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感知状况》

《表6 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感知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精准助学贫困大学生:贫困生成机理及助学行动导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这其中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理性认知、丰富思维、克服自卑、降低焦虑、勇于践行等,它们关系到贫困大学生能否准确自我定位,并适时进行相应调整,表现出较强的延展性特点。如果贫困大学生不能解决好心理问题,势必会迷失在现有的不良状态之中。贫困家庭面对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父母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低酬工作,在教育子女上缺乏有效的方式和宽裕的时间,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也大受限制。与此同时,子女在受教育时也会遭遇被排斥的困境。在校青少年因为经济压力会出现诸如“脱离青少年主流交际圈”、“不愿交际”、“退缩自卑”等自我封闭现象[23],进而在“对社会的理性认知”、“思维的丰富程度”、“自信心”、“阳光心态”和“勇于面对不确定性未来”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基础教育阶段的心理素质势必会延续至高等教育阶段,如果贫困大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心理定势,提升心理素质,贫困所影响的范围和层次会进一步扩展和加深。全国性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4.99%和32.98%的贫困大学生非常希望或希望获得“淡化贫困耻辱症结的指导”,有33.81%和32.86%的贫困大学生希望获得“消退逃避现实行为的指导”。具体情况见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