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抗菌生物活性肽创制研究的实例》

《表3 抗菌生物活性肽创制研究的实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危害风险及其防控用抗菌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抗菌生物活性肽创制技术大致可以分为随机筛选和靶向筛选两种方式(表3),且创制的抗菌生物活性肽材料普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特点。天然抗菌肽以从生物体特定组织、器官或分泌物中随机筛选较为常见,如Murakami等[23]和Gao等[24]分别从人乳和鸭体内随机筛选到了Cathelicidin家族的抗菌肽材料,Li等25]、Nayak等[26]、Lee等[27]和Meamarpoor-Yazdi等[28]分别从鲶鱼、家蚕、蜈蚣和隐翅虫体内随机筛选到了相应抗菌肽,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强抑菌活性;近年也有采用致病微生物特性蛋白或活性脂质体作为靶点进行靶向筛选的报道[29-31]。人工抗菌生物活性多肽创制技术几乎都是通过微生物全细胞或特性蛋白作为包被靶点,从多肽库中靶向筛选获得,其抗菌活性往往具有靶向特异性抗菌谱的特点,如Pini等[32]、Rao等[33]和Bishop-Hurley等[34]以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全细胞为包被靶点,从噬菌体展示的10肽、12肽和15肽库中分别筛选到了对应人工抗菌多肽;Zoeiby等[35]、Tanaka等[36]、Wang等[37]和Hart等[38]分别以绿脓杆菌MurC酶蛋白、趋磁细菌BacMPs磁性蛋白、乙型肝炎病毒PreS1蛋白和金黄色葡萄球菌lipid II蛋白为包被靶点,均从噬菌体展示多肽库中筛选到了对应的人工抗菌多肽。而Tucker等[9]则将天然抗菌肽与细菌表面展示多肽库技术相结合,通过构建的抗菌肽库与微生物互作,实现了靶标微生物靶向抗菌多肽自动筛选与进化的重要突破,为靶向高效创制抗菌活性肽提供了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