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基层党校原著课的课程评价》

《表1 基层党校原著课的课程评价》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新时代基层党校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建构与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桑德斯指出,“课程评价是对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过程、材料、目标、环境和各类资源以及结果进行评价”[9]。党校教育不同于中小学、高等院校等国民教育类型,它有着十分突出的特殊性,我们只能探求基层党校马克思主义原著课评价体系的原则、规则和方法,而不能保证这种研究结果在高校等其他领域的同样有效和适用。比如,在考核评价上,诸如考试测验、打分等方式并不一定是评价党校教育的有效方式,党员干部在党校学习收获了什么,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怎样的改造,对国家政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工作能力得到了哪些提升,理想信念得到怎样的升华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主观、个体的体验和收获,也是隐形的非显性,却在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程评价体系中更重要,显然整齐划一的定量测量评价指标的作用非常有限。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基层党校原著课的课程评价必须体现出走向多元、走向多样、走向过程和走向发展四个原则。在这四个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初步给出该课程评价的应该包含的环节和要素(见表1)。总之,无论应用哪些具体的手段、标准和形式,对基层党校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党校教师、学员在内的所有个体的发展和课程自身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