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世纪英国小麦每英亩产量(3)》

《表1 中世纪英国小麦每英亩产量(3)》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英国农村史研究三段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世纪中叶,国际学术界对于中世纪西欧农业危机问题展开了两次大讨论。第一次是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第二次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讨论内容无疑涉及中世纪英国。两次大讨论的参加者,不管其观点有多大的不同,甚至对立,但他们有一个共识,即都认为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农业危机,而且这场危机并不是始于14世纪中叶黑死病爆发,其起点应为13、14世纪之交,至晚也是14世纪初。意见的分歧在于对危机原因和性质的认识。英国中世纪经济史家、《剑桥欧洲经济史》主编之一波斯坦,在1950年国际历史学家大会发言中,主要以英国为例,认为农业危机就是人口过剩危机(1)。这一观点被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布瓦斥为“新马尔萨斯主义”(2)。布瓦还从自己对法国诺曼底的研究中推演出一个“准全世界模式”,认为是“领主收益递减”引起矛盾激化,引发农业危机。而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之一的拉杜里(E.Le Roy Ladurie)则支持波斯坦,并用所谓“拉杜里曲线”延伸波斯坦模式:波斯坦认为11-13世纪是西欧发展期并达到高峰,14世纪因人口增多而进入危机期;拉杜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15世纪是西欧的恢复和发展期,16世纪达到高峰,17世纪再度陷入危机,而且是由16世纪人口增多引起的。科斯敏斯基对波斯坦模式则持坚决批判的态度,认为农业危机的实质是封建主义制度发生危机(3)。与此相似,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希尔顿讨论地租形态变化及农民斗争的关系(4),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布伦纳也从阶级结构变化角度来探讨经济发展(5)。不过,布伦纳的观点也遭到了一定的质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