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第5版》求取 ⇩

绪论1

第一篇 问诊5

第一章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5

第二章 问诊的内容7

第三章 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11

第四章 常见症状13

第一节 发热13

第二节 皮肤粘膜出血17

第三节 水肿19

第四节 咳嗽与咳痰20

第五节 咯血22

第六节 胸痛24

第七节 发绀26

第八节 呼吸困难28

第九节 心悸30

第十节 恶心与呕吐32

第十一节 呕血33

第十二节 便血35

第十三节 腹痛36

第十四节 腹泻40

第十五节 便秘42

第十六节 黄疸43

第十七节 腰背痛49

第十八节 关节痛50

第十九节 血尿51

第二十节 尿频、尿急与尿痛52

第二十一节 少尿与多尿53

第二十二节 头痛54

第二十三节 眩晕56

第二十四节 晕厥57

第二十五节 抽搐与惊厥59

第二十六节 意识障碍60

第二篇 体格检查64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64

第一节 视诊64

第二节 触诊65

一、浅部触诊法65

二、深部触诊法65

第三节 叩诊66

一、叩诊方法66

二、叩诊音67

第四节 听诊68

一、间接听诊法68

二、直接听诊法68

第五节 嗅诊69

三、生命征70

二、年龄70

一、性别70

第一节 全身状态检查70

第二章 一般检查70

(一)体温71

(二)呼吸71

(三)脉搏71

(四)血压71

四、发育与休型72

(一)发育72

(二)体型72

五、营养状态72

六、意识状态73

七、语调与语态74

八、面容与表情74

九、体位75

十、姿势76

十一、步态76

一、颜色77

第二节 皮肤77

二、湿度78

三、弹性78

四、皮疹79

五、脱屑79

六、皮下出血79

八、水肿80

九、皮下结节80

第三节 淋巴结81

十、瘢痕81

十一、毛发81

一、局限性淋巴结肿大82

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82

第三章 头部83

第一节 头发和头皮83

第二节 头颅83

一、眼84

第三节 颜面及其器官84

二、耳89

三、鼻90

四、口91

五、腮腺95

第四章 颈部96

一、颈部的外形与分区96

二、颈部的姿势与运动96

三、颈部的皮肤与包块96

四、颈部血管97

五、甲状腺97

六、气管99

第五章 胸部100

第一节 胸部的体表标志101

一、骨骼标志102

二、垂直线标志102

四、肺和胸膜的界限103

三、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103

第二节 胸壁、胸廓与乳房105

一、胸壁105

二、胸廓106

三、乳房107

(一)视诊107

(二)触诊108

(三)乳房的常见病变109

第三节 肺和胸膜110

一、视诊110

(一)呼吸运动110

(二)呼吸频率111

(三)呼吸节律111

二、触诊112

(一)叩诊的方法113

三、叩诊113

(三)胸膜摩擦感113

(二)语音震颤113

(一)胸廓扩张度113

(二)影响叩诊音的因素114

(三)叩诊音的分类114

(四)正常叩诊音114

(五)胸部异常叩诊音116

四、听诊117

(一)正常呼吸音117

(二)异常呼吸音118

(三)啰音120

(四)语音共振122

(五)胸膜摩擦音122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23

一、大叶性肺炎123

二、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123

五、气胸124

三、支气管哮喘124

四、胸腔积液124

第五节 心脏检查125

一、视诊126

(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126

(二)心尖搏动126

(三)心前区异常搏动127

二、触诊127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127

(二)震颤127

(三)心包摩擦感128

三、叩诊128

(一)叩诊方法128

(二)叩诊顺序128

(四)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129

(五)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129

(三)正常心浊音界129

四、听诊130

(一)心脏瓣膜听诊区130

(二)听诊顺序130

(三)听诊内容130

(一)脉率141

(三)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141

(二)脉律141

一、脉搏141

第六节 血管检查141

(四)强弱142

(五)脉波142

二、血压143

(一)测量方法143

(二)血压标准143

(三)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143

(一)静脉杂音144

(四)动压血压监测144

三、血管杂音及周期血管征144

(二)动脉杂音145

(三)周围血管征145

第七节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45

一、二尖瓣狭窄145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146

三、主动脉瓣狭窄146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47

五、心包积液147

六、心力衰竭148

第六章 腹部149

第一节 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149

一、体表标志149

(二)九区分法150

(一)四区分法150

二、腹部分区150

(三)七区分法151

第二节 视诊151

一、腹部外形152

(一)腹部膨隆152

(二)腹部凹陷153

二、呼吸运动153

三、腹壁静脉153

四、胃肠型和蠕动波154

五、腹壁其他情况155

第三节 触诊156

一、腹壁紧张度156

(一)腹壁紧张度增加157

(二)腹壁紧张度减低157

二、压痛及反跳痛157

(一)肝脏触诊158

三、脏器触诊158

(二)脾触诊160

(三)胆囊触诊161

(四)肾触诊161

(五)膀胱触诊162

(六)胰触诊163

四、腹部包块163

(一)正常腹部可触到的包块163

(二)异常包块163

五、液波震颤164

六、振水音165

第四节 叩诊165

一、腹部叩诊音165

二、肝及胆囊叩诊165

四、移动性浊音166

三、胃泡鼓音区及脾叩诊166

五、肋脊角叩痛167

六、膀胱叩诊167

