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弹性概念的内涵演变(Quigley等[25])》

《表1 弹性概念的内涵演变(Quigley等[25])》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社会-生态弹性视角下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社会发展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弹性(resilience)是一个在现今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城市、灾害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广泛使用的概念[12,22~35],用于描述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承受或消化外来冲击的特性[33~34]。“Resilience”来自于拉丁语“resilire”,意为“回跳,弹回”。自19世纪50年代“弹性”首先被用于机械和工程学领域以来[24~26],该术语被逐步应用到众多学科领域,各个领域在不同时期分别从各自研究视角对弹性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从而使其因此具有多重内涵(表1)。作为一个外来术语,“resilience”在由不同学科引入到国内时有多种译法,除“弹性”外[27~30],亦被译为“韧性”[26,31]、“恢复力”等[32]。从中文的含义看,各种译法都有其合理性,其中,“韧性”是近年流行较为广泛的用法[32],且正频繁地为公众领域所使用,但“韧性”强调“柔而固”,即通过形变而免于破裂;“弹性”有“恢复原状”和“调整、变通”的含义,更能体现“resilience”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