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参与主体异质性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模型指标》

《表1 参与主体异质性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模型指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参与主体异质性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模型的构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课程目标诊断主要是综合产业、学校和专业自身的需要,以及教师、学生异质性对课程目标做出综合诊断,确保课程目标在落实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具体包括有明确的课程建设发展目标等两个指标。课程设计诊断通过诊断课程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现实问题,改进课程的各个环节设计,主要目标是确保课程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规律与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具体包括根据学生主体的异质性,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学习情境或项目设计体现分层分类等三个质量监控点。课程资源诊断把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师资条件、信息化教学资源水平与现状等现实条件综合考量,具体包括课程教材等十一个二级质量监控点。课程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生成之关键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地带,具体包括严格执行授课计划等十二个质量监控点。课程考核评价在现实中应该体现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及考核主体的多元性,具体包括过程性考核次数等三个质量监控点。课程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的重要参与主体,需要从课程团队异质性分析表等三个点进行评判。实践教学条件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力保障,其设计了根据学生主体异质性,分层分类开出的实训项目数等两个质量监控点。课程结果就是解释与评判课程计划实施的实际成效,其重点是判断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与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水平,主要作用是帮助高职院校根据课程目标评判课程结果,平衡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其设计了教育专家评价得分等九个监控点。基于此,参与主体异质性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模型指标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