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 第3版》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一、药物分析学科的性质、任务与发展1

二、药物分析与药典以及药品质量标准2

三、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3

四、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4

五、药物分析所用测定方法的效能指标5

(一)精密度6

(二)准确度6

(三)检测限6

(四)定量限6

(五)选择性6

(六)线性与范围6

(七)耐用性6

六、药物分析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与学习方法7

七、药物分析的主要参考书目简介8

第二章药物的杂质检查11

药物的纯度11

药物中杂质的来源12

药物中杂质检查的要求及其限量计算13

药物中杂质的检查方法15

一、利用药物和杂质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16

(一)臭味及挥发性的差异16

(二)颜色的差异16

(三)溶解行为的差异16

(四)旋光性质的差异16

(五)对光选择吸收性质的差异16

(六)吸附或分配性质的差异19

二、利用药物和杂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23

(一)酸、碱性的差异23

(二)氧化还原性的差异24

(三)杂质与一定试剂产生沉淀24

(四)杂质与一定试剂产生颜色反应24

(五)杂质与一定试剂反应产生气体25

(六)药物经有机破坏后测待检杂质26

药物中杂质的一般检查项目27

一、氯化物检查法27

二、硫酸盐检查法28

三、铁盐检查法29

(一)硫氰酸盐法29

(二)巯基醋酸法30

四、重金属检查法30

(一)硫代乙酰胺法30

(二)微孔滤膜过滤法32

五、砷盐检查法32

(一)古蔡法32

(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34

六、酸碱度检查法36

(一)酸碱滴定法36

(二)指示剂法36

(三)pH值测定法36

七、溶液澄清度检查法36

八、溶液颜色检查法和易炭化物检查法37

(一)溶液颜色检查法37

(二)易炭化物检查法38

九、炽灼残渣检查法38

十、干燥失重测定法38

(一)常压恒温干燥法38

(二)干燥剂干燥法38

(三)减压干燥法39

(四)热分析法39

参考文献43

第三章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44

概述44

化学性质与鉴别反应45

一、母核结构部分的反应45

(一)弱酸性45

(二)水解反应45

(三)与重金属离子的反应46

(四)与香草醛的反应49

二、取代基部分或结构中硫元素的反应50

(一)不饱和烃取代基的反应50

(二)芳环取代基的反应51

(三)硫元素的反应51

三、其他51

(一)显微结晶51

(二)紫外吸收光谱特征52

(三)色谱行为特征53

(四)衍生物的制备54

含量测定方法54

一、酸量法54

(一)在水-醇混合溶剂中的滴定法54

(二)在胶囊水溶液中进行滴定法55

(三)非水溶液滴定法55

二、溴量法56

三、银量法56

四、紫外分光光度法57

(一)经提取分离后的紫外分光光度法58

(二)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58

(三)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59

参考文献59

第四章芳酸及芳胺类药物的分析60

概述60

芳酸及芳胺类药物的鉴别反应62

一、三氯化铁反应62

二、水解产物反应64

三、重氮化-偶合反应65

四、与重金属离子及茚三酮反应66

(一)与钴及铜离子反应66

(二)羟肟酸铁盐反应66

(三)与汞离子及茚三酮反应67

五、氧化反应67

六、制备衍生物测熔点69

(一)二乙酰化衍生物69

(二)苯甲酰衍生物69

(三)硫氰酸盐衍生物69

(四)三硝基苯酚衍生物69

七、紫外特征吸收69

八、红外吸收光谱法71

(一)水杨酸和乙酰水杨酸的红外吸收光谱72

(二)苯佐卡因、盐酸普鲁卡因和盐酸普鲁卡因胺的红外吸收光谱74

九、薄层色谱74

(一)乙酰水杨酸及其有关杂质的薄层色谱74

(二)乙酰水杨酸等几种解热镇痛药的薄层色谱75

(三)对乙酰氨基酚及其有关杂质的薄层色谱75

(四)盐酸普鲁卡因与对氨基苯甲酸的薄层色谱75

芳酸和芳胺类药物的含量测定76

一、乙酰水杨酸的含量测定76

(一)中和法测定乙酰水杨酸76

(二)柱分配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乙酰水杨酸胶囊78

(三)差示分光光度法测定乙酰水杨酸80

二、芳酸碱金属盐及氨甲苯酸的测定80

(一)双相滴定法80

(二)非水溶液滴定法80

(三)氨甲苯酸的含量测定81

三、对氨基水杨酸钠的含量测定81

(一)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81

(二)非水溶液滴定法84

(三)溴量法86

(四)亚硝酸钠滴定法86

四、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含量测定86

(一)亚硝酸钠滴定法86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89

(三)非水溶液滴定法90

五、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测定91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91

