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长实务全书 上》求取 ⇩

一、为什么说处长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3

(一)处长领导工作的实践包含着丰富的科学3

第一编 处长概述3

第一章 处长与领导科长3

第—节 处长领导工作的科学性3

(二)处长领导工作有其他科学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4

(二)处长领导工作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6

(四)处长与领导科学的发展7

(一)领导观念11

二、处长领导科学的内容11

(二)领导体制12

(三)领导职责14

(四)决策科学化15

(五)群众关系17

(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19

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处长领导科学19

(三)必须全力总结处长领导实践20

(二)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20

(四)必须与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结合21

一、处长领导科学与相关学科的总关系22

第二节 处长领导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2

二、处长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33

三、处长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关系34

(一) 领导是一种活动35

一、处长领导的科学概念及其涵义35

第二章 处长领导工作概论35

第—节 处长领导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35

(三)领导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36

(二)领导活动是高层次管理活动36

(一)领导行为内涵37

二、处长领导行为37

(四)领导活动是影响“人”的活动37

(二)领导行为的待征38

(三)关于领导行为中的几个范畴辨析40

第二节 处长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43

三、环境是处长领导活动成败的条件44

二、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对象和客体44

一、处长是领导活动的主体44

(二)经济环境45

(一)政治环境与历史环境45

一、处长适应被领导者的规律46

第三节 处长领导活动规律46

(三)文化环境46

二、处长一定要适应上作任务要求的规律47

(二)适应环境48

(一)认识环境48

三、处长一定要适应并改造客观环境的规律48

二、威信形成的心理因素及效应分析49

一、领导影响力的涵义49

(三)改造环境49

第四节 处长的领导影响力49

(一)敬佩与服从感50

三、领导影响力的评价50

(一)主体效应50

(二)客体效应50

(五)敬畏感51

(四)敬重感51

(二)信任与信赖感51

(三)敬爱与亲密感51

(三)业务领导52

(二)行政领导52

(六)敬孝感52

第五节 处长的领导类型52

一、从处长领导工作的性质和对象来分52

(一)政治领导52

(四)服务式领导53

(三)管理式领导53

(四)学术领导53

二、从历史演化进程来分53

(一)自然式领导53

(二)专制式领导53

(二)环形领导模式54

(一)马铃薯式领导模式54

三、从领导决策机制上来分54

(一)行政长官负责制54

(二)集体负责制54

(三)集体领导下的行政长官负责制54

四、按处长与被领导者的作用关系来分54

(正)直线型领导模式55

(四)网络交叉式领导模式55

(三)星形领导模式55

附录:典型事例56

—、处长领导工作的地位68

第—节 处长领导工作地位、任务68

第三章 处长领导工作的一般原理68

(一)把握总体69

二、处长领导工作的任务69

(六)实现目标70

(五)处理外事70

(二)作出决策70

(三)处理例外70

(四)协调内部70

二、社会环境71

—、领导活动与工作环境71

第二节 处长领导工作的环境71

四、组织内部环境72

三、直接外部环境72

一、获取信息73

第三节 处长领导工作的过程73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73

二、作出决策75

一、领导机制的内容76

第四节 处长领导工作的机制76

三、处理例外事件76

二、行政权力的行使77

四、影响力78

二、领导模式78

六、控制与协调作用79

五、政策的作用79

一、领导作风概述80

第五节 处长的领导作风80

(一)领导作风的形成因素81

(二)领导作风的风格82

(三)领导作风的意义83

(一)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84

二、领导作风的内容84

(二)民主作风85

(三)严于律己87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88

(二)改进领导作风89

(一)当前领导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89

三、改进领导作风89

(三)如何改进领导作风90

二、领导体制的发展历史91

一、领导体制的概念91

第四章 处长领导工作体制91

第一节 现代领导体制91

三、现代领导体制的内容92

二、分论93

一、总论93

四、现代领导体制的一般要求93

第二节 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93

二、分论96

一、总论96

第三节 现代领导体制结构类型96

三、管理执行机构98

二、参谋研究机构98

第四节 现代领导机构的合理结构98

一、决策机构98

五、监督检查机构99

四、信息情报机构99

(二)职位的特点100

(一)职位的概念100

第五章 现代处长的职能与职责100

第一节 处长的职位、职权和责任100

一、处长的职位100

(二)职权的范围101

(一)职权的概念101

(三)职位的划分101

二、处长的职权101

第二节 处长领导工作的一般原则102

三、处长的责任102

三、分层领导原则103

二、系统整体原则103

一、统一领导原则103

四、职权相称原则104

(二)领导职能的功能结构106

(一)领导职能概念106

五、集体领导与人个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106

第三节 处长的领导职能106

一、处长领导职能概述106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107

(一)规划的重要性107

二、规划职能107

(三)制定规划的步骤108

(四)规划的手段109

(一)概论110

三、组织职能110

(二)组织设计的标准111

(三)组织设计的原则和程序112

(五)分权和授权113

(四)组织设计的步骤113

(六)组织手段114

(三)激励的方法116

(二)三种动力作用116

四、指挥职能116

(—)概述116

(一)协调的意义119

五、协调职能119

(三)意见沟通的方法120

(二)协调与意见的沟通的关系120

(一)控制的意义122

六、控制职能122

(三)控制的特征及其原则124

(二)控制的前提条件124

一、现代领导观念的涵义126

第一节 处长现代领导观念的确定126

第六章 处长的现代领导观念126

二、现代领导观念的确立127

二、现代处长必须实现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转变129

一、科学决策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129

第二节 处长科学决策观念的确立129

(一)创新精神131

三、处长在科学决策中应有的修养131

(四)决断魄力132

(三)民主作风132

(二)科学素养132

一、处长的高明建立在智囊的高明上133

第三节 处长依靠智囊团观念133

二、谋断分工是社会一大进步135

三、依靠智囊团观念的确立136

四、充分发挥智囊团在决策中的参谋作用137

五、正确处理处长与智囊闭的关系140

一、信息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43

第四节 处长的信息观念143

二、信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145

二、现代处长应成为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能手149

一、时效观的重要意义152

第五节 处长的时效观念152

二、现代处长必须学会驾驶时间153

(二)要善于把握时机154

(一)要善于集中时间154

(五)要善于运用会议时间155

(四)要善于利用零散时间155

(三)要善于处理两类时间155

(一)信托咨询概述156

一、系统观念的产生156

第六节 处长的系统观念156

二、现代处长必须树立系统观念159

三、系统方法所遵循的一般原则162

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166

第七节 处长的人才观念166

二、处长的第一要务是发掘人才资源167

第八节 处长的市场经济观念168

三、造就大批开拓型的经济管理人才16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16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169

第九节 处长的科学管理观念170

一、两种管理思想的树立171

二、管理现代化的内容172

三、“四化”之后加“一化”174

第十节 处长的科技兴国观念175

一、处长要树立教育观念176

第十一节 处长的教育观念176

二、必须破除旧的教育观念178

三、树立新的教育观念181

一、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82

第十二节 处长的开放观念182

二、现代处长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183

一、处长要树立未来观念185

第十三节 处长的未来观念185

二、人类能够对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187

三、世界各国都重视对未来的研究188

四、预测未来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190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197

第二编 处长与思想政治工作197

第一章 思想政治工作概述197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规律197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198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与特征200

三、掌握思想和行为的规律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200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201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204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205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205

(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能随意贬低206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无限夸大206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途径208

二、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208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保证211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216

(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立218

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史218

(二)党的思想攻治工作的形成219

(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熟220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222

