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香港中区空中步行系统三个发展阶段》

《表2 香港中区空中步行系统三个发展阶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城市中心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条件与导控指标研究——基于国内外3个案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中国香港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香港中区空中步行系统位于香港岛西北侧,包含中环(Central)与金钟(Admiralty)两个CBD区域(图4)。从1963年建成的连接文华酒店和太子大厦的私人空中步廊算起,系统的建设可归纳为三个时期。1963—1973年为雏形期,该阶段由私人企业主导建设,用以解决地块内商业面积不足及地面层商务通勤不便等问题。1974—1988年为发展期,1974年,当时香港政府颁布了《城市规划(修订及认可)条例》,设立“规划申请制度”以加强政府在城市事务中的控制力,主动架设骨干步廊并协调私人业主改善地面交通拥堵情况;同时,私人业主也意识到系统强大的人流驱动力,积极改造地块内的二层中庭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系统仅由几个过街步廊组成的面貌。1989年至今为成熟期,随着中区北部填海计划的开展,步廊的规划和建设采取“多方合作,政府监管”的模式,将其贯串每个开发地块的全周期。例如,1989年政府规划的地铁香港站地块,由香港地下铁路公司、新鸿基地产、恒基兆业等业主共同开发,将南边干诺道和民耀街步廊向北扩展,结合地块建筑裙房和屋顶平台,设置多个系统节点空间,形成满足通勤、消费、休闲、聚会、观景等行为的特色步行系统。香港中区案例是典型的发展商自下而上的申请建设模式,管理部门通过将“公共通道”传导到公用契约,并通过建筑图则制度、监督审查制度等管理手段,保证空中步廊的顺利实施,公用契约上的步行系统,如:通道、走廊、楼梯和花园等,由相对应的私人业主聘请物业维护管理。而根据《建筑物管理条例》,香港地政总署和屋宇署突击巡查,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