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第2版》求取 ⇩

绪言1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9

第一章细菌形态学及形态学检查法9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9

一、细菌的大小9

二、细菌的形态与排列9

三、细菌的结构10

四、细菌的非典型形态与结构16

第二节细菌形态学检查法16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法16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17

(一)常用染色剂17

(二)常用染色法17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学和生理学检查法20

第一节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20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20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20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21

一、营养机理21

二、营养类型21

三、营养物质21

(一)水22

(二)无机盐类22

(三)碳和氮化合物22

(四)气体22

(五)生长因子22

四、细菌的生长繁殖23

(一)繁殖方式23

(二)细菌的繁殖速度与生长曲线23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24

一、细菌的酶25

二、细菌的呼吸25

(一)需氧呼吸25

(二)厌氧呼吸26

三、根据细菌的呼吸对氧气的不同需要将细菌分为三种类型27

四、细菌代谢产物在医学中的意义27

(一)在鉴定上的意义27

(二)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代谢产物29

第四节细菌的生理学检查法30

一、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30

二、人工培养细菌所需的条件30

(一)培养基30

(二)人工培养细菌的其他条件31

三、培养检查法31

(一)培养方法31

(二)细菌生长特性的检查法31

(三)细菌生化反应检查法32

第三章细菌的分布33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细菌33

第二节 正常人体常见的细菌群34

第四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38

第一节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38

一、温度38

二、干燥41

三、光线与射线41

四、滤过42

五、声波43

第二节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43

一、消毒剂44

二、防腐剂46

三、化学疗剂46

第三节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47

一、抗生素47

二、中草药48

三、噬菌体49

四、细菌素51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53

第一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53

第二节 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53

第三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54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实践上的意义59

第六章细菌的致病性61

第一节 病原菌的致病因素61

第二节 传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64

第二篇免疫学基础67

第七章非特异性免疫67

一、免疫屏障68

二、吞噬细胞68

三、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70

(一)补体系统70

(二)溶菌酶72

(三)乙型溶素72

(四)干扰素72

第八章抗原74

一、抗原的性质74

二、抗原的种类75

三、重要的抗原物质76

四、免疫佐剂77

第九章免疫系统79

一、免疫器官79

二、免疫细胞80

(一)淋巴细胞80

(二)单核吞噬细胞82

(三)粒细胞83

(四)细胞因子83

第十章特异性免疫84

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念84

一、感应阶段85

二、反应阶段85

三、效应阶段85

第二节 细胞免疫85

第三节体液免疫86

一、有关抗体的一般知识86

(一)抗体的理化性质86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87

(三)抗体的分类88

(四)抗体的一般特性88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88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89

四、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和性状90

五、免疫球蛋白产生的机制93

六、免疫球蛋白的检查93

第十一章抗感染免疫95

一、抗各类微生物感染的免疫特征95

二、抗感染免疫效应的机理96

第十二章变态反应98

一、概述98

二、类型98

(一)Ⅰ型变态反应98

(二)Ⅱ型变态反应99

(三)Ⅲ型变态反应100

(四)Ⅳ型变态反应101

三、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102

第十三章免疫学防治103

一、人工免疫的种类与特点103

二、生物制品的种类与应用103

第十四章免疫学检验106

第一节检测体液免疫的体外试验106

一、抗原抗体反应概述106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106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07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108