第五节 听诊167

一、肠鸣音167

二、血管杂音168

三、摩擦音168

四、搔弹音168

第六节 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69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169

二、急性腹膜炎170

三、肝硬化171

四、急性阑尾炎172

五、肠梗阻173

(二)腹部包块的诊断步骤174

(三)腹部各区常见的包块174

六、腹部包块174

(一)腹部包块的常见原因174

第七章 生殖器、肛门、直肠177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177

一、阴茎177

二、阴囊178

四、精囊179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179

三、前列腺179

一、外生殖器180

二、内生殖器180

第三节 肛门与直肠181

一、视诊181

二、触诊182

三、内镜检查183

(二)病理性变形184

(一)生理性弯曲184

一、脊柱弯曲度184

第一节 脊柱184

第八章 脊柱与四肢184

二、脊柱活动度185

三、脊柱压痛与叩击痛185

第二节 四肢与关节186

一、四肢186

(一)形态异常186

(一)形态异常188

二、关节188

(二)运动功能障碍与异常188

(二)关节活动和关节活动范围189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190

第一节 脑神经检查190

(一)嗅神经190

(二)视神经190

(三)动眼、滑车、展神经190

(九)舌下神经191

(八)副神经191

第二节 运动功能检查191

(一)肌力191

(六)位听神经191

(七)舌咽、迷走神经191

(五)面神经191

(四)三叉神经191

(二)肌张力192

(三)不随意运动192

(四)共济运动192

第三节 感觉功能检查193

(一)浅感觉检查193

(二)深感觉检查193

(三)复合感觉检查193

第四节 神经反射检查193

(一)浅反射193

(二)深反射194

(三)病理反射195

(五)Lasegue征196

(四)脑膜刺激征196

第五节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197

一、自主神经对内脏及器官的作用197

二、临床常用检查方法198

(一)一般观察198

(二)自主神经反射198

第十章 全身体检查200

第一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200

第二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201

第三篇 病历书写209

第一章 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209

第二章 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210

第一节 住院期间病历210

一、住院病历210

(一)住院病历格式与内容210

(二)住院病历举例212

(一)入院记录219

二、常用医疗文件219

(二)病程记录220

(三)会诊记录220

(四)转科记录220

(七)其他221

三、再次住院病历221

四、表格式住院病历221

(六)死亡记录221

(五)出院记录221

第二节 门诊病历227

一、书写要求227

二、书写内容227

(一)初诊227

(二)复诊227

三、门诊病历举例227

(一)初诊记录227

(三)急诊记录228

(二)复诊记录228

第四篇 实验诊断231

第一章 概论231

一、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231

(一)临床检验的进展和现状231

(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231

(三)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232

(四)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232

(五)学习的方法和要求232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233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233

(二)骨髓标本的采集和处理234

(三)排泄物、体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234

三、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234

(一)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234

(二)参考值234

(五)检验结果解释与临床的辨证统一235

(三)检验质量的保证235

(四)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235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236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236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验236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237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238

(三)红细胞形态学改变238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241

(一)中性粒细胞243

(二)嗜酸性粒细胞248

(三)嗜碱性粒细胞249

(四)淋巴细胞250

(五)单核细胞251

附:类白血病反应252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253

四、红细胞沉降率测定255

五、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257

(一)血细胞比容测定257

(二)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257

(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259

附: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259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262

