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抗菌生物活性肽主要类型及其来源和特点》

《表2 抗菌生物活性肽主要类型及其来源和特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危害风险及其防控用抗菌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抗菌生物活性肽可以分为天然的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和人工合成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两大类型。天然抗菌肽种类多、来源广,是几乎存在于所有生物种体内的在机体防御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进化保守的特殊多肽,分子量普遍介于2-50 kD之间,其发挥活性的关键功能区域往往富含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和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形成α-螺旋β折叠及α-β复合等结构,并通过破坏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及渗入胞内后阻碍RNA合成、抑制细胞骨架关键蛋白酶和细胞呼吸酶的活性、阻断蛋白质正确折叠的伴侣蛋白和线粒体正常功能等系列级联反应,最终使得菌体繁殖受到抑制甚至彻底致死[5,21]。据国际权威抗菌肽数据库(Antimicrobial peptide database,APD;http://aps.unmc.edu/AP/)最新收录信息显示:目前登记收录的各类抗菌肽数量已达3 027种,其中2 236种源于动物,344种源于植物,336种源于微生物,18种源于真菌,8种源于原生生物,4种源于古生菌;其中较为典型并可归类的有Cathelicidins、Cecropins、Magainins和BuforinⅡ等家簇抗菌肽,以及鱼黏液类、防御素类和细菌类抗菌肽等(表2)。人工合成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则是伴随基因工程抗体创制和特异性抗体高通量筛选技术发展而来的具有模拟传统抗生素功能的新型安全抗菌生物活性肽,来源一般是依附微生物全细胞或特定抗生素在靶标微生物上的受体为包被靶点,然后从各类多肽库中靶向筛选获得(表2);据公开报道可查的人工抗菌生物活性肽氨基酸序列分析,其发挥抗菌活性区域的关键氨基酸组成也普遍符合天然抗菌肽的特点,抗菌机制也较为类似[22],目前该类研究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文献报道也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