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微生物来源DPE及其酶学性质比较》

《表1 不同微生物来源DPE及其酶学性质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D-阿洛酮糖及其合成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D-psicose 3-epimerase,DPE,EC 5.3.1.3)是一种典型的己酮糖3-差向异构酶,可以催化D-果糖的C-3位置的差向异构化制备D-阿洛酮糖(图1)。1993年,IZUMORI等[12]从Pseudomonas sp.ST-24中首次发现DPE,其除了催化D-果糖和D-阿洛酮糖间的转化,还能催化其他单糖间转化。2005年,KIM等[13]从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分离得到DPE,该酶在中温50℃、弱碱性p H8.0、底物质量浓度为700 g/L的条件下,转化率达到32.9%。此后,学者们陆续从Ruminococcus sp.[14]、Clostridium bolteae[15]、Arthrobacter globifoemis[16]等微生物中分离得到不同的DPE。随着越来越多微生物基因组数据的公布,目前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注释的DPE序列已有400余条,但是大部分序列的性质并未得到研究。截至目前,已明确性质及功能的DPE见表1,其中,除了Dorea sp.CAG317 DPE的最适p H为弱酸性,C.bolteae ATCC BAA613 DPE和Flavonifractor plautii DPE为中性外,其余均为嗜弱碱酶;金属离子可稳定DPE构象,其最适离子通常是Mn2+或Co2+;大多数酶在低于50℃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