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两个译本“There be”结构检索结果》

《表3 两个译本“There be”结构检索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语》英译文语篇的情态责任对比研究——以Arthur Waley、刘殿爵英译本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此外,依据Pekins[28]的观点,情态的选择可以通过名物化来实现,名物化能代表情态的客观倾向。他将显性客观取向限定在有表情态的名词出现的结构中“there is a...to/that”,具体为these is a possibility that John will sit these all day。然而在情态责任视角下,本文认为在翻译原文过程中,“there be”结构的使用可代表译者的一种客观态度。因为从“there be”结构最初表意来看,它本身是表示英语中陈述事物客观存在的常用句型,其确切含义是表示“存在”,there作为引导词,本身没有实际意义,它的真正主语是用一些表示泛指或不定特指的名词词组。据此,本文具体以检索了there@be结构,并将检索基本结果呈现为表3。从Tokens数量可以直观看出刘殿爵比Waley更喜欢使用“there be”结构。实际上,除去相应的否定形式,如含有no、not、none等词语的句子,结果依然与下表基本相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刘殿爵比Waley更倾向使用该结构来表达客观性。综合前文的研究数据和结果可以判断出,刘殿爵多采取回避责任的翻译策略,译本整体上更趋向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