(二)对乙酰氨基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92

参考文献93

第五章含卤素与含金属有机药物的分析95

概述95

一、含卤素有机药物的结构特征与其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95

二、含金属有机药物的结构特征与其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97

含卤素有机药物的分析98

一、直接回流后测定法98

(一)方法原理98

(二)测定示例98

(三)适用范围99

二、碱性还原后测定法99

(一)方法原理99

(二)测定示例99

(三)应用范围100

三、碱性氧化后测定法100

(一)方法原理100

(二)测定示例100

四、氧瓶燃烧分解后测定法101

(一)氧瓶燃烧法101

(二)经燃烧分解后的测定方法103

含金属有机药物的分析112

一、不经有机破坏的分析方法112

(一)直接测定法112

(二)经水解后测定法113

(三)经还原-汞齐化后测定法113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4

二、经有机破坏的分析法115

(一)湿法破坏115

(二)干法破坏115

(三)破坏后测定方法的选择116

参考文献116

第六章杂环类药物的分析117

概述117

吡啶类药物的分析117

一、鉴别试验118

(一)吡啶环的反应118

(二)与酸或碱共热降解、以降解物进行鉴别120

(三)酰肼基团的反应120

(四)2-吡啶甲醛肟盐降解后的荧光反应121

(五)紫外吸收光谱特征122

二、检查—异烟肼中游离肼的检测122

(一)薄层色谱法122

(二)比浊法122

(三)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呈色反应123

(四)差示分光光度法123

(五)气相色谱法124

三、含量测定—以异烟肼的测定为例125

(一)氧化还原滴定法125

(二)碱量法与酸量法126

(三)比色法126

吩噻嗪类药物的分析128

一、鉴别试验129

(一)紫外吸收光谱特征129

(二)显色反应130

(三)薄层色谱131

二、检查—氯丙嗪中有关物质的检测132

三、含量测定133

(一)碱量法与非水碱量法133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134

(三)?量法134

(四)钯离子比色法135

(五)铁盐比色法136

(六)2-碘氧苯甲酸-50%硫酸比色法136

苯骈二氮杂?类药物的分析137

一、鉴别试验140

(一)化学鉴别140

(二)紫外吸收特征光谱140

(三)薄层色谱140

二、检查—相关物质及分解产物的检测142

(一)氯氮?相关物质的薄层色谱检测142

(二)安定有关物质及分解产物的薄层色谱检测142

(三)氯氟?中相关物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143

三、含量测定143

(一)非水滴定法143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143

(三)比色测定法143

参考文献144

第七章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145

概述145

鉴别145

一、物理方法145

(一)熔点和衍生物熔点145

(二)旋光146

(三)紫外吸收光谱146

(四)红外吸收光谱146

二、化学反应146

(一)沉淀反应147

(二)显色反应147

(三)官能团反应147

三、色谱方法147

含量测定149

一、非水溶液滴定法151

(一)基本方法151

(二)应用讨论151

二、提取中和法154

(一)基本原理154

(二)有关问题的讨论155

(三)应用示例157

三、置换滴定法158

(一)原理158

(二)应用示例158

(三)讨论159

四、酸性染料比色法160

(一)基本原理160

(二)实验条件与应用161

(三)应用示例164

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滴定法165

(一)原理165

(二)方法165

(三)讨论165

六、色谱分析法166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166

(二)气相色谱法170

参考文献174

第八章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175

概述175

脂溶性维生素175

一、维生素A175

(一)鉴别试验177

(二)含量测定179

二、维生素E186

(一)鉴别试验186

(二)杂质检查187

(三)含量测定187

水溶性维生素191

一、维生素B1191

(一)鉴别试验192

(二)杂质检查193

(三)含量测定193

二、维生素C195