一、溶血性贫血的分类262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262

(二)红细胞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262

二、溶血性贫血确诊的实验室检验263

(一)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依据263

(四)免疫性溶血的检验264

(二)红细胞内酶缺陷的检验264

(三)珠蛋白合成异常的检验264

(一)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264

三、溶血原因分析的有关检验264

(二)显示红细胞代偿增生的依据264

四、溶血性贫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265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265

(二)温孵育后渗透脆性试验265

(三)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265

(六)抗人球蛋白试验266

(五)蔗糖水溶血试验266

(四)酸溶血试验266

(七)冷热溶血试验267

(八)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268

(九)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268

(十)氰化物-抗坏血酸盐试验268

(十一)珠蛋白合成异常的检验268

第三节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270

(一)血细胞的生成271

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271

二、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271

(二)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272

(三)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274

三、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内容和方法277

(一)低倍镜检查277

(二)油浸镜检查278

(三)检查结果的分析279

(四)血涂片的观察282

(五)填写检查报告单282

四、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282

(一)过氧化物酶梁色282

(二)苏丹黑B染色284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284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285

(五)氯化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285

(七)糖原染色286

(六)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286

(八)铁染色287

五、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288

(一)贫血288

(二)白血病291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95

(四)多发性骨髓瘤296

(五)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97

第四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298

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298

(一)血管壁的作用298

(二)血小板的作用298

(三)凝血因子的作用298

(四)抗凝血系统的作用299

(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299

(二)出血时间测定300

(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300

(六)血液流变学改变300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300

二、血管壁检测300

(四)血浆6-酮-前列腺素F10测定301

(五)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抗原测定301

(六)血浆内皮素-1测定301

三、血小板检测301

(一)血小板计数301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302

(三)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302

(四)血小板粘附试验302

(五)血小板聚集试验303

(六)血浆β-血小板珠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303

(九)血块收缩试验304

(十)血浆血栓烷B2测定304

(七)血浆血小板P-选择素测定304

(八)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304

四、凝血因子检测305

(一)凝血时间测定305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305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305

