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课前查阅文献的学情分析》

《表2 课前查阅文献的学情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生物化学课程中“酶”教学内容探讨与实践》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教学单元“酶活性的调节”,着重突出采用案例教学,以磷酸化酶的研究方向先后三次获得诺贝尔奖为教学素材[8]。194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生化学家科里由于在糖酵解研究中发现磷酸化酶的两种形式(活性和非活性)而获诺贝尔奖。1971年,萨瑟兰由于发现环腺苷酸作用,也是与磷酸化有关,而获得诺贝尔奖。1992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生化学家克雷布斯和费歇尔由于揭示磷酸化酶的两种形式的原因是结构的差异——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获诺贝尔奖。共价修饰调节是酶磷酸化或去磷酸化调节酶的活性,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共价调节方式。在课前,学生查阅酶学领域诺贝尔奖材料。教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推送相关文献,其中综述文章《从诺贝尔奖看酶学的发展》和《酶学研究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阅读量较高,见表2。在课中,教师以酶学研究领域的诺贝奖案例为教学主线,实施酶结构与功能的教学。在课后,学生完成“从诺贝尔奖看酶学的研究发展”学期论文。案例教学的效果分析表明,基于案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获取更多酶学知识及提升科学研究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