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一些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研究成果》

《表1 一些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研究成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宏观审慎下系统性风险形成与防范机制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的评估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首先,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评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开发、运用和评估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而言大体分为流动类政策工具、信贷类政策工具、资本类政策工具和税收类政策工具四种类型十几种监管工具。学术界对相关监管工具有效性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他们大体采用计量模型对某一工具或几种工具的有效性展开实证检验,极大完善了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的内容。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把一些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如表1所示。第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其他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一国金融稳定的实现并不能单一的依靠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宏观审慎监管是否还能实现预期目标,这是现阶段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研究的焦点问题。相较于监管工具有效性而言,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Borio and Drehmann(2009)指出依赖宏观审慎监管解决金融不稳定会负担过重,而货币政策在这方面也可发挥积极作用。王爱俭和王璟怡(2014)引入逆周期资本要求和LTV这两个宏观审慎工具,在DSGE框架下探讨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关系,指出这两者并非完全独立,我国在宏观调控过程中,需要这两者相互配合,发挥协同效应,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辅助效果最为明显。第三,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的争论。不论是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有效性还是政策协调的有效性,业界都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如张雪兰和何德旭(2014)指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成效如何尚不明朗,他们分别对逆周期资本缓冲、动态拨备、杠杆率等监管工具的有效性展开了详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