(四)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305

(五)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306

(六)血浆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活性测定306

(七)血浆因子Ⅱ、Ⅴ、Ⅶ和Ⅹ促凝活性测定307

(八)血浆因子ⅩⅢ定性试验307

(九)血浆因子ⅩⅢ亚基抗原测定307

(十三)组织因子测定308

(一)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308

五、生理性抗凝蛋白和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308

(十一)血浆纤维蛋白肽A测定308

(十)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测定308

(十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测定308

(二)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测定309

(三)血浆蛋白C抗原测定309

(四)血浆游离蛋白S测定309

(五)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测定309

(六)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测定309

(十)狼疮抗凝物质测定310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310

六、纤溶活性检测310

(八)血浆游离肝素时间310

(九)血浆肝素定量测定310

(七)复钙交叉试验310

(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测定311

(三)血浆纤溶酶原活性测定311

(四)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活性测定311

(八)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测定312

(七)血浆凝血酶时间312

(六)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12

(五)血浆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测定312

(九)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313

(十)血浆D-二聚体测定313

(十一)血浆纤维蛋白肽Bβ1-42和Bβ15-42测定313

七、血液流变学检测313

(一)全血粘度测定313

(二)血浆粘度测定314

(三)红细胞变形性测定314

(四)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315

八、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315

(一)一期止血缺陷的选择315

(二)二期止血缺陷的选择315

(三)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316

(四)血栓前状态318

(五)抗栓治疗的监测318

第五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319

一、红细胞血型系统320

(一)ABO血型系统320

(二)Rh血型系统323

二、其他血型系统324

(一)白细胞抗原系统324

(二)血小板抗原及抗体324

(三)血清蛋白成分的抗原特异性325

第三章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验326

第一节 尿液检验326

一、尿液一般检验326

(一)尿标本的收集与保存326

(二)一般性状检查326

(三)化学检验329

(四)显微镜检查335

(五)尿细胞计数339

(二)尿蛋白电泳340

二、尿液的其他检验340

(一)尿红细胞形态检查340

(三)尿补体C3、免疫球蛋白341

(四)尿微量清蛋白341

(五)尿清蛋白/肌酐比值341

(六)尿β2-微球蛋白341

(七)尿α-1微球蛋白342

(八)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342

(九)尿酶342

(十)尿蛋白其他成分的检验343

(十一)尿电解质344

(十二)乳糜尿试验347

第二节 粪便检验347

一、标本采集347

二、检验项目348

(一)一般性状检查348

(二)显微镜检查349

(三)化学检查351

(四)细菌学检查352

三、临床应用353

第三节 痰液检验353

一、标本采集353

二、检验项目354

(一)一般性状检查354

(二)显微镜检查355

(三)细菌培养355

三、临床应用356

第四节 胃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356

一、胃液检验356

(一)一般性状检查356

(二)化学检查357

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359

(一)十二指肠引流液的组成359

(三)显微镜检查359

(二)一般性状检查360

(三)显微镜检查360

(四)细菌学检查361

(五)化学检查362

三、临床应用362

第五节 脑脊液检验363

一、脑脊液采集及检查适应证363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363

(二)标本采集363

二、检验项目364

(一)一般性状检查364

(二)化学检查364

(五)免疫学检查367

(三)显微镜检查367

(六)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368

三、临床应用369

第六节 浆膜腔积液检验369

一、浆膜腔积液分类和发生机制369

(一)漏出液370

(二)渗出液370

二、检验项目370

(一)一般性状检查370

(二)化学检查370

(三)显微镜检查371

(四)细菌学检查372

三、漏出液与渗出液鉴别诊断372

四、几种常见渗出液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72

一、阴道分泌物检验373

第七节 生殖系统体液检验373

五、临床应用373

(一)阴道清洁度检验374

(二)寄生虫检验374

(三)真菌检验374

(四)其他病原微生物检验374

二、精液检验374

(一)精液的产生及组成374

(二)精液检验的目的及标本采集375

(三)一般性状检查375

(四)显微镜检查375

(五)精液的其他检验376

三、前列腺液检验376

(一)标本采集376

(三)显微镜检查377

(二)一般性状检查377

第四章 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378

第一节 肾小球功能检查378

一、菊粉清除率测定379

二、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379

三、血清肌酐测定380

四、血清尿素氮测定381

五、肾小球滤过率测定382

六、血β2-微球蛋白的测定382

七、血清尿酸测定382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试验383

一、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383

(一)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383

(二)尿渗量(尿渗透压)测定384

(三)急性少尿的鉴别诊断指标384

(四)肾小管对氨马尿酸最大排泌量测定385

(三)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385

三、尿酸化功能测定385

(一)对小发子蛋白的重吸收功能测定385

二、近端肾小管功能试验385

(二)尿氨基酸测定385

第三节 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386

一、放射性核素法386

二、对氨马尿酸盐清除试验386

第四节 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387

一、氯化铵负荷(酸负荷)试验387

二、碳酸氢离子重吸收排泄(碱负荷)试验388

第五节 肾功能试验的定位389

一、肾脏功能试验在肾单位的定位389

二、肾功能试验应用的注意事项389

第六节 肾脏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诊断意义389

一、概述389

二、肾活检病理诊断分类、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390

第二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393

(三)肝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393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393

第五章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393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393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393

第一节 肝脏的基本功能393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394

(二)血清蛋白电泳395

(三)血清前清蛋白测定396

(四)血浆凝血因子测定396

(五)血氨测定397

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查398

(一)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398

(二)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398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399

(二)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400

(三)尿内胆红素检查400

(一)血清总胆红素测定400

(四)尿内尿胆原检查401

四、胆汁酸代谢检查402

五、摄取、排泄功能检查402

(一)靛氰绿滞留率试验403

(二)利多卡因试验403

六、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403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404