(四)血清学试验的对照108

二、凝集反应109

(一)直接凝集反应109

(二)间接凝集反应110

(三)抗球蛋白试验112

三、沉淀反应112

(一)环状沉淀试验113

(二)絮状沉淀试验113

(三)免疫扩散113

(四)免疫电泳115

四、补体参与的反应116

(一)补体结合反应116

(二)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117

五、中和试验118

六、使用标记抗体或抗原的方法118

(一)免疫荧光法118

(二)免疫酶法119

(三)放射免疫法120

七、单克隆抗体121

第二节检测细胞免疫的体外试验122

一、E玫瑰花结试验122

〔附〕EA玫瑰花结试验和EAC玫瑰花结试验122

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123

三、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123

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查124

五、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试验124

〔附〕有关的名词解释124

第三篇细菌学各论126

第十五章病原性球菌126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126

第二节 链球菌属132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137

第四节奈瑟氏菌属141

脑膜炎奈氏菌141

淋病奈氏菌146

第十六章肠杆菌科149

第一节埃希氏菌属155

〔附〕爱德华氏菌属159

〔附〕枸橼酸菌属159

第二节 沙门氏菌属159

第三节 志贺氏菌属170

第四节克雷伯氏菌属176

〔附〕肠杆菌属177

〔附〕哈夫尼亚菌属178

〔附〕沙雷氏菌属178

第五节变形杆菌属179

〔附〕普罗菲登斯菌属180

〔附〕摩根氏菌属181

第六节 耶尔森氏菌属181

第十七章孤菌属189

第一节 霍乱弧菌189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199

第十八章嗜血杆菌属203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203

第二节 杜克氏嗜血杆菌206

第十九章包特氏菌属209

第一节 百日咳包特氏杆菌209

第二节 副百日咳包特氏杆菌211

第二十章 布鲁氏菌属213

第二十一章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220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220

第二节 产碱杆菌属226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227

第四节 莫拉氏菌属229

第五节 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231

第六节 军团菌属233

第二十二章芽胞杆菌属236

第一节 炭疽杆菌236

第二节 蜡样芽胞杆菌243

第二十三章厌氧性杆菌244

第一节 梭菌属246

第二节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255

第三节 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257

第二十四章 厌氧性球菌259

第二十五章 弯曲菌属261

第二十六章棒状杆菌属265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265

第二节 类白喉杆菌269

第二十七章分枝杆菌属270

一、结核杆菌270

二、非典型分枝杆菌275

三、分枝杆菌的鉴定276

四、麻风杆菌282

第四篇病毒284

第二十八章病毒概论284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284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92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294

第四节 亚病毒300

第二十九章病毒各论302

第一节呼吸道病毒302

流行性感冒病毒302

腺病毒306

麻疹病毒307

风疹病毒309

第二节肠道病毒309

脊髓灰质炎病毒310

人类轮状病毒311

第三节肝炎病毒312

甲型肝炎病毒312

乙型肝炎病毒314

丙型肝炎病毒318

丁型肝炎病毒320

戊型肝炎病毒321

第四节虫媒病毒322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322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324