(一)鉴别试验196

(二)杂质检查198

(三)含量测定198

参考文献203

第九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204

概述204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皮质激素)204

二、雄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204

三、孕激素205

四、雌激素205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鉴别206

一、显色反应206

(一)与强酸的呈色反应206

(二)某些官能团的呈色反应206

二、衍生物的制备207

(一)酯的形成207

(二)酮肟的生成208

(三)缩氨基脲的生成208

(四)酯的水解208

三、薄层色谱208

四、红外吸收光谱209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杂质检查213

一、游离磷酸盐214

二、甲醇和丙酮214

三、乙炔基214

四、炔雌醇中雌酮的检查214

五、其他甾体215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215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215

二、四氮唑比色法218

(一)基团影响219

(二)温度与时间?影响219

(三)空气中氧与光线?影响219

(四)溶剂和水分的影响220

(五)碱的种类和浓度220

(六)试剂的影响220

(七)呈色物稳定性220

(八)干扰220

三、异烟肼法220

(一)溶剂的选择221

(二)酸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异烟肼的浓度221

(三)水分、温度、光线和氧的影响221

(四)关于反应的专属性221

四、Kobe?反应及铁-酚试剂比色法222

五、高效液相色谱法223

(一)系统适用性试验223

(二)校正因子测定224

(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与测定224

六、其他方法225

参考文献226

第十章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228

概述22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229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229

二、鉴别试验232

(一)羟肟酸铁反应232

(二)各种盐的鉴别233

(三)与硫酸及硫酸-甲醛试剂呈色反应233

(四)红外吸收光谱234

三、含量测定234

(一)碘量法234

(二)汞量法235

(三)酸碱滴定法236

(四)紫外分光光度法236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238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238

二、鉴别试验239

(一)茚三酮反应239

(二)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240

(三)麦芽酚(Maltol)反应240

(四)坂口(Sakaguchi)反应241

(五)薄层色谱241

(六)核磁共振谱241

三、含量测定242

四、环类抗生素243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243

(一)差向异构化反应244

(二)酸性条件下的降解反应245

(三)碱性条件下的降解反应245

(四)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的反应246

二、鉴别试验246

(一)浓硫酸反应246

(二)三氯化铁反应246

(三)荧光反应246

(四)薄层色谱247

三、杂质检查247

四、含量测定248

(一)三氯化铁比色法248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24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49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249

(一)成盐成酯性质250

(二)基团反应251

(三)降解反应251

二、鉴别试验252

(一)红外光谱252

(二)呈色反应253

(三)薄层色谱253

三、含量测定253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253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254