(二)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405

(三)γ-谷氨酰转移酶及同工酶测定406

(四)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407

(五)单胺氧化酶测定407

(六)脯氨酰羟化酶测定407

七、其他检查408

(一)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408

(二)血清铁测定408

第三节 肝脏病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409

(三)血清铜测定409

第六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411

第一节 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测411

一、空腹葡萄糖检测411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411

三、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412

四、血清C-肽检测413

五、糖化血红蛋白检测413

(一)总胆固醇测定414

第二节 血清脂类和脂蛋白检测414

一、血清脂质检测414

(二)甘油三酯测定415

二、血清脂蛋白检测415

(一)脂蛋白电泳测定415

(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416

(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416

(四)脂蛋白(a)测定416

(三)载脂蛋白A/B比值417

(二)载脂蛋白B测定417

三、血清载脂蛋白检测417

(一)载脂蛋白A1测定417

第三节 血清电解质检测418

一、血清阳离子检测418

(一)血钾测定418

(二)血钠测定418

(三)血钙测定419

二、血清阴离子检测420

(一)血氯测定420

(二)血无机磷测定420

(三)血阴离子差额测定421

第四节 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检测421

一、血清铁检测421

三、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422

四、转铁蛋白检测422

二、总铁结合力检测422

五、铁蛋白检测423

六、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检测423

第五节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424

一、心肌酶检测424

(一)肌酸激酶测定424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424

(三)肌酸激酶异型(CK-MB)测定425

(四)乳酸脱氢酶测定425

(五)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425

二、心肌蛋白检测426

(一)肌钙蛋白T测定426

(二)肌钙蛋白I测定426

(三)肌红蛋白测定426

(四)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427

一、酸性磷酸酶检测428

二、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检测428

第六节 其他血清酶检测428

三、脂肪酶检测429

四、胆碱酯酶检测429

一、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激素检测430

(一)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素测定430

(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430

第七节 内分泌激素检测430

六、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检测430

五、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430

(三)反T3测定431

(四)血清甲状腺结合球蛋白测定和T3摄取试验431

(五)甲状旁腺激素测定432

(六)血降钙素测定432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测432

(一)尿17-羟皮质类固醇和17-酮皮质类固醇测定432

(二)血皮质醇和尿游离皮质醇测定433

(一)尿儿茶酚胺测定434

(三)血浆和尿醛固酮测定434

三、肾上腺髓质激素检测434

(二)尿香草扁桃酸测定435

四、性腺激素检测435

(一)血浆睾酮测定435

(二)睾浆雌二醇测定435

(三)血浆孕酮测定435

五、垂体激素检测436

(一)促甲状腺激素测定436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436

(三)血浆生长激素测定436

(四)血浆抗利尿激素测定437

第八节 治疗药物监测437

一、TDM的基本知识437

(一)监测效益437

(二)影响因素437

(一)应用指征438

(三)注意事项438

二、TDM的临床应用438

(二)结果分析439

(三)参考数据439

第七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440

第一节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440

一、免疫球蛋白G检测440

二、免疫球蛋白A检测440

三、免疫球蛋白M检测441

四、免疫球蛋白D检测441

五、免疫球蛋白E检测441

六、血清M蛋白检测441

第二节 血清补体检测442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442

二、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检测442

三、补体C1q检测442

七、补体旁路B因子检测443

六、补体C3裂解物检测443

四、补体C3检测443

五、补体C4检测443

第三节 细胞免疫检测444

一、T细胞免疫检测444

(一)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444

(二)T细胞转化试验444

(三)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444

二、B细胞免疫检测445

(一)B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测定445

(二)红细胞-抗体-补体花结形成试验445

(三)B细胞分化抗原测定445

三、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检测445

(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445

(三)干扰素测定446

(二)肿瘤坏死因子测定446

(一)白细胞介素2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446

(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测定446

四、细胞因子检测446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447

一、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47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和RNA测定447

(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447

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47

(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测定447

(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测定448

(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测定448

(四)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测定448

(五)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测定448

(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测定448

(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2和前S2抗体测定449

(八)乙型肝炎病毒DNA测定449

四、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50

(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G测定450

(一)丁型肝炎病毒抗原测定450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50

(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测定450

(一)丙型肝炎病毒RNA测定450

(二)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451

(三)丁型肝炎病毒RNA测定451

五、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51

六、庚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51

第五节 感染免疫检测451

一、细胞感染免疫检测451

(一)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451

(二)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免疫测定452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免疫测定452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IgM测定453

