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发酵工艺参数结果对比》

《表2 不同发酵工艺参数结果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L-色氨酸混菌发酵工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消耗葡萄糖糖总量为已除去所含结晶水和溶剂水的葡萄糖含量。

由图7-a可知,在16 h之后,两种工艺的OD600值和L-色氨酸产量均开始出现明显差异,且随着发酵的进行,混菌发酵的优势逐步增大,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以后,混菌发酵的OD600值维持在100左右,较对照发酵的93.5提高了6.9%;36 h放罐时,混菌发酵L-色氨酸产量为52.72 g/L,较对照发酵的46.43 g/L提高了13.6%。另外,就L-色氨酸合成速率而言(图7-b),混菌发酵表现出较高的单位产酸能力,从而使整体L-色氨酸合成能力高于对照发酵,最高L-色氨酸合成速率为2.02 g/(L·h),较对照发酵的1.82 g/(L·h)提高了11.0%,且在14~32 h的产酸能力均维持较高水平,这有利于色氨酸的大量积累。由表2可知,混菌发酵的最终糖酸转化率为21.2%,比对照发酵提高了19.1%,菌体和底物利用率均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