(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222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曲折前进223

(一)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工作223

(四)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恢复和发展225

(三)十年动乱期间,思想政治工作中“左”的错误倾向225

一、教育人们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觉悟229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229

第二章 处长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和内容229

二、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30

三、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根本目的的途径和方法231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233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233

(一)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234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234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235

(五)道德教育236

(四)人生观教育236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36

(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238

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238

第三章 处长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方针和方法238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238

二、民主平等、双向交流的原则240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41

(二)民主平等、双向交流原则的含义241

(一)民主干等、双向交流原则的确立241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理论依据242

(二)正确理解物质利益和物质利益原则的本质含义243

(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的辩证关系244

四、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经济和业务工作一道做的原则245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246

五、从实际出发,个别指导,因人施教的原则246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247

六、身教同言教结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247

(二)因人制宜,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247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形成和发展248

(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各级处长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本色248

(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表扬与批评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249

七、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249

(—)表扬、批评及其意义249

(三)坚持表扬与批评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250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严格规章制度相结合251

八、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经济手段结合的原则251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251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指导方针252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手段相结合252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252

(二)是由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253

(一)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决定的253

(一)疏导的方针254

(三)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254

(四)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254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工作方针25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56

(二)“两个文明”一齐抓的方针258

(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260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方式262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262

(一)基本方法概述262

(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方法的运用267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269

(一)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类型269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选择271

第四章 处长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估标准274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估标准274

一、要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估274

(—)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的意义274

(二)对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的历史教训275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估根本标准277

(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的具体标准279

三、根本标准和具体标准的关系280

(一)根本标准和具体标准的统一280

(二)根本标准和具体标准的差异280

(三)认识和处理根本标准和具体标准关系的原则281

第二节 做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究效益282

一、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究实效282

二、对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评估282

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是方法和途径283

第五章 处长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问题286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286

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的科学化286

(一)科学理论在处长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286

(二)建立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理论体系287

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途径290

(一)实践经验的理论化291

(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科学化292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科学293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科学293

(一)掌握管理科学的有关知识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294

(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借鉴管理科学知识的意义294

(三)借鉴管理科学知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95

二、借鉴管理科学的有益理论,激发人们的积极性296

(一)借鉴“动机理论”激发人的积极性296

(二)借鉴“激励理论”调动人的积极性299

(三)借鉴“群体动力论”调动人的积极性302

第三编 现代处长的基本素质与能力307

第一章 素质概论307

第一节 素质的定义308

第二节 素质与能力的养成308

一、在实践中求真知308

(一)多思309

(二)多练311

(三)多干312

二、在总结中求提高314

(一)善于观察314

(二)善于学习317

(三)善于总结319

第三节 处长素质与能力评估320

一、评估的目的及意义320

二、评估考核标准321

第二章 现代处长所具备的基本素质323

第一节 现代处长的政治素质323

一、必坚持社会主义道路324

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324

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25

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327

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27

六、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事业心和责任感328

七、具有敢扣风险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328

八、具有谦让容人的宽广胸襟329

第二节 现代处长的哲学素质33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领导哲学的基础331

二、现代处长的时间哲学332

(一)时间是万金不可换的财富332

(二)现代处长怎样赢得可贵的时间333

三、现代处长的思维哲学335

(一)思维科学正在蓬勃发展335

(二)人的思想结构心理分析336

(三)思维的心理污染337

(四)思维、行为的交流型态339

(五)怎样做一位具有正确思维观的有效处长341

(六)正确的思维模型342

四、现代处长的系统哲学342

五、现代处长的系统哲学344

(一)凡事均在系统之中344

(二)系统的分类及系统分析的特性345

(三)处长的系统哲学素质347

六、现代处长的权变哲学347

七、现代处长的哲学素养348

第三节 现代处长的道德素质350

一、道德的含义350

二、道德品质的修养351

(一)道德修养概述354

(二)道德修养的内容和途径354

第四节 现代处长的创造素质356

一、创造素质概述356

(一)创造素质的含义356

(二)创造型处长——现代社会的宠儿362

(三)做一名优秀的创造性处长366

二、处长的创造才能369

(一)对客体的组织管理能力371

(二)对主体的自我完善能力400

(三)创造才能的重要作用417

(四)创造才能的锻炼与培养418

(五)努力优化创造环境422

第五节 现代处长的文化专业素质445

一、处长知识构成的一般原则446

二、现代处长知识结构的组成448

(一)基础知识449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451

(三)相关知识453

三、处长的优化知识结构的途径454

(一)广泛涉猎书籍454

(二)学习与积累相结合456

(三)广泛与集中相结合456

(四)纵向现横向相结合457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57

第六节 现代处长的身体素质458

一、身体素质的涵义458

二、身体素质与现代处长形象460

三、情绪与处长的健康461

四、环境与人 体健康463

五、现代处长健身之道465

第七节 现代处长的心理素质466

一、优秀处长心理素质的构成467

二、心理健康的特征468

(一)了解自己468

(二)自信和自尊468

(三)具有弹性、完整与和谐的性格469

(四)具有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469

(五)具有团结和独立自主的能力469

(六)对挫折失败的容忍能力469

三、现代处长如何提高心理素质470

(一)学习领导心理学知识470

(二)磨炼意志471

(三)控制自我情绪473

(四)修养气质473

(五)培养良好性格475

第四编 现代处长的领导方法与艺术479

第一章 绪论479

第一节 什么是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479

第二节 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作用481

第三节 处长掌握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途径481

第二章 现代处长领导方法的基本原则484

第一节 自知性原则484

第二节 创造性原则490

第三节 具体性原则496

第四节 高效性原则501

第三章 现代处长的思维方法507

第一节 辩证思维方法507

一、辩证思维方法的含义507

二、辩证思维方法的作用508

三、辩证思维方法的主要内容508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512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512

