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一、病理生理学的范畴和内容1

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和在医学中的地位1

三、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2

四、学习病理生理学的目的和方法3

第二章 疾病概论4

第一节 疾病概念4

一、健康4

二、疾病4

三、病理过程、综合征和病理状态4

第二节 病因学5

一、原因和条件5

二、病因的种类6

第三节 发病学8

一、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8

二、疾病发生的共同机制10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1

一、潜伏期11

二、前驱期11

三、临床症状明显期11

四、转归期12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4

第一节 水、钠正常代谢及水、钠代谢紊乱14

一、水、钠正常代谢14

二、水、钠代谢紊乱概述19

三、脱水19

四、水中毒23

第二节 钾正常代谢及钾代谢紊乱24

一、钾正常代谢24

二、钾代谢紊乱25

第三节 镁正常代谢及镁代谢紊乱30

一、镁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30

二、镁代谢紊乱31

第四节 钙、磷正常代谢与钙、磷代谢紊乱33

一、钙、磷的正常代谢33

二、钙、磷代谢紊乱36

第四章 水肿40

第一节 水肿发生的机制40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40

二、休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漪留42

第二节 水肿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44

一、水肿的特点44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44

第三节 常见水肿类型45

一、心性水肿45

二、肾性水肿45

三、肝性水肿46

四、肺水肿47

五、脑水肿48

第五章 酸碱平衡紊乱50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50

一、人体内的酸和碱50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51

第二节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54

一、pH值54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4

三、二氧化碳结合力54

四、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54

五、缓冲碱55

六、碱剩余或碱缺失55

七、阴离子间隙55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稳紊乱56

一、代谢性酸中毒56

二、呼吸性酸中毒59

三、代谢性碱中毒61

四、呼吸性碱中毒64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65

一、相加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65

二、相消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65

三、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66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66

一、以pH值判断酸中毒或碱中毒66

二、以原发因素判别代谢性或呼吸性酸碱紊乱67

三、以代偿预计值确定紊乱类型67

第六章 缺氧68

第一节 氧的供需平衡和血氧指标68

一、正常组织细胞氧的供应和利用68

二、反映血氧的指标及其影响因素68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及血氧变化的特点70

一、乏氧性缺氧70

二、血液性缺氧71

三、循环性缺氧73

四、组织性缺氧73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75

一、代偿性反应75

二、功能代谢障碍79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81

一、代谢耗氧率81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81

第七章 发热82

第一节 概述82

一、发热的概念82

二、生理性体温增高与过热82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82

一、传染性发热83

二、非传染性发热83

第三节 发热的发生机制84

一、内生致热原的来源和性质84

二、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85

三、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85

四、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86

第四节 发热的时相变化及热代谢特点86

一、体温上升期86

二、高热持续期87

三、体温下降期87

第五节 热限及其成因87

一、热限的概念87

二、热限的成因88

第六节 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与功能变化88

一、物质代谢变化88

二、功能变化89

第七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91

一、生物学意义91

二、处理原则91

第八章 应激92

第一节 应激的基本概念92

第二节 应激时机体代谢、功能的变化93

一、应激时代谢的变化93

二、应激时功能的变化94

第三节 急性期反应蛋白和应激蛋白99

一、急性期反应蛋白99

二、应激蛋白100

第四节 应激的生物学意义与防治原则100

一、应激的生物学意义100

二、应激的防治原则101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02

第一节 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102

一、DIC的原因102

二、DIC的发生机制103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104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104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105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105

四、微循环障碍105

五、不恰当使用纤溶抑制剂105

六、其它106

第三节 DIC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106

一、分期106

二、分型107

第四节 DIC时的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107

一、出血107

二、低血压或休克108

三、器官功能障碍108

四、溶血性贫血109

第五节 常用DIC实验室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防治原则109

一、常用DIC实验室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09

二、DIC的防治原则110

第十章 休克112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112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112

