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发酵工艺类型基本参数对比》

《表2 不同发酵工艺类型基本参数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生物素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透析时更换的培养基未计入发酵液体积。

如图8所示,采用在线膜偶联透析发酵工艺,在发酵进行至28 h时,罐内L-缬氨酸质量浓度累积至40 g/L,L-丙氨酸质量浓度累积超过了3 g/L,主产物受到抑制,副产物进入快速生成阶段,此时对发酵液进行在线膜偶联透析,分离出发酵液内较高质量浓度的L-缬氨酸和L-丙氨酸,截留罐内菌体,使其在新加入的透析培养基中迅速恢复活力并继续发酵产酸;透析之后,罐内L-缬氨酸质量浓度降至3 g/L左右,L-丙氨酸质量浓度降至0.3 g/L左右,继续发酵24 h左右,罐内L-缬氨酸质量浓度再次达到40 g/L,且L-丙氨酸也再次累积至3 g/L,此时对发酵液进行第2次透析,降低罐内主副产物的含量,使发酵延续下去,延长菌体产酸周期,并大幅提高单批次发酵总产酸量。通过膜偶联透析发酵,不仅解除了产物的反馈抑制,还有效降低了副产物质量浓度以及最终产量,为后期发酵下游提取提供了便利,增大了L-缬氨酸提取收率。如表2所示,透析前后发酵糖酸转化率由32%提高到34.5%,主产物产量增加,副产物产量降低,耗糖量也相应增加,罐内发酵液体积更接近初始装液量,稳定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