二、创造性思维的地位512

三、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主要内容513

第三节 系统思维方法517

一、系统及系统论的含义517

二、系统论的产生及应用前景517

三、系统方法的原则519

第四章 现代处长的思维技法522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思维技法522

一、概述522

(一)调查研究的构成及实质522

(二)现代社会调查的特点及要求524

(三)调查研究与思维的类型及方法525

二、调查研究的类型及方法526

(一)调查研究的类型526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530

三、处长与调查研究535

(一)调查研究是“出主意”的前提条件535

(二)调查研究是“用干部”的必要条件536

(三)调查研究是处长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537

第二节 发现问题的思维技法538

一、概述538

(一)发现问题是决策工作的起点539

(二)发现问题方法的正确性及其规范540

二、发现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541

(一)归纳法是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541

(二)比较法是发现问题的常用方法542

(三)类比法是发现问题的启迪性方法544

(四)演绎法是发现问题的可靠方法546

三、非逻辑思维方法在发现问题中的作用547

(一)直觉在领导工作中发现问题的作用548

(二)想象在发现问题中的作用549

(三)非逻辑思维方法与逻辑思维方法的关系550

第三节 预测的思维技法550

一、概述550

(一)预测的界定及特征550

(二)预测的一般性分类551

(三)预测与逻辑思维551

二、预测类推的逻辑类型553

(一)统计归纳类推553

(二)条件关系推演555

(三)传递关系推演558

(四)整体分解组合法562

二、处长与预测563

(一)处长离不开预测563

(二)掌握预测的思维技法,搞好科学预测565

第四节 决策的思维技法566

一、概述566

(一)决策的含义566

(二)决策的要素与分类567

(二)决策与逻辑569

二、决策的逻辑类型和决策的四阶段方法569

三、处长与决策的思维技巧579

(一)明确决策的基本性质及核心概念580

(二)自觉遵循决策的程序580

(二)合理有效地组织决策583

第五节 控制与反馈的思维技巧583

一、概述584

(一)控制与反馈的界定及逻辑起点584

(二)领导工作控制系统的要素与功能585

(三)领导工作控制系统的特点与原则586

二、控制与反馈的逻辑规律及方法588

(一)控制与反馈的逻辑规律589

(三)控制与反馈思维艺术在处长工作中的应用589

(二)控制与反馈的方法590

(一)控制与反馈机制在处长工作中的应用594

三、控制与反馈思维技法在处长工作中的应用594

(二)控制与反馈手段在处长工作中的应用595

第五章 现代处长常用的领导方法601

第一节 拿笔杆子601

第二节 决策落实法602

第三节 典型试验与总结经验603

一、典型试验的含义603

二、典型试验的作用604

三、典型试验应注意的问题604

四、善于总结经验605

第四节 个别指导法607

一、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的含义607

二、一 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的作用607

三、个别指导的过程是向下级学习的过程608

第五节 与群众相结合法609

一、处长与群众的关系609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两个过程610

三、调动“两个积极件”610

第六节 统筹兼顾与抓中心工作法611

一、统筹兼顾与抓中心工作的含义611

二、统筹兼顾与抓中心工作的作用612

三、统筹兼顾与抓中心工作应注意的问题613

第七节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法614

一、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含义614

二、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客观依据615

三、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应注意的问题616

第八节 “两手抓”与“两手都要硬”617

一、“两手抓”的理论渊源617

二、“两手抓”的思想内涵618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应注意的问题619

—、目标管理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620

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般步骤621

第十节 科学预测与经验预测622

一、科学预测与经验预测的含义622

二、预测的主要原理622

三、预测的步骤和方法623

四、经验预测在领导实践中的作用625

第六章 现代处长的领导艺术626

第一节 努力提高处长的领导艺术626

一、审时度势,多谋善断626

二、不失时机,恰到好处628

三、刚柔相济,有“冷”有“热”630

四、统筹兼顾,分类指导631

五、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632

第二节 现代处长的用人艺术633

一、人才观念的转变633

(一)人才需要发掘和培养的观点634

(二)科学使用人才的观点634

(二)创造实践机会与竞争机制选拔使用人才的观点635

(四)用人才所长,不能求全责备的观点635

(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636

二、处长的用人与授权637

(一)量才用人,扬长避短637

(二)合理授权639

三、处长与激励642

(一)激励的本质642

(二)激励的过程及其要素分析643

(三)激励的形式646

(四)关于激励的几个有关理论648

第三节 现代处长抓机遇的艺术651

一、机遇的含义及其特点652

二、机遇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52

三、抓住机遇的途径652

第四节 现代处长争取主动权的艺术653

一、争取主动权的重要性654

二、主动权与灵活性的关系654

三、主动权的把握655

第五节 现代处长运用权力的艺术656

一、领导权力的含义656

二、行使权力的一般原则657

三、权力运用的技巧658

第六节 现代处长竞争的艺术659

一、竞争的重要意义659

二、竞争的基本原则659

三、竞争解决的主要问题660

第七节 现代处长集中精力抓大事的艺术661

一、集中精力抓大事的重要性661

三、集中精力抓大事的途径661

第八节 现代处长组织会议的艺术663

一、会议的沿革和类型663

(—)会议的历史沿革和功能663

(二)会议的类型664

二、会议是实施领导的重要工具665

(一)会议主持者的职责665

(二)主持会议的要领666

(三)开会应注意的事项667

三、主持会议的原则和艺术667

(一)主持执行性协调会的原则667

(二)主持政策性研究会的原则668

(三)注意沉默者的反应669

四、提高会议的效率670

(一)会议成本670

(二)提高会议效率的方法671

五、处长的素质和修养671

第九节 现代处长的语言艺术673

一、现代处长的谈话艺术673

(一)言语交际艺术673

(二)表达艺术677

(三)理解艺术683

二、现代处长的演讲艺术688

(一)演讲概述688

(二)演讲要具有说服力690

(三)论证693

(四)陈述697

三、现代处长的谈判艺术699

(一)谈判概述699

(二)政治谈判703

(三)经济谈判711

第十节 现代处长的社交艺术718

一、现代处长必须学会交往718

(一)处长人际交往的必要性718

(二)处长人际交往的形式720

(三)提高处长的交际素质722

二、现代处长的交际原则728

(一)平等原则728

(二)互利互惠原则730

(三)信用原则731

(四)相容原则732

二、现代处长的交际艺术733

(—)现代处长语言交往的艺术733

(二)现代处长态势语言交往的艺术738

第十—节 现代处长待人、处事的艺术742

一、待人艺术742

(一)对待下级(职工)的艺术742

(二)对待同级的艺术743

(三)对待上级领导的艺术745

二、理事艺术746

(一)“牵牛鼻子”的艺术746

(二)“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748

(三)“十指弹琴”的艺术748

(四)办事要有科学的顺序749

(五)办事要排除各种干扰750

(六)分工授权艺术750

三、表扬和批评艺术751

第十二节 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753

一、领导工作落实的艺术753

二、时间管理的艺术754

(一)时间就是效益755

(二)善于珍惜时间755

三、合理利用时间760

第五编 处长与现代行政管理767

第一章 总述767

—、管理的定义767

(一)观念768

二、管理的要素768

(二)目标769

(三)组织769

(四)人员769

(五)资金769

(六)信息769

(七)技术770

(八)物资770

(九)时间770

(十)环境770

三、管理的分类771

四、管理的特征771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771

(二)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771

(三)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772

(四)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772

(五)管理的载体是组织773

(六)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773

(七)管理的层次773

(八)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774

一、早期的管理理论的出现775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775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776