二、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分类112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机制113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113

二、休克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机制113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功能、结构损伤117

一、能量代谢障碍117

二、酸中毒118

三、细胞的功能障碍与结构损伤118

第四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的变化119

一、心功能变化120

二、脑功能变化120

三、肾功能变化120

四、肺功能变化120

五、肝功能变化121

六、胃肠道功能变化121

七、多器官衰竭121

第五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122

一、感染性休克122

二、过敏性休克123

三、心源性休克123

四、神经源性休克124

第六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124

一、预防124

二、及时抢救124

三、改善细胞代谢,减少细胞损伤125

四、治疗器官衰竭126

第十一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127

第一节 概述127

第二节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127

一、缺血时间127

二、侧支循环127

三、对氧的需求程度127

四、再灌注的条件127

第三节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128

一、钙超载128

二、自由基损伤129

三、白细胞浸润聚集增加131

四、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132

五、无复流现象132

第四节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功能代谢变化133

一、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变化133

二、脑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变化134

三、肠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变化134

四、肾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变化134

第五节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134

一、尽早恢复血供、缩短缺血时间135

二、控制再灌注条件135

三、改善缺血组织代谢135

四、清除自由基135

第十二章 高血压136

第一节 概述136

一、高血压的概念136

二、高血压的分类136

第二节 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和发病机制137

一、遗传因素137

二、精神、神经因素138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139

四、钠、钾、钙140

五、其它因素141

第三节 继发性高血压143

第四节 高血压对机体的影响143

一、对心脏的影响143

二、对动脉的影响144

三、对大脑的影响144

四、对肾脏的影响145

五、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145

第五节 高血压的防治原则145

一、预防145

二、治疗146

第十三章 心力衰竭147

第一节 概述147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与诱因148

一、原因148

二、诱因149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149

一、心率增快149

二、心肌异长调节150

三、心肌肥大150

四、血容量增加和血液重新分配151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152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153

二、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降低155

三、心室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155

第五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156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156

二、肺呼吸功能的变化157

三、肝脏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变化158

四、肾脏功能的变化158

五、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158

第六节 心力衰竭防治原则159

一、改善心脏的舒缩功能159

二、调整负荷,提高心脏排出量159

三、控制水肿,降低血容量159

四、纠正水、盐和酸碱平衡紊乱159

第十四章 呼吸衰竭160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原因160

一、呼吸中枢异常161

二、外周神经损害161

三、呼吸肌活动障碍161

四、胸廓和胸膜病病161

五、肺和肺血管病变161

六、气道疾病161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161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161

二、弥散障碍164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166

四、解剖分流增加166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168

一、低氧血症168

二、高碳酸血症169

三、酸碱平衡紊乱169

四、呼吸系统的变化170

五、循环系统的变化171

六、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172

七、其他脏器功能的变化172

第四节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73

一、ARDS的病因173

二、ARDS的发展过程173

三、ARDS的发病机制174

第五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175

一、防止和去除原发疾病175

二、改善肺通气175

三、氧疗176

四、改善内环境及保护重要器官176

五、防治ARDS176

第十五章 肝衰竭177

第一节 概述177

第二节 肝性脑病177

一、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178

二、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183

三、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184

第十六章 肾衰竭186

第一节 概述186

一、肾功能障碍的原因186

二、肾功能障碍的基本环节186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188

一、原因与分类188

二、发病机制189

三、临床经过与表现190

四、防治原则191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192

一、病因192

二、发展进展及其机制192

三、对机体的影响193

第四节 尿毒症196

一、主要临床表现197

二、发病机制199

三、防治原则200

1999《病理生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建龙等主编 1999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病理生理学(1991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1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PDF版)
病理生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85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85
病理生理学(1994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4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99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9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92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2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94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4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99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99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9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94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4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93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3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99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9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97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7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99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9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991 PDF版)
病理生理学
1991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