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汉语关于“鬼”的俗语、民谚》

《表7 汉语关于“鬼”的俗语、民谚》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释义元语言视阈下“鬼”之文化模式稽考——基于英语、日语、汉语的比较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汉语中“鬼”之词义分布与历时演变表明,中华民族很早就注重伦理意识的灌输,强调血缘传承的历史链接,推崇天、地、人的心灵感应与等量齐观。故在看待事物时不会一棍子打死,而是一分为二、辩证思考,尽可能引导疏通、趋利避害,从而求得世界万物的中和共生。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虽然汉语中的“鬼”与英语、日语一样仍有丑恶凶残等义,但饶有意味的是汉语之“鬼”字意义充实多变,甚至可作昵称、爱称。如李季《五月端阳》二九:“小小年纪伶俐鬼。”该词义源自中古汉语“鬼”之“狡黠;机灵”义,见《方言》第一:“虔、儇,慧也。自关而西,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中国民间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关于鬼的成语、谚语、熟语、歇后语等。以歇后语(见表6)为例,其独特新颖的语言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方式与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广为传颂,活灵活现地刻画出鬼在人们心目中的种种形象。然而笔者发现,国人关于鬼的语言文化并没有一味停留在恐惧害怕的感官刺激肤浅层面,在小说及人们生活中存在的俗语、民谚(见表7)等众多语料中,更多地是强调一种因果辩证、心理审视与环境影响的逻辑认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