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贫困大学生获得机会的自我感知状况》

《表2 贫困大学生获得机会的自我感知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精准助学贫困大学生:贫困生成机理及助学行动导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数据来源于2017年9-10月份的全国性调查,调查涉及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湖北、河南、内蒙古、吉林、广西等10余个省(区、市),调查对象是获得贫困助学金的大学生;共回收问卷2672份,其中有效问卷2483份,有效率为92.93%。下文所有表格中的数据都来自于本次调查。

英国学者奥本海姆认为,“贫困首先夺去了人们建立未来大厦———‘生存机会’的工具。随后,它又悄悄地夺去了人们享受生命不受疾病侵害、有体面的教育、有安全的住宅和长时间的退休生涯的机会”[14]。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缺乏更好的成长机会将阻碍发展、延续贫困,是教育致贫的重要推动因素。这种贫困是经济拮据的次生作用所引发的,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获得经济资助的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高校确认贫困生的方式是由贫困生提出申请,提交证明材料,然后通过诸如宣讲会、同学投票等形式评定。从表面上看,贫困生可以得到公平的资助机会,但实际上,由于受功利风气、相对自卑心理和缺乏有效表达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失去了获得各种资助金的机会。聂文娟等人的调查表明,“有12.5%的学生认为存在假贫困现象,并且十分普遍;此外,对家庭贫困证明是否很容易开具进行了调查,发现有38%的学生认为容易开具”[15]。其二,学业发展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兼职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但他们在获得基本生活所需的同时,失去了更多参加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实习和对外交流的机会,而这些也是影响其未来的关键因素。具体情况在表2中反映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