(一)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776

(二)激励——保健因素理论776

(三)X理论和Y理论777

四、最新管理理论的形成778

五、现代管理科学的“六大方法论”779

第三节 管理的基本原理及相应原则780

一、系统原理及相应原则780

(一)整分合原则781

(二)相对封闭原则783

(三)优化原则784

二、人本原理及相应原则784

(一)人本原理的含义784

(二)能级原则785

(三)动力原则786

(四)行为原则788

三、动态原理及相应原则789

(一)动态原理的含义789

(二)弹性原则789

(三)反馈原则790

四、效益原理及相应原则791

(一)效益原理的含义791

(二)价值原则791

第四节 管理的职能和作用794

一、管理的职能794

二、现代管理的基本职能796

(一)管理的计划职能796

(二)管理的决策职能800

(三)管理的组织职能804

(四)管理的沟通职能807

(四)管理的协调职能812

(六)管理的控制职能813

(七)管理的激励职能819

三、管理的作用822

第二章 管理组织824

第一节 管理组织及其功能824

一、组织及其要素824

(一)组织的概念824

(二)组织要素825

二、组织功能826

第二节 管理组织的设计原则826

一、合理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827

二、分权和责权对等原则827

三、统一性原则827

四、专业性原则828

五、相对稳定和适时调整相结合的原则828

六、效率原则828

一、直线制829

二、职能制829

三、直线职能制829

四、分权事业部制830

五、矩阵结构831

六、立体多维结构832

第四节 管理组织的变革832

—、组织变革的原因832

(一)外部环境因素833

(二)内部因素833

二、组织变革的征兆833

三、组织变革的程序834

(一)冻解阶段834

(二)变革阶段,即改革计划的执行834

(三)解冻阶段834

四、实现组织变革的途径834

(一)通过改革组织结构来实现管理组织的变革835

(二)通过工作再设计实现管理组织的变革835

(三)通过提高管理组织的技术水平来实现组织变革835

(四)通过改变人的因素来实现组织变革835

五、管理组织变革的阻力及解决方法835

(一)管理组织变革中的阻力836

(二)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837

第三章 现代处长的管理方法838

第—节 处长与管理838

第二节 管理方法要则844

第三节 管理形式与管理手段853

第四节 处长领导管理的一般方法860

一、科学管理的基本方法861

(一)系统方法861

(二)调控方法867

(三)封闭方法868

(四)弹性方法869

二、经济方法870

(一)经济方法的基本原则870

(二)经济方法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872

三、行政方法872

(一)行政方法的基本特点872

(二)行政方法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874

(三)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相结合875

四、社会——心理方法877

(一)社会——心理方法的特性878

(二)社会——心理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879

五、管理方法的结合运用881

(一)管理方法结合运用的必要性881

(二)管理方法结合运用的形式和要求882

(三)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要考虑的因素883

第五章 管理技术884

第一节 管理技术概述884

一、管理技术的含义884

二、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885

三、管理技术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887

第二节 常用的管理技术888

一、预测技术888

二、决策技术890

四、线性规划893

一、要搞好组织管理必须掌握系统工程知识897

第六章 系统信息要处长管理中的应用897

第一节 系统工程在处长管理中的应用897

二、系统和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观点898

(一)系统的概念899

(三)系统工程的一些观点900

(二)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900

二、系统工程的方法、步骤906

四、系统工程使用的工具、手段911

五、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做一个有效的领导和管理者913

一、现代社会与信息917

第二节 信息与现代处长917

二、挑战与信息919

三、领导与信息922

五、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924

一、领导重视是信息反馈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926

第三节 现代处长要依据信息决策926

二、努力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触角的信息网络927

三、注重信息时效,为领导决策及时提供依据932

四、认真筛选加工,向决策者输送准确、完整、有用、适量的信息933

五、正确处理“报喜”与“报忧”的关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935

(—)认真分析,把握信息的真髓和真值937

六、决策者要努力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937

(二)注意开拓,开发信息的价值938

(四)迅速决策.及时采取强行力的措施939

(三)加强信息综合,揭示事物本质939

一、电子计算机发展简况941

第七章 电子计算机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941

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概述941

(一)电子计算机的组成943

二、电子计算机的组成与功能特点943

(二)电子计算机的功能特点945

一、科学计算946

三、电子计算机运行的基本原理946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的方式946

四、人工智能947

三、过程控制947

一、领导重视并积极参与948

第三节 在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条件948

二、强化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949

三、培养好专业人员951

一、货币的需求955

第六编 处长金融知识必备955

第一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955

第一节 货币供求955

(二)货币需求的变动956

(三)我国货币的需求957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958

二、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958

(二)货币供给的实现961

(一)货币失衡及其表现962

三、货币的失衡与均衡962

(二)货币均衡及其实现963

(一)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965

四、货币供求与社会总需求965

(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966

(二)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966

(三)货币供给与社会总供给966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967

第二节 货币政策967

一、货币政策概述967

(二)货币政策的内容968

(三)货币政策的类型及选择依据969

(一)货币政策目标970

第三节 我国的货币政策970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内在矛盾970

(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972

(三)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973

(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975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975

(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975

(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种类976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980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983

三、货币政策工具983

五、价值工程985

(二)再贴现政策工具985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987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990

四、三大政策的配合994

(一)三大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994

(二)三大政策的配合形式996

第二章 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1002

第一节 金融体系1002

一、金融体系概述1002

(一)金融体系概念1002

(二)金融体系的构成1002

二、中央银行1003

(一)中央银行的形成与特征1003

(三)中央银行的性质1008

(四)中央银行的职能1009

(五)中央银行的作用1011

(六)中央银行的业务1013

三、商业银行1015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1015

(二)商业银行的资本1018

(三)商业银行的业务1019

(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1027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1030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1034

一、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概述1034

二、中国人民银行1036

三、商业银行1038

(一)中国工商银行1038

(二)中国银行1039

(二)中国农业银行1040

(四)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041

(五)其余商业银行1042

四、政策性银行1043

(一)政策性银行的基本特征1043

(三)政策性银行的职能1045

(四)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1046

(五)我国的政策性银行1047

五、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1049

(一)保险机构1049

(二)信托机构1050

(三)信用合作社1051

(四)证券公司1052

六、我国专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1052

(一)我国专业银行的形成轨迹1052

(二)中国专业银行改革的唯一出路—商业化1053

(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目标模式1056

(四)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途径1058

(五)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方法和步骤1061

七、稳步发展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1062

(一)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及其意义1062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举施1064

(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该处理好的关系1065

第三节 金融市场1066

一、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066

(一)金融市场的形成1066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1068

二、金融市场的概念和融资方式1068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1068

(二)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1069

二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1069

(一)金融市场的主体1069

(二)金融市场的客体1072

(三)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1072

四、金融市场的分类和特征1073

(一)金融市场的分类1073

(二)金融市场的特征1075

五、金融市场的功能和作用1076

(一)金融市场的功能1076

六、我国的金融市场1079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1079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总体特征及问题1081

