教育行政部门的“理念课程”,但又很大程度上不赞同完全从政策视角理解金课,而是将其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力图阐释其学术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