二、病毒感染免疫检测453

(一)汉坦病毒抗体IgM测定453

(六)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453

(五)结核分支杆菌抗体和DNA测定453

(四)布氏杆菌病凝集试验453

(三)人巨细胞病毒抗体和DNA测定454

(四)柯萨奇病毒抗体和RNA测定454

(五)轮状病毒抗体和RNA测定454

(三)囊虫抗体测定455

(二)日本血吸虫抗体测定455

(一)弓形虫抗体和DNA测定455

三、寄生虫感染免疫检测455

(六)嗜异性凝集试验及吸收试验455

(四)疟原虫抗体和抗原测定456

四、性传播疾病免疫检测456

(一)沙眼衣原体IgG、IgM抗体测定456

(二)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456

(二)钩端螺旋体抗体测定457

(一)外斐反应457

五、其他感染免疫检测457

(三)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RNA测定457

(三)冷凝集试验458

第六节 肿瘤标志物检测458

一、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检测458

(一)甲种胎儿球蛋白测定458

(二)癌胚抗原测定458

(三)癌抗原125测定459

(四)组织多肽抗原测定459

(五)癌抗原15-3测定459

(六)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459

(七)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测定460

二、糖脂类肿瘤标志物检测460

(一)癌抗原-50测定460

(二)癌抗原72-4测定460

(三)糖链抗原19-9测定460

(三)异常凝血酶原测定461

(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461

(四)α-L-岩藻糖苷酶测定461

(四)癌抗原242测定461

(一)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测定461

三、酶类肿瘤标志物检测461

第七节 自身免疫检测462

一、类风湿因子测定462

二、抗核抗体检测462

(一)抗核抗体检测462

(二)抗脱氧核糖核酸抗体测定463

(三)可提取性核抗原多肽抗体谱测定463

三、组织和细胞抗体检测464

(一)抗线粒体抗体测定464

(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464

(三)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测定464

二、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465

一、本-周蛋白测定465

第八节 其他免疫检测465

(五)抗平滑肌抗体测定465

(四)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465

三、冷球蛋白检测466

四、丙种反应性蛋白检测466

第八章 临床病原体检查467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查方法467

一、标本采集和运送467

(一)血液467

(二)尿液467

(三)粪便467

(四)呼吸道标本467

(五)脑脊液与其他无菌体液467

(三)病原体核酸检测468

(二)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检测468

(一)直接显微镜检测468

(八)血清468

(七)创伤、组织和脓肿标本468

(六)泌尿生殖道标本468

二、检查方法468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469

(一)流行病学469

(二)临床类型469

第二节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469

(五)血清学检测469

(四)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469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470

(一)细菌感染470

(二)病毒感染470

(三)真菌感染470

(四)寄生虫病470

(五)其他病原体感染471

(六)实验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471

(二)常见临床类型472

(一)流行病学472

第三节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472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472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473

(一)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473

(二)医院环境中细菌污染的监测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473

第四节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查474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474

(一)流行病学474

(二)临床类型474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475

(一)艾滋病病原体检测475

(二)梅毒病原体检测475

(三)淋病病原体检测476

(四)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体检测476

(二)耐药机制477

(一)耐药菌株477

(五)生殖道疱疹和尖锐湿疣病原体检测477

第五节 细菌耐药性检查477

一、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477

二、检查项目、结果和临床应用478

(一)药物敏感试验478

(二)耐药菌监测试验478

附:实验诊断常用检测仪器简介479

第五篇 器械检查491

第一章 心电图491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491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491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493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494

(一)心率的测量496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496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496

一、心电图测量496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497

(四)平均心电轴497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498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499

三、小儿心电图特点501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501

(二)左房肥大502

(三)双心房肥大502

一、心房肥大502

(一)右房肥大502

二、心室肥大503

(一)左室肥大503

(二)右室肥大504

(三)双侧心室肥大505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506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506