(三)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基本原则1083

(六)我国金融市场的近中期发展态势1090

第四节 金融工具1092

一、金融工具的含义类型和特点1092

二、多样化的金融工具1094

(一)商业票据1094

(二)银行票据1096

(三)债券1098

(四)股票1100

(五)基金证券1100

三、金融衍生工具及其种类1100

第五节 货币市场1104

—、货币市场的含义与功能1104

(一)货币市场的含义1104

(二)货币市场的功能1104

(三)货币市场的运行1105

(四)货币市场的构成1107

第六节 证券市场1110

一、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1110

(一)证券市场的特点1111

(二)证券市场的功能1112

二、证券市场的构成要素1112

(一)证券发行市场1113

(二)证券流通市场1114

(三)证券市场的国际化1117

一、股票市场的功能与作用1118

(一)聚集资金1119

(二)资金导向1119

(三)积累和转化资本1119

二、股票的价值与价格1120

(一)股票的价值1120

(二)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1121

(三)股票的价格指数1122

三、股票的交易方式与程序1123

(—)股票的交易方式1123

(二)股票交易的程序1125

(三)股票交易中的投机与欺诈1125

第八节 外汇市场1126

一、外汇市场的分类及构成1126

(一)外汇市场的分类1126

(二)外汇市场的构成1127

二、外汇市场的功能1128

(一)清算服务1128

(二)套期保值1128

二、外汇市场的业务1130

(一)即期外汇交易1130

(二)远期外汇交易1130

(三)掉期交易1131

(四)外汇期货交易1132

(五)外汇期权交易1132

四、外汇市场的汇率制度与操作1134

(一)外汇市场的汇率制度1134

(二)外汇市场上的主要操作技术1135

第九节 黄金与黄金市场1136

一、黄金和世界黄金市场1136

二、世界黄金的供给与需求1137

(一)黄金的供给1137

(二)黄金的需求1138

三、黄金的价格1138

四、世界黄金交易1140

(一)黄金现货交易1140

(二)黄金期货交易1140

第三章 金融、信托、保险与证券投资1141

第一节 金融信托1141

一、信托的特点和分类1141

(一)信托的概念1141

(二)信托的特点1142

二、信托业务1144

(一)信托类业务1144

(三)其他信托业务1148

三、金融信托的职能与作用1149

(一)金融信托的特征1149

(二)金融信托的职能1151

(三)金融信托的作用1154

四、我国的金融信托业务1155

五、信托咨询1156

(二)信托咨询的业务程序1163

一、租赁的产生与发展1166

第二节 金融租赁1166

(一)不可撤销的租赁合同的约束性1167

二、金融租赁的主要特点1167

(五)风险共担,但承租人所担风险更大1168

(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1168

(四)租金的分期支付1168

(一)信用功能1169

(六)贸易、投资与融资相结合1169

(七)金融租赁比其他筹资方式更灵活1169

三、金融租赁的功能1169

(四)管理功能1170

(二)贸易功能1170

(三)投资功能1170

(一)融资租赁1171

四、租赁业务1171

(二)操作性租赁(operiting lease)1173

(一)金融租赁的风险1174

五、金融租赁的风险与管理1174

(二)我国金融租赁市场的发展1176

六、我国的金融租赁业1176

(一)我国金融租赁业的产生1176

(一)保险的概念1177

第三节 保险1177

一、保险与保险业务1177

(二)保险业务的种类与内容1178

(一)保险的基本原则1180

二、保险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1180

(二)保险的职能1183

(三)保险的作用1184

(一)保险经营的特征1186

三、保险经营概述1186

(二)保险经营的原则1187

(一)保险防灾的含义1189

四、保险防灾1189

(二)保险防灾的原则1190

(一)保险合同概念1191

(三)保险防灾的内容和方法1191

五、保险合同的概念及特点1191

(二)保险合同特点1192

六、保险合同的构成要素1194

(一)保险合同的订立1195

七、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和终止1195

(二)保险合同的变更和转让1196

(三)保险合同的终止1197

(二)保险合同的争议处理1198

八、保险合同的争议处理与保险理赔1198

(一)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1198

(三)保险理赔(给付)1199

(一)保险公司的概念和组织形式1200

九、保险公司1200

(二)保险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1201

(三)保险公司的变更、解散、清算和破产1202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内容1204

十、我国的社会保障1204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当前所面临的冲击1205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今后改革的方向1206

(一)证券的含义及种类1208

第四节 证券及证券市场1208

一、证券概述1208

(二)证券的票面标志1209

(二)国际流行的有价证券1211

二、国内外证券市场流行的主要证券1211

(一)我国主要的有价证券1211

(一)证券投资的概念与特点1214

三、证券投资1214

(二)证券投资的分类1216

(三)我国证券投资的功能1217

(一)证券投机的概念1220

四、证券投机1220

(二)证券投资与证券投机的区别和联系1221

(一)证券投资程序1223

五、证券投资的运行与操作技巧1223

(二)证券投资的原则1224

(三)证券投资策略1226

(四)证券投资时间与对象的选择1228

(三)信用证结算方式1230

六、证券投资的操作技巧1232

(一)顺势投资操作法1232

(二)“拔档子”操作法1233

(三)保本投资操作法1233

(四)以静制动操作法1234

(五)摊平操作法1234

(六)回避风险操作法1235

七、证券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1236

(一)证券投资风险的定义1236

(二)证券投资的风险来源1236

(三)证券投资的风险构成1237

(四)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1238

八、证券投资收益及其影响因素1240

(一)证券收益与收益率的概念1240

(二)影响证券投资收益率的因素1241

九、投资基金概述1244

(一)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1244

(二)投资基金的概念与特点1244

(三)投资基金的分类1245

(四)投资基金的构成1248

(五)投资基金的设立、变更和终止1249

(六)投资基余的法律保障1252

十、我国投资基金的兴起和发展1253

(一)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兴起1253

(二)国内部分投资基金简介1254

(三)我国投资基金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1255

(四)中国投资基金的发展趋势1256

第四章 国际金融和金融创新1258

第一节 国际收支平衡1258

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1258

(一)国际收支1258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1259

二、国际收支平衡和失衡1261

(一)国际收支平衡和失衡的概念1261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1262

(三)调整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1263

三、我国的国际收支1266

(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1266

(二)我国国际收支的调节1268

第二节 外汇与汇率1268

一、外汇概述1269

(—)外汇的概念1269

(二)外汇的种类1271

(三)外汇的作用1272

二、外汇管理1273

三、我国的外汇管理1275

(一)我国外汇管理的现状1275

(二)我国外汇管理的改革方向1276

四、汇率1277

(—)汇率的概念1277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1278

(三)汇率的种类1278

(四)汇率制度1282

(五)决定汇率的基础和影响汇率的因素1283

(六)人照旧汇率和汇率制度1287

(七)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1289

第三节 国际结算1294

一、国际结算的概念1294

二、国际结算的发展过程1294

(一)现金结算1294

(二)非现金结算1294

(三)银行成为国际结算中心1295

(四)银行电子国际结算系统1295

三、国际结算单据1296

(—)商业发票1296

(二)运输单据1296

(三)保险单据1296

四、国际结算的基本方式1297

(一)国际汇款结算方式1297

(二)国际托收结算方式1298

一、国际储备的含义1305

第四节 国际储备1305

(三)充当对外举债的保证1306

二、国际储备的作用1306

(一)弥补国际收支逆差1306

(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1306

(—)货币性黄金储备1307

(四)干预外汇市场的筹码1307

(四)特别提款权1308

(三)在LMF的储备头寸1308

(二)外汇储备1308

(二)政府举借外债1309

(—)国际收支顺差1309

四、国际储备的来源1309

五、国际储备多元化及其影响1310

(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1310

(三)外汇市场干预1310

(四)中央银行购进黄金1310

(五)存放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1310

(一)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1311

(二)国际储备总量的调整1314

(三)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原则1315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现存问题1316

七、我国的储备管理1316

(二)我国国际储备的管理1318

(二)熊彼特关于金融创新的定义1320

(一)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关于金融创新的定义1320

第五节 金融创新1320

一、金融创新的定义1320

(三)逃避管制和法律鼓励1321

(一)加剧的金融竞争1321

二、金融创新的动因1321

(五)商业银行为了竞争,争夺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从而不断创新1322

(六)新技术革命的刺激1323

(—)金融创新的特点1324

四、金融创新的特点和作用1324

二、金融创新的分类1324

(一)支付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创新1324

(二)金融工具与融资技术的创新1324

(二)新型金融市场1324

(四)银行管理方法的创新1324

(五)新型金融组织形式的创新1324

(二)金融创新的作用1325

(一)远期利率协议1328

五、主要金融创新工具1328

(二)互换1329

(三)票据发行便利1330

六、金融创新的风险与管理1331

(二)金融创新的风险类型1332

(四)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1335

(一)金融业务走向综合化、多元化1337

七、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1337

(三)证券化的趋势1338

(二)表外业务日益重要1338

(五)国际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1339

(四)商业银行服务技术不断创新1339

—、泡沫经济的概念1341

第—节 泡沫经济概述1341

第五章 泡沬经济1341

(二)长期影响1343

(一)直接后果1343

二、泡沫经济的影响1343

三、泡沫经济的治理1344

—、“土里炼金术”的诞生1345

第二节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1345

(二)低通货膨胀和货币发行量增加引起资产价格膨胀1346

(一)超低利率使资产价格大幅上升1346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与破灭1346

(五)开放金融市场和外资的大量涌入1347

(四)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管理混乱,助长了“泡沫经济”的产生1347

三、泡沫经济的影响1348

(六)过度的投机1348

(一)增大了景气变动的幅度1349

(二)推动日本加速成为资产大国1350

(三)加剧了资产分配的不公1351

(五)“泡沫经济”降低了国际信誉1352

(四)留下了建设生活大国的课题1352

四、泡沫经济的教训1353

第三节 美国的泡沫经济1355

一、科学技术及其特征1359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1359

第七编 处长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1359

第一章 现代科学技术及社会影响1359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基本特征1360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及与发展趋势1363