抗生素类药物的质量考察研究示例255

一、青霉素中含有高分子杂质255

二、高分子杂质的分离256

(一)凝胶过滤法256

(二)GDX104柱色谱256

三、杂质的研究256

(一)Penamaldate法测定青霉?唑基团256

(二)杂质和青霉素聚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257

(三)高效液相色谱分析257

(四)氨基酸分析257

(五)圆盘电泳分析258

(六)薄层色谱258

(七)凝胶过滤法测定分子量258

(八)红外光谱分析258

(九)豚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258

参考文献260

第十一章制剂分析261

片剂261

一、片剂分析的基本步骤261

二、片剂的常规检查262

(一)一般检查262

(二)含量均匀度检查法262

(三)溶出度检查法263

三、片剂的含量测定265

(一)直接测定265

(二)赋形剂的干扰及其排除265

(三)片剂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267

注射剂268

一、注射剂分析的基本步骤268

二、注射剂的常规检查268

(一)一般检查268

(二)特殊检查268

三、注射剂的含量测定269

(一)直接测定法269

(二)附加成分的干扰及其排除269

(三)注射剂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273

糖浆剂274

一、简述274

二、含量测定274

(一)重量法274

(二)容量法275

(三)经有机溶剂提取后采用的测定方法275

软膏剂276

一、简述276

二、含量测定276

(一)灼烧法276

(二)双相滴定法277

(三)加热液化后直接测定277

(四)有机溶剂萃取法277

(五)柱色谱分离-分光光度测定277

(六)高效液相色谱法278

复方制剂280

一、复方制剂分析的特点280

二、复方制剂分析示例280

(一)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化学测定280

(二)复方乙酰水杨酸(APG)散剂的分光光度测定281

(三)复方SMZ片中SMZ和TMP的HPLC分离测定282

(四)复方炔诺酮片中炔雌醇的气相色谱测定284

(五)复方炔诺酮片中炔雌醇的荧光分光光度测定284

(六)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制剂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285

参考文献287

第十二章体内药物分析288

概述288

一、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和任务288

二、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学的特点和动向289

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储存290

一、样品的种类和选取原则290

(一)血样290

(二)尿样291

(三)唾液292

二、样品的储存和稳定性考察293

测定前样品的制备293

一、一般考虑294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294

(二)待测物的浓度范围294

(三)药物测定的目的295

(四)选用的生物体液和组织的类型295

(五)样品制备与分析技术的关系296

二、蛋白质的处理296

(一)加入沉淀剂和变性试剂296

(二)加入可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296

(三)组织的酶消化法297

三、提取298

(一)溶液的pH调节298

(二)提取溶剂的极性298

(三)提取技术299

(四)提取溶剂的蒸发299

四、固相分离300

五、利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供血浆中游离药物的测定300

六、导致待测物损失的因素300

(一)吸附300

(二)化学降解301

(三)衍生化反应301

(四)络合301

(五)蒸发301

七、样品沾污301

(一)增塑剂的沾污301

(二)脂肪酸及其酯类301

(三)溶剂中杂质301

(四)化学衍生化带来的杂质302

(五)实验环境和器皿、材料的污染302

八、展望302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设计与评价302

一、分析方法的设定依据303

(一)重视并做好文献总结、整理工作303

(二)充分了解待测药物的特性及体内存在状况303

(三)明确测定的目的要求303

(四)实验室条件303

二、方法建立的一般实验步骤303

(一)以纯品进行测定303

(二)以经过纯化处理过的空白样品进行测定303

(三)空白样品添加标准后的测定304

(四)体内实际样品测定304

三、方法的评价304

(一)准确度304

(二)精密度305

(三)灵敏度306

(四)专属性306

(五)不同方法测得结果的相关程度的比较306

分析质量管理306

示例血清或血浆中安定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去甲安定)的RP-HPLC测定308

