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夜归鹿门歌》第一部分原文及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表2《夜归鹿门歌》第一部分原文及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及物性视角下孟浩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夜归鹿门歌》及其英译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原文中参与者为“钟”,物质过程为“鸣”,意思是发出声响,环境成分为“山寺”,诗以遥远悠长的山寺钟声开篇,营造出开阔悠然的山水意境,透露出诗人欣赏热爱山水景色的自然生态观。“昼”是载体,意思是白天,“已”是环境成分,意思是已经,“昏”是属性,意思是昏暗,伴随着钟声的响起天色渐渐变暗,生命活动逐渐走向静止,山水因黄昏而静寂。原文“昼已昏”为关系过程,省略了关系过程词“是”,即“昼已是昏”,王译和David译将这一关系过程译为物质过程,过程的施动者为“the day”,译者使用拟人的艺术手法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说明诗人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管理者而是参与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David译将关系过程词“是”译为“fade into”,表现的是天色逐渐变暗,天空持续流动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和延续,更加能体现出黄昏景色的流动之美,传递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欣赏热爱。“昏”为载体的属性,王译和许译都译为“darken”使得整个画面色调昏暗,气氛凄惨,而David译则选择“dusk”为受施者,色调较为明朗,使得山水景色因“昏”而美好,更能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审美情趣,体现诗人向往自然的自然生态观。反观许译将此关系过程中的施动者由“day”转变成“vesper bell”,受施者为“day”,而钟声响起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结果,钟声“darkens the day”,使得译文读者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者,违背了诗人敬畏自然,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自然生态观。第二小句中,原文省略施动者“人们”,使用过程词“争”字体现渡头人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田园生活场景,三个译本分别使用“wedge”“scramble”和“clamoring”来描述渡头人们的行为动作。渡头是“喧”闹的,王译和David译将此句的参与者从渡头转移为“men”和“people”,属性分别是“noisy”和“loud”,渡头因人而喧闹。诗的第一部分将山水景色与田园生活结合在一起,一远一近,一静一动,尘世的喧嚣和自然的静谧完美融合在一起。总体来讲,译文将诗中自然景色的开阔沉静和田园生活的喧闹表现出来。描绘出人们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体现人们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态观念,表达了诗人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依存的和谐自然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