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正念的特征:正念型领导:概念内涵与整合模型》

《表1 正念的特征:正念型领导:概念内涵与整合模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正念型领导:概念内涵与整合模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依据资料整理所得。

国内外学者就正念的特征及其构成要素开展了诸多探讨,如表1所示。Bishop等(2004)提出了正念的二要素模型,认为正念包括“注意力的自我调节”以及“对自身经历采取特定导向”等两个维度。Shapiro,Carlson,Astin和Freedman(2006)在Bishop等(2004)的基础上,提炼了正念的三个特征,分别是“目的”、“注意”和“态度”。郭璞洋和李波(2017)还将“规范”这一要素纳入到正念的特征模型中,认为若忽视“规范”这一要素容易使正念在实践中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与上述研究不同,Brown等(2007)则重点关注了佛教中正念的特征。随后,Dane(2011)、张静,宋继文和王悦(2017)及郑晓明和倪丹(2018)在Brown等(2007)的基础上,分别对正念的特征要素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刘生敏和信欢欢(2019)梳理了现有文献并将正念划分为状态正念和特质正念,前者包含注意力、不加判断与关注当下等特征,后者包含注意力、好奇、接纳与对刺激的无偏处理等特征。上述研究仅从理论上分析了正念的特征,尚未开发正念的测量量表。Baer(2003)经过实证检验,从“观察”、“描述”等五个维度对正念进行了测量。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当前学者的特征划分大多在Bishop等(2004)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存在“注意力”、“意识”、“专注当下”等相同要素,但仍未形成共识。首先,这与研究的发展有关,学者对正念认识的逐步推进使得其对要素划分更细致完善。其次,与研究侧重点相关,例如,Brown等(2007)关注佛教中的概念并认为觉知是关键要素,所以Dane(2011)与张静等(2017)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学者不同,均反映了觉知这一特征。最后,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的不同也会造成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