登革热病毒326

第五节 狂犬病病毒326

第六节痘类病毒328

天花病毒、类天花病毒与痘苗病毒329

第七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30

第五篇其它微生物333

第三十章衣原体333

第一节 概述333

第二节沙眼衣原体335

〔附〕鹦鹉热衣原体337

第三十一章立克次体338

第一节 概述338

第二节 引起斑疹伤寒的立克次体341

第三节 恙虫病立克次体344

第三十二章支原体347

第一节 概述348

第二节主要病原性支原体350

一、肺炎支原体350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351

第三十三章病原性螺旋体353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353

第二节病原性密螺旋体357

梅毒螺旋体357

雅司螺旋体359

第三节 回归热螺旋体359

第三十四章病原性放线菌361

第一节 伊色列氏放线菌361

第二节 奴卡氏菌362

第三十五章病原性真菌364

第一节 概述364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367

第六篇细菌学检验技术373

微生物实验室规则373

第三十六章实验室常用仪器和玻璃器皿介绍374

第一节 常用仪器374

第二节 常用玻璃器皿384

第三十七章细菌形态学检查技术387

第一节 操作中一般注意事项387

第二节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387

一、悬滴法388

二、压滴法388

三、相位差显微镜检查法388

四、暗视野映光法389

五、墨汁显影法389

第三节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389

一、细菌染色标本的制作389

二、常用染色方法389

(一)革兰氏染色法389

(二)萋-纳氏抗酸染色法390

(三)美蓝染色法390

(四)异染颗粒染色法391

(五)细菌鞭毛染色法391

(六)荚膜染色法391

(七)芽胞染色法392

(八)布氏杆菌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392

(九)结核杆菌荧光染色法392

第三十八章细菌的培养技术394

第一节常用培养基的制备394

一、常用玻璃器皿灭菌前的准备394

二、培养基的制备394

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400

(一)肉浸液(肉汤)400

(二)肉膏汤401

(三)肝浸液401

(四)营养琼脂401

(五)半固体琼脂402

(六)血液琼脂402

(七)巧克力色琼脂403

(八)葡萄糖肉汤403

(九)硫酸镁肉汤403

(十)胆盐肉膏汤404

(十一)胰?肉汤404

(十二)革兰氏阴性杆菌(GN)增菌液404

(十三)亚硒酸盐(S.F)增菌液405

(十四)四硫磺酸盐(TT)增菌液405

(十五)文-腊二氏保存液406

(十六)碱性蛋白胨水406

(十七)高盐胨水406

(十八)麦康凯琼脂406

(十九)中国蓝琼脂407

(二十)伊红美蓝琼脂(EMB琼脂)407

(二十一)SS琼脂408

(二十二)HE琼脂平板(即Hektoen肠道琼脂平板)409

(二十三)碱性琼脂平板409

(二十四)庆大霉素碱性胆盐琼脂410

(二十五)双-洗琼脂(即双氢链霉素洗衣粉亚碲酸钾琼脂)411

(二十六)高盐淀粉琼脂411

(二十七)高盐卵黄琼脂411

(二十八)高盐甘露醇琼脂412

(二十九)卵黄双抗琼脂(简称EPV)412

(三十)血清斜面培养基(吕氏血清斜面)412

(三十一)鸡蛋斜面培养基413

(三十二)血液碲盐琼脂413

(三十三)改良罗氏培养基413

(三十四)酸性液体培养基414

(三十五)包-金二氏琼脂(Bordet-Geng.ou)414

(三十六)血清葡萄糖胰?琼脂415

(三十七)庖肉培养基415

(三十八)牛心、牛脑浸液培养基415

(三十九)牛心、牛脑浸液血琼脂平板416

(四十)硫乙醇酸钠液体培养基416

(四十一)cBAP—thio培养基(即改良(Campy-BAP弯曲菌选择培养基)417

(四十二)Cary-Blair运送培养基417

(四十三)M.H培养基(即Mueller-Hinton培养基)417

(四十四)无胨琼脂417

(四十五)双糖铁尿素培养基418

(四十六)双糖铁培养基418

(四十七)糖发酵培养基(糖发酵管)419

(四十八)糖(醇)发酵血清水419

(四十九)糖氧化/发酵(O/F.HL)培养基420

(五十)蛋白胨水420

(五十一)葡萄糖蛋白胨水421

(五十二)枸橼酸盐琼脂421

(五十三)尿素培养基421

(五十四)缩苹果酸钠培养基421

(五十五)磷酸酚酞琼脂422

(五十六)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试验琼脂422

(五十七)丙二酸钠培养基422

(五十八)氰化钾培养基422

(五十九)苯丙氨酸培养基423

(六十)氨基酸脱羧酶培养基423

(六十一)明胶培养基423

(六十二)硝酸盐培养基424

(六十三)七叶苷培养基424

(六十四)紫牛乳培养基424

(六十五)尿素蛋黄双糖琼脂斜面425

(六十六)干燥培养基简介425

第二节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425

一、无菌技术425

二、细菌的一般接种法426

三、细菌的培养方法428

第三十九章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432

一、糖类代谢试验432

(一)糖(醇)类发酵试验432

(二)糖氧化/发酵(O/F)试验433

(三)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433

(四)伏-普(Voges-Proskauer)二氏试验434

(五)ONPG试验435

(六)七叶苷分解试验436

二、有机酸盐及铵盐利用试验437

(一)枸橼酸盐利用试验437

(二)丙二酸盐利用试验437

三、蛋白质、氨基酸及含氮化物代谢试验437

(一)靛基质(吲哚)试验437

(二)霍乱红试验438

(三)硫化氢试验438

(四)尿素酶试验439

(五)明胶液化试验439

(六)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440

(七)脱羧酶试验440

四、呼吸酶类试验441

(一)氧化酶试验441

(二)触酶活力试验441

(三)氰化钾试验441

(四)硝酸盐还原试验442

(五)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简称TTC试验)442

五、毒性酶类试验443

(一)溶血试验443

(二)链激酶试验444

(三)卵磷脂酶试验444

(四)磷酸酶试验444

(五)脱氧核糖核酸(DNA)酶试验445

(六)血浆凝固酶试验445

六、其它试验445

(一)胆汁(胆盐)溶菌试验445

(二)嗜盐性试验446

(三)Optochin(乙基氢化羟基奎宁)敏感性试验446

(四)杆菌肽敏感试验446

(五)CAMp试验447

(六)美蓝还原试验447

第四十章细菌血清凝集试验449

一、细菌血清凝集试验应用的试剂449

二、细菌血清凝集试验方法450

第四十一章动物实验452

一、实验动物452

二、动物实验前的准备453

三、动物接种方法455

四、接种动物的观察459

五、实验动物解剖459

六、动物采血法461

第四十二章细菌对药物敏感试验463

一、药敏试验的目的和意义463

二、敏感和耐药的概念463

三、药敏试验方法464

(一)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464

(二)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474

(三)结核杆菌对药物敏感试验477

