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导师与学生在学业、未来就业以及生活上的联系交流情况》

《表5 导师与学生在学业、未来就业以及生活上的联系交流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学生视域下新建教育硕士点导师队伍建设的实证考察及改革思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内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前,教育硕士培养的“双导师制”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的普遍肯定,并且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师组对教育硕士培养的积极作用,该校在“双导师制”基础上创造性地实施了“2+1”导师培养模式,其理念为大多数学生所认可,普遍反映“多一个导师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然而调查发现,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校外导师“挂名”现象突出,助理导师未切实发挥其辅助作用,校内外导师沟通不足等问题,进而使得导师作用的整体成效偏低。表5表明,尽管导师与学生在学业情况方面的交流基本能够保障,但仍有9.76%及14.63%的导师在未来就业与日常生活方面从未与学生有过交流。表6和表7的数据也表明,助理导师和校外导师与学生就学业情况、未来就业情况和生活情况的沟通联系频率确实较低。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其主要原因在于校外导师在导师身份方面缺乏官方认定,在报酬激励方面缺乏明确的制度,同时校外导师大多属于基础教育的名校领头人,工作十分忙碌,这些方面势必会影响他们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指导;而助理导师往往面临十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加之又有资深导师的领衔,可能助理导师在学生指导上就未能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责任导师尽管与学生有较多的联系,但依然存在交流不够和指导不力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