一、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1364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364

二、高科技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1367

三、高科技造成新的产业环境1372

四、高科技对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影响1375

一、时针在飞快地旋转1380

第一节 领导活动的新时空1380

第二章 高科技时代的处长领导环境1380

二、处长活动的天地在迅速地扩大1382

三、形势复杂多变,制约因素增多1386

一 、脑力劳动者成为主力军1388

第二节 领导对象的新变化1388

二、人才问题已成为领导关心的重心1390

三、自我意识空前觉醒1392

四、人格社会化进入新的阶段1394

一、能源已亮红灯,但曙光就在前面1397

第三节 物质环境的新特点1397

二、人类的生存危机在迈进,“可持续发展”的旗帜已经举起1400

第一节 领导任务的变化1404

第三章 高科技时代处长领导任务与领导形式的变化1404

(一)冷战后世界出现新格局1405

一、领导任务变化的背景1405

(三)中国经济腾飞前景拓宽1410

(四)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1412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众多1414

二、领导任务变化的依据1414

(二)国际竞争使中国面临严峻挑战1416

(三)科技进步成为唯一出路1418

(一)进行科技体制革命与组织创新1421

一、重视科技政策与宏观管理1421

第二节 领导形式的变化1421

(二)主要领导亲自抓科技政策与科技战略1423

(四)采用基金形式扶助发展1425

(三)善用科技规划、计划带动科技发展1425

(一)经济新增长极点与开发区1426

二、科技产业开发的区域组合形式1426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工业园区1427

(三)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428

(四)改进与完善城市功能的新区1429

(一)科技金融与风险投资1431

三、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其他形式1431

(三)发挥软科学的作用1436

(一)美国的“星球大战”1437

一、各国转移发展战略、瞄准高科技1437

第三节 国外领导行为的变革1437

(二)日本的“基本对策”1438

(三)西欧的“尤里卡”计划1439

(四)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战略1440

(一)改革行政体制1442

二、变革政府行为,为科技与经济服务1442

(二)改革科技体制1443

(三)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1444

(一)企业经营规模的变化1446

二、着力于企业管理的改革1446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1448

(三)选拔和培养高级管理人员1454

一、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1456

第一节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456

第四章 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1456

三、可持续发展1462

第二节 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发展的重要决策1469

(三)高技术1512

一、世界将进入信息和智能的时代1512

第五章 21世纪科技发展展望1512

第一节 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512

二、“信息高速公路”将投入使用1513

三、生命科学将有重大突破1515

第二节 中国对21世纪科技的需求及发展战略1517

(二)基础工业1518

—、对21世纪科技的基本需求1518

(一)农业方面1518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方针1525

二、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方针战略及其措施1525

(二)我国科技发展战略1527

(三)我国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1533

三、21世纪中国的科技教育1548

(一)21世纪中国科技设想1548

(二)2l世纪中国教育1554

一、21世纪中国高科技发展战略1562

第三节 21世纪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趋势1562

二、21世纪科技发展项目展望1564

二、工会的性质1585

一、工会的产生1585

第八编 处长与工会和下岗职工1585

第一章 处长与工会1585

第—节 工会概述1585

四、工会的职能1586

三、工会的地位1586

七、工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1587

六、新时期工会的工作方针1587

五、工会的目标和任务1587

—、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1588

第二节 职工代表大会1588

三、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1589

二、职工代表大会的任务1589

七、职工代表大会和厂长的关系1590

六、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1590

十、职工代表大会提案的征集和处理1591

九、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关系1591

八、职工代表大会和党委的关系1591

一、工会的组织原则1592

第三节 工会的组织建设1592

五、工会群众生活工作的原则1593

四、工会会员工作1593

二、工会干部工作1593

九、工会群众生活工作中的“互助储蓄金”1594

八、工会群众生活工作中的“贷款扶贫”1594

六、工会群众生活工作的内容1594

七、工会群众生活工作委员会1594

二、党和国家的劳动保护方针1595

一、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内容1595

十、工会群众住宅工作1595

第四节 工会劳动保护工作1595

四、工会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工作1596

三、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工作1596

二、劳动保险的性质1597

—、劳动保险1597

五、工会劳动保护组织1597

第五节 工会劳动保险工作1597

五、劳动保险条例1598

四、劳动保险管理1598

三、劳动保险制度1598

八、申请和领取劳动保险待遇的手续1599

七、劳动保险委员会1599

六、劳动保险费用1599

三、工会职工文化技术教育工作1600

二、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1600

第六节 工会宣传教育工作1600

—、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1600

六、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机构1601

五、工会职工体育工作1601

四、工会职工文化工作1601

八、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方法1602

七、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制度1602

—、工会女工工作的任务和内容1603

第七节 工会女工工作1603

—、工会财务1604

第八节 工会财务工作1604

二、工会女工工作机构1604

四、工会财务纪律1605

三、工会财务制度1605

二、工会财务机构1605

八、工会经费预算1606

七、各级工会的经费分成及其比例1606

五、工会财务检查1606

六、工会财务管理体制1606

(四)工会经费预算的执行1607

(三)工会经费预算的审批1607

(—)预算收入编制的原则1607

(二)预算支出编制的原则1607

(五)经费的使用原则1608

(三)事业活动收入1608

(一)工会会费收入1608

(二)行政拨交经费收入1608

十一、工会事业财务的任务1609

(四)工会会计报表1609

十、工会会计工作1609

(二)工会会计制度1609

(三)工会会计检查1609

三、第三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1610

二、第二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1610

十二、各种专用基金1610

第九节 中国工会历次代表大会基本情况1610

一、第一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1610

七、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1611

六、第六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1611

四、第四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1611

五、第五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1611

十一、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612

十、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12

八、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1612

九、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612

(二)经济与就业的关系1614

(一)经济与就业的关系——基本分祈1614

第二章 处长与下岗职工1614

第一节 经济与就业问题1614

—、经济与就业的关系1614

(一)就业结构的含义与地位1617

二、经济与就业结构1617

(二)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1618

三、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1621

(二)我国现阶段失业的特征及原因1623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1634

四、我国的就业形势1634

(二)我国劳动力资源供给的压力1635

(三)劳动力资源质量差1636

(八)城镇职工过剩严重1637

(四)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平衡1637

(六)农业劳动力资源转移压力巨大1638

(一)就业战略的基本内容1639

五、我国的就业战略1639

(二)就业战略的演变1640

(三)就业战略目标的实现1642

(一)职工下岗问题分析1645

一、职工下岗问题分析1645

第二节 下岗与再就业1645

(二)我国下岗职工的特征1647

(三)解决下岗问题的对策1648

(一)目前对国有企业失业认识存在问题1650

二、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措施1650

(二)实施推进再就业工程1657

(三)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困难1660

(五)下岗女工的再就业1671

(一)就业服务的产生1683

一、再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1683