(二)临床意义507

(三)鉴别诊断507

第五节 心肌梗塞507

(一)基本图形及机制508

(二)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509

(三)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511

(四)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图形改变和鉴别诊断511

第六节 心律失常512

一、心律失常概述512

二、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512

三、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514

四、期前收缩516

五、异位性心动过速517

六、扑动与颤动519

(一)心脏传导阻滞520

七、 传导异常520

(二)干扰与脱节525

(三)预激综合征526

八、逸搏与逸搏心律528

第七节 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529

(一)电解质紊乱529

第八节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530

(一)心电图分析方法和步骤530

(二)药物影响530

(二)心电图的临床应用531

第二章 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533

第一节 动态心电图533

(一)仪器基本结构533

(二)导联选择533

(三)临床应用范围533

(三)心电图运动试验方法534

(二)运动负荷量的确定534

第二节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534

(一)运动试验的生理和病理基础534

(四)分析注意事项534

(四)运动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535

(五)运动试验结果的判断536

第三章 肺功能检查537

第一节 通气功能检查537

一、肺容积537

二、通气功能539

(一)肺容积539

(二)用力肺活量540

(三)最大呼气中段流量541

(四)肺泡通气量541

(五)临床应用542

(二)通气/血流比值544

(一)气体分布544

第二节 换气功能检查544

(三)弥散功能545

第三节 小气道功能检查546

(一)闭合容积546

(二)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547

(三)频率依赖性肺顺应性548

第四节 血液气体分析和酸碱测定549

一、血气分析指标549

(一)动脉血氧分压549

(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549

(三)动脉血氧饱和度550

(四)混合静脉血氧分压550

(五)动脉血氧含量551

(六)动脉曲二氧化碳分压551

(九)剩余碱552

(十)血浆CO2含量552

(八)缓冲碱552

(七)碳酸氢552

(十一)pH值553

(十二)二氧化碳结合力553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553

(一)缓冲系统554

(二)细胞内外液电解质交换554

(三)肺的调节555

(四)肾的调节555

三、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555

(一)确定呼吸衰竭的类型和程度555

(二)判断酸碱平衡失调类型和程度556

第四章 内镜检查563

第一节 基本原理简介563

(二)禁忌证564

(一)适应证564

第二节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564

(三)方法565

(四)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断565

第三节 下消化道内检查566

(一)适应证567

(二)禁忌证567

(三)方法567

(四)结肠疾病的内镜诊断568

第四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68

(一)适应证568

(二)禁忌证569

(三)方法569

(四)注意事项570

第六篇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571

第一章 诊断疾病的步骤571

一、概述573

二、方法概要573

第二章 临床思维方法573

三、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574

四、临床思维的误区--常见误诊、漏诊的原因575

第三章 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577

第七篇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579

一、 导尿术579

二、胸膜腔穿刺术及胸膜活体组织检查术580

(一)胸膜腔穿刺术580

(二)胸膜活体组织检查术581

三、腹膜腔穿刺术582

四、心包腔穿刺术582

五、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及抽脓术583

(一)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583

(二)肝穿刺抽脓术585

六、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585

七、骨髓穿刺术及活体组织检查术587

(一)骨髓穿刺术587

(一)淋巴结穿刺术588

(二)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588

八、淋巴结穿刺术及活体组织检查术588

(二)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术589

九、腰椎穿刺术589

十、膝关节腔穿刺术590

十一、前列腺检查及按摩术590

十二、中心静脉压测定591

十三、胃液采集术593

十四、十二指肠液引流术593

十五、眼底检查法594

附录一 临床检验参考值596

一、血液检验596

二、骨髓检验608

四、肾功能试验613

五、内分泌激素检测614

六、肺功能检查615

附录二 中英文索引617

1979《诊断学 第5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文彬主编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影像诊断学  第3版(1984 PDF版)
影像诊断学 第3版
198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验诊断学  第3版( PDF版)
实验诊断学 第3版
医学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第6版( PDF版)
医学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第6版
放射诊断学(第二版)(1984年06月第1版 PDF版)
放射诊断学(第二版)
1984年06月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学(1797 PDF版)
诊断学
1797
诊断学  第4版(1981 PDF版)
诊断学 第4版
198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学(1996 PDF版)
诊断学
1996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诊断学  第3版(1981 PDF版)
诊断学 第3版
198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学  第4版(1979 PDF版)
诊断学 第4版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胃大部切除术的早期并发症(1979 PDF版)
胃大部切除术的早期并发症
1979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诊断学基础  第3版(1986 PDF版)
诊断学基础 第3版
198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学实习手册  第2版(1984 PDF版)
诊断学实习手册 第2版
198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放射诊断学  第1版(1984 PDF版)
放射诊断学 第1版
198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学基础  第2版(1986 PDF版)
诊断学基础 第2版
198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学(1990 PDF版)
诊断学
1990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