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贫困大学生对组织支持的自我感知状况》

《表7 贫困大学生对组织支持的自我感知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精准助学贫困大学生:贫困生成机理及助学行动导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可能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的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学校以及院(系)行政组织、教师团体、学生团体和社会工作团体,它们的职能优势各有不同。政府组织的优势是统筹资源和制定宏观的分配制度;学校及院(系)行政组织的优势是确认助学对象、分配资源以及协调各方助学力量;教师团体的优势是提升贫困生的素质;学生团体的优势是形成良好人际氛围,发挥监督作用;社会工作团体的优势是筹集社会助学资源,提供心理疏导。此五种力量需协同配合,形成责任共担的治理系统,才能有效化解因家庭拮据引致、经基础教育阶段催化并传递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从该系统的现实运转情况来看,还存在条块分割、沟通不畅和职责不明等问题。在政府层面,虽然资源统筹的力度逐年提高,但资助额度与满足需求之间还有巨大差距,需要社会团体及时跟进。学校及院(系)层面,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在精准确认、公平分配和协调多方力量等方面还有巨大改进空间。教师团体与此基本处于绝缘状态,统一化的授课,上完课就走人,师生交流机会缺失,对贫困生素质提升几乎没有实效。另外,从调查情况来看,教师更喜欢与有亲和力、思维敏捷的学生互动,贫困生反而因为拘谨、不愿接触而失去了互动机会。学生团体几乎是院(系)组织的附庸,某些不良成员甚至利用便利机会破坏帮扶规则,从中谋取私利,监督作用几近流于形式。社会工作团体还没有发展成熟,资源筹集能力非常有限,专业素养也亟待提高,其协同助学的作用难以发挥。有关情况见表7中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