第三节 政府与就业1683

(二)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含义1684

(三)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的特点1685

(四)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服务的方向1686

(一)职业介绍基本分析1687

二、职业介绍1687

(二)职业介绍工作的主要内容1688

(三)职业介绍的原则1690

(一)就业训练的概念和原则1691

三、就业训练1691

(三)就业训练的程序1698

(四)违反就业训练规定的法律责任1701

(—)失业保险概述1703

四、失业保险1703

(二)建立和实行失业保险制度的意义1708

(三)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基本其政策与实施要求1710

(四)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1721

(五)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1725

(一)政府扩大就业的社会经济政策1731

五、政府在就业中的作用1731

(二)政府在就业中的作用1732

(二)政府就业扶助1738

一、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的一般概念和意义1744

第四节 国际劳务市场与就业1744

(三)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微观效益1747

(二)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宏观效益1747

二、劳动力资源国际间流动经济收益分析1747

(一)劳动力资源流动的一般效益1747

(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的效益1749

(一)国际移民的历史、规模及世界主要劳务市场1750

三、国际劳务输出1750

(二)国际劳务输出和移民工人的定义1753

(三)国际劳务合同的内容1756

(四)劳务人员的选拔1759

(一)进入国际劳务市场的程序1763

四、进入国际劳务市场的程序1763

(一)中国劳务输出的历史1766

五、小国劳务输出的历史及现状1766

(二)中国劳务输出的现状1767

(三)劳务输出的原则及政策特征1768

(四)中国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及运作方式1769

(五)中国发展劳务输出事业的有利条件1771

(六)制约我国劳务输出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1772

(七)促进我国劳务输出事业发展的战略和对策1775

(一)萨伊的就业自动均衡论1783

一、传统的就业理论1783

第三章 本方就业理论及就业措施1783

第一节 西方就业理论1783

(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784

(二)就业周期波动论1784

(一)凯恩斯就业理论1785

二、现代就业理论1785

(二)非利普斯就业理论1789

(三)后凯恩斯主流派的就理论1791

(四)货币主义的就业学说1793

(四)着眼于便利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理论1794

(三)着眼于改善劳动力供给的人力政策理论1794

三、西方失业理论中的再就业措施1794

(一)着眼于扩张需求的充分就业理论1794

(二)着眼于发挥市场作用的“无为而治”理论1794

(五)着眼于消除福利政策负效应的理论1795

一、西方的就业体制1796

第二节 国外的就业措施1796

(二)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1801

(一)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经济政策1801

二、西方促进再就业的各种政策措施1801

(五)改革失业保险制度由消极救济变为积极促进就业1802

(四)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减少失业的优先措施1802

(三)设立专门机构解决再就业问题1802

(一)四方发达国家失业的现状及其成因1803

二、西方部分国家解决再就业的政策措施1803

(二)欧洲联盟的再就业政策措施1805

第三节 美国解决失业的措施1807

(一)不断完善职业保障制度,变消极保障为积极保障1808

二、对待失业的各种措施1808

一、美国劳动力市场和失业保障制度的特点1808

(二)发挥了社会各方面都参与职业保障事业的积极性1814

(一)美国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体系1816

三、美国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概况1816

(三)美国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主要存在的问题1819

(一)为再就业培训制定法律1820

(二)再就业培训取得的成绩1821

一、日本的就业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1827

第四节 日本解决失业的措施1827

二、日本职业培训体系1832

一、德国的再就业政策措施1835

第五节 德国解决失业的措施1835

三、日本职业培训的指导员(教师)制度1835

二、德国的劳工输入1844

—、英国再就业政策措施的特色1852

第六节 英国解决失业的措施1852

二、英国的劳务输入1857

一、法国的再就业政策措施1864

二、法国的劳务输入1869

一、加强劳资一体化竞争力的五项措施1876

第八节 韩国解决失业的措施1876

二、创办“风险企业”1877

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1879

第九节 转轨国家解决失业的措施1881

(一)俄罗斯的失业情况1882

一、俄罗斯的再就业措施1882

(二)政府各项独特的再就业措施1883

(二)健全三级就业服务体系1885

(一)全面加强一般就业措施的实施力度1885

二、波兰解决再就业措施1885

三、匈牙利解决再就业的措施1887

一、江泽民总书记在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1888

第四章 我国解决再就业的方针政策1888

二、朱镕基总理在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892

三、全局的大事 重要的任务1895

四、朱镕基在天津市考察再就业工作时的讲话(纪要)1897

五、吴邦国副总理在全国企业职工解困暨再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纪要)1900

六、在全国企业职工解困暨再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摘录)1903

七、在全国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录)1912

八、在全国劳动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1916

十、劳动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28

二、公文的特点1949

一、公文的界定1949

第九编 处长与常用文体写作1949

第一章 公文写作1949

第一节 概述1949

(二)具有明显的服从性与应用性1950

(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用性1950

三、公文的种类1951

(四)具有智慧综合的群众性1951

(三)具有可靠的真实性与确切性1951

(二)占有充分的材料1952

(一)选择合适的文体1952

四、公文撰写要求1952

(四)准确应用语言修辞1953

(三)正确应用表达方法1953

(一)公文的组成项目1955

五、公文格式1955

六、公文行文规则1957

(二)公文书写及用纸规格1957

(二)发文的处理1958

(一)收文的处理1958

七、公文处理1958

一、说明性公文的逻辑特征1959

第二节 说明性公文1959

二、属性说明和情况说明1961

三、记叙性的说明1963

一、决策性公文的逻辑特征1965

第三节 决策性公文1965

二、命令性公文1966

三、请示性公文1967

二、法规性公文中的规范句1969

一、议论性公文的逻辑特征1970

第五节 议论性公文1970

二、议论性公文的逻辑结构1972

一、命令、指令1973

二、通令1976

三、决定、决议1977

四、指示1979

(一)一般性通知1981

五、通知1981

(二)会议通知1982

(三)转发性通知1983

六、请示1984

七、批复1986

(一)工作报告1987

八、报告1987

(二)情况报告1990

九、通报1992

十、布告、公告、通告1993

十一、函1997

十二、会议纪要1998

(二)计划的意义和作用2003

(—)计划的概念2003

第二章 常用文体写作2003

第一节 计划2003

一、计划的概念、意义和作用2003

(一)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充分体现先导作用2004

二、计划的种类2004

(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基本情况,摆清纵横各方面的关系2005

(三)要走群众路线2006

(四)要有明确的要求,有充分、具体有力的措施2007

四、编制计划的过程2008

(八)要及时地对计划进行调整、修改、或补充2008

五、注意事项2012

一、简报2013

第二节 简报与报告2013

二、调查报告2015

三、总结报告2021

(二)综合型2025

(一)决议型2025

第三节 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2025

一、什么是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2025

二、会议纪要的类型2025

三、会议纪要的写法2026

五、怎样作好会议记录2029

四、会议纪要的写作要求2029

—、协议书2030

第四节 书信2030

二、邀请书2031

四、倡议书2032

三、聘请书2032

五、介绍信2034

六、感谢信2036

七、表扬信2037

八、慰问信2038

九、贺信2039

—、开幕词2040

第五节 会议文件2040

二、闭幕同2043

三、讲话稿2046

第六节 新闻2050

一、新闻的地位和作用2050

(一)没有新闻就没有报纸2050

(二)新闻的作用2051

二、新闻的种类2052

(一)动态新闻2052

(二)典型报道2052

(三)综合新闻2053

(四)新闻述评2053

三、新闻的结构2054

(一)主体和结尾的作用2054

(二)新闻导语2054

四、怎样写新闻2056

(一)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2056

(二)新闻报道要有鲜明深刻的主题2058

(三)新闻要真、短、快、活、强2061

(四)新闻还要求新2065

第七节 其它文体2066

一、章程2066

二、规定2067

三、论文2068

四、演讲稿2075

五、人物传记2077

第一节 涉外谈判2085

第一章 处长实用涉外经济知识2085

一、谈判技巧与策略2085

第十编 处长与实用涉外知识2085

二、各国商人的谈判风格2130

第二节 涉外经商2150

一、经商注意事项2150

二、国际贸易2170

三、国际货物买卖合同2174

四、技术转让2184

五、国际仲裁2189

六、公证2194

一、国际电信概述2199

二、公众电信2199

第三节 国际电信2199

二、国际电话2200

(一)国际电话概述2200

(二)通话种类2202

(三)挂号方式2204

(四)计费时间和收费标准2204

(五)国际用户直拨电话2205

四、国际电报2206

(一)国际电报种类2206

(二)国际电报特别业务2207

(三)国际电报的写法2209

(六)国际电报字数的计算2211

(五)国际电报的交发2211

(七)国际电报的收费2211

(四)国际电报的语文2211

(九)港澳电报2212

