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贫困大学生能力提升的自我感知状况》

《表4 贫困大学生能力提升的自我感知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精准助学贫困大学生:贫困生成机理及助学行动导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这其中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包容能力和就业能力等,它们直接关系到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等的发展潜力。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贫困大学生将继续延续原有家庭的贫困状态,形成“因教致贫”的现象,甚至生发出“教育无用论”等极易误导他人的错误观点。在基础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可能会尽最大努力为子女提供读书机会,但受资源限制,他们又无法提供诸如游学、特长班训练、社会实践训练等提高能力的辅助渠道。另外,家庭出身对青少年的行为也有重要影响。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主导的对790个孩子的一项跟踪调查表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越多,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越强;家庭经济状况、工作方式和教育方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一般是“自然放养”的,父母疲于生计,也没有充分的意识和知识来教育后代;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拥有高学历和高收入,家长多喜欢与教师联系,注重与孩子交流,指导他们读书,有计划地安排子女的学习和培训活动,这对孩子的各项能力有很好的训练作用。如子女的语言能力与父母的语言表达机会和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在需要政府救济的社会底层家庭,孩子每小时可以听到父母说话的单词量大约是600个;在工人阶层家庭,大约是1200个;在中产家庭、精英家庭则达到2100个左右。[22]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能力困境会自然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发展制造诸多障碍。在高等教育阶段,一方面贫困大学生会因为经济压力而缺乏参与能力训练的主动性和机会;另一方面,为了改变不利状况,贫困大学生在参与相关训练时往往倾向于急于求成的项目,以求立竿见影之效果,而其结果又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实际上,对人生发展真正有影响力的是人的内在能力,其训练和提升的过程是缓慢的。具体情况在表4的数据中得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