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最终作品评分构成:高校新兴交叉学科课程构建的探索——以《增强现实技术》课程的构建为例》

《表2 最终作品评分构成:高校新兴交叉学科课程构建的探索——以《增强现实技术》课程的构建为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校新兴交叉学科课程构建的探索——以《增强现实技术》课程的构建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增强现实技术》课程的考核以项目成果为导向,考核满分为100分,分数由50分的形成性成绩和50分的终结性成绩构成。在形成性成绩中,平时的课堂表现占10分,课程中三个实践项目共占40分,其中前两次实践项目分别占10分,第三次项目占20分。为防止“抱大树”现象的发生,保证每位学生都学有所获,第一次和第二次项目考核规定了作品的考核主题,并要求单人单组,课内限时完成。第三次项目考核采用主题自拟,分小组完成的大作业形式,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第四次项目作为终结性考核的最终成果物涉及的知识领域广、工作量大,为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采用课内答辩的形式,邀请艺术系动画专业、影视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混搭组成答辩评委,根据答辩评分的要求,对最后的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测评,如表2所示。与传统的答辩评分构成相比,课程答辩评分构成中新增了成果转化一项,占比20%,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向实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现实技术》课程授课八周,平均两周进行一次项目考核,实时跟踪考察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