(十)国际用户电报业务种类2212

(八)电报挂号的申请、使用和改址手续2212

(十一)国际用户电报终端代码2213

(十二)国际用户电报的计时计费2213

(十三)利用用户电报进行数据检索2214

(十四)国际传真电报2214

(十五)国际船舶电报业务概述2215

第二章 处长实用国际政治知识2221

第一节 国际政治组织2221

第二节 重要国际会议2261

第三节 重要的国际政党2295

第三章 涉外文化知识须知2306

第一节 涉外礼仪2306

—、国际交往礼仪2306

二、接见外宾的礼仪2311

(一)迎送贵宾程序及礼节2311

(二)与外国人见面的礼节2312

(三)会见外宾时的安排2314

(四)会见外宾时的礼节2314

(五)社交场合怎样会见外国朋友2316

(六)进入外国人办公室或住所的礼节2317

(七)谈话时的一般礼节2318

(八)与外宾谈话时应注意事项2319

(九)与外国人谈话的艺术2320

(十)如何选择同外国人交谈的话题2321

(十二)出国访问带什么礼品好2323

(十三)怎样选择与赠送涉外小礼品2324

(十四)国外对送礼与受礼的讲究2324

三、涉外事务安排2325

四、国际交往规则2330

四、科技2334

第二节 风俗与禁忌2340

一、风俗2340

二、禁忌2362

第三节 生活常识2375

一、国外姓名种种2375

二、住宿2389

三、饮食2401

第十一编 跨世纪的中国处长2425

第一章 世纪之交处和面临的形势2425

第一节 跨世纪领导的重任2425

一、跨世纪的风云和领导的重任2425

(一)集中精力搞好社会主义建设2425

(二)向新科技革命进军2426

二、跨世纪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2427

第二节 世纪转换对处长的挑战2429

一、挑战来自历史留下来的“既定条件”2429

二、挑战来自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2430

三、挑战来自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形势2431

四、挑战来自空前频繁的世界思想文化交流2431

第三节 跨世纪中必须抓好的大事2432

一、路线2432

二、体制2433

三、决策2434

第二章 跨世纪处长的培养和选拔2436

第—节 跨世纪领导的含义和特点2436

一、何谓世纪的领导者2436

二、跨世纪领导者的基本特点2437

三、跨世纪领导者要迎接历史的机遇2441

(一)未来的国际环境2441

(二)未来我国的领导环境2442

(三)跨世纪领导者要求的预测2443

—、培养与选拔的特点和要求2445

第二节 跨世纪处长的培养与选拔2445

(一)战略上的整体性2445

(二)结构上的均衡性2445

(三)时空上的有序性2446

(五)培养上的主动性2447

(四)质量上的适应性2447

二、选拔、培养的原则2447

(一)目标原则2448

(二)能级原则2449

(三)民主原则2449

(四)动态原则2450

二、建立人才培养工程2450

(一)以各级党校为依托,建立跨世纪领导者的培训中心2451

(二)以各级党政部门为依托,建立跨世纪领导者的锻炼机制2452

(三)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为依托,建立跨世纪领导者考评中心2453

第—节 知识经济概述2456

第三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处长2456

一、知识经济的发展2456

二、知识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2458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2458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2459

三、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2462

(—)知识经济将引发—系列观念变革2462

(二)按要素分配理论将作重大修正与补充2464

(三)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464

(五)教育将成为特殊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2466

(四)就业结构将发生变化,结构性失业成为困扰各国的一个社会问题2466

(六)知识管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课题2468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469

一、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2470

(一)科教兴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并正在得到贯彻实施2470

(二)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2471

(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启动2471

(四)形成三个层次的研究计划体系2474

(五)科技工业园区得到一定发展2475

二、我国发展加以经济面临的挑战2476

(二)工业化尚未完成,经济结构低级化2477

(一)科技体系结构存在缺陷2477

(三)人力资源数量有余而质量欠佳2478

第三节 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依托2479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2480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及其特点2480

(二)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2482

二、高新技术产业是21世纪中国知识经济的支柱2484

(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2484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经济效应2486

(三)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2488

第一节 观念的更新2490

第四章 知识经济时代处长的领导素质2490

一、科技观念2490

二、信息观念2494

三、人才观念2495

四、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2496

第二节 思想方式的改变2497

一、非线性世界及其科学学科2498

二、自组织的科学基础与方法2500

三、非线性自组织科学的思想方法2501

四、应用对策方法2502

一、加强政治品质利职业道德修养2504

第三节 个性品质的修养2504

二、培养时代所需要的性格品质2506

三、掌握知识、提高能力2508

第十二编 处长实用法律法规精选2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2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25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25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5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5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559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25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5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6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66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696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27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2717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2725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732

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2738

关于审理党员违纪案件工作程序的规定27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275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276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766

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例2780

三、国际储备的构成13007

(十一)国家对在涉外交往中赠送礼物或受礼有什么规定21322

1999《处长实务全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日忠主编 1999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民政工作全书  中(1999 PDF版)
中国民政工作全书 中
1999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职务犯罪认定处理实务全书(1996年05月第1版 PDF版)
职务犯罪认定处理实务全书
1996年05月第1版 中国方正出版社
中国名校校长创新管理实务全书  上( PDF版)
中国名校校长创新管理实务全书 上
银声音像出版社
税务作弊及其查处实务全书  下( PDF版)
税务作弊及其查处实务全书 下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税务作弊及其查处实务全书  中( PDF版)
税务作弊及其查处实务全书 中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处长实务全书  下(1999 PDF版)
处长实务全书 下
1999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处长实务全书  中(1999 PDF版)
处长实务全书 中
1999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会计差错防范与处理实务全书  上(1999 PDF版)
会计差错防范与处理实务全书 上
1999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证券法实务全书  上中下(1999 PDF版)
证券法实务全书 上中下
1999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新会计法实务全书  上(1999 PDF版)
新会计法实务全书 上
1999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土地权益纠纷处理实务全书  上(1999 PDF版)
土地权益纠纷处理实务全书 上
1999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票据与会计结算手册(1995 PDF版)
票据与会计结算手册
1995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银行业务实用全书  上(1997 PDF版)
银行业务实用全书 上
1997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干部公务处理实用全书(1997 PDF版)
干部公务处理实用全书
1997 北京:新华出版社
诗探索  1982年第3期  总第8期(1983 PDF版)
诗探索 1982年第3期 总第8期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