参考文献309

第十三章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310

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原则310

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基础311

一、查阅文献和新药命名311

二、新药化学结构或处方的确定311

(一)新药化学结构的确定311

(二)新制剂处方的研究311

三、生产工艺和晶型312

四、晶型的性质与药效312

五、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带来的杂质或降解产物313

六、含量测定方法的制订314

七、药理及毒理作用的研究314

八、药物动力学研究315

(一)吸收和排泄试验315

(二)分布试验315

(三)血浆蛋白结合试验315

九、适当剂型的研究315

十、新药的适应症、用法和用量315

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要点316

一、名称316

(一)药品的十大命名法316

(二)国际上药品命名情况317

(三)我国对新药命名的若干规定317

二、性状318

(一)聚集状态318

(二)晶型318

(三)色泽319

(四)嗅味319

(五)溶解行为319

(六)稳定性319

三、物理常数319

(一)熔点和熔距320

(二)沸点和沸程321

(三)比旋度321

(四)折光率321

(五)粘度322

四、鉴别323

(一)药典常用鉴别方法类型323

(二)不宜采用的鉴别方法324

(三)鉴别方法优劣的评价326

五、杂质检查327

(一)制订杂质检查的原则327

(二)方法选择327

(三)杂质来源的考虑327

(四)其他问题328

六、含量测定328

(一)制订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依据328

(二)含量限度的制订328

(三)方法选择329

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示例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330

一、概况330

二、生产工艺330

三、修订的意见和理由331

(一)中文名称331

(二)外文名331

(三)结构式331

(四)分子量331

(五)含量限度331

(六)性状332

(七)鉴别332

(八)检查332

(九)含量测定332

(十)作用与用途335

(十一)用法与用量335

(十二)注意335

(十三)规格335

(十四)贮藏335

参考文献335

第十四章药物分析中几种新近常用的色谱和光谱分析方法和技术336

概述336

某些新近常用的色谱分析方法336

一、胶囊色谱336

(一)简述336

(二)原理337

(三)方法特点337

(四)胶囊色谱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338

(五)应用示例338

二、手性分离色谱339

(一)简述339

(二)方法与原理339

(三)三类手性分离方法的比较342

(四)应用示例342

三、离子色谱344

(一)简述344

(二)类型特点与原理344

(三)离子色谱中最常用的检测器347

(四)应用示例347

四、高分辨气相色谱简述348

(一)HRGC的色谱柱348

(二)开管柱的进样方式349

(三)开管柱的选择和性能评价350

(四)应用沿变略述以及今后发展趋向350

五、多维气相色谱简述351

(一)多维气相色谱的定义351

(二)MDGC的工作过程和相应设备351

(三)MDGC的应用与最新发展351

六、常用的药物色谱分离的优化方法352

(一)色谱响应函数352

(二)色谱优化函数353

(三)单纯形法353

几种颇有应用潜力的光谱分析方法355

一、差示分光光度法355

(一)简述355

(二)△A法的类型和方法356

(三)应用示例358

二、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358

(一)简述358

(二)基本原理358

(三)四个重要参数的选择及转换曲线的意义361

(四)应用示例362

三、近红外光谱分析法364

(一)简述364

(二)常见的NIR吸收波长及其结构归属364

(三)应用365

四、核磁共振光谱定量分析法369

(一)简述369

(二)特点369

(三)定量分析方法370

(四)应用示例372

五、质谱及其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上的应用简介373

(一)简述373

(二)质谱法常用的离子化方式373

(三)MS与分离步骤的联用375

(四)MS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方面379

参考文献384

1992《药物分析 第3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安登魁主编 1992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成药分析  第2版(1990 PDF版)
中成药分析 第2版
199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仪器分析  第3版( PDF版)
仪器分析 第3版
生物药物分析(第二版)( PDF版)
生物药物分析(第二版)
药物分析讲义( PDF版)
药物分析讲义
生物药物分析(1990 PDF版)
生物药物分析
1990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药物分析(1981 PDF版)
药物分析
1981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体内药物分析(1984 PDF版)
体内药物分析
198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药物分析  第2版(1980 PDF版)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药物分析 第2版
198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分析化学  第3版(1988 PDF版)
分析化学 第3版
1988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药物分析实验(1998 PDF版)
药物分析实验
1998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药物分析(1996 PDF版)
药物分析
1996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药物分析  第4版(1980 PDF版)
药物分析 第4版
198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物分析(1996 PDF版)
药物分析
1996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农药分析  第3版(1988 PDF版)
农药分析 第3版
1988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分析化学  第3版(1978.08 PDF版)
分析化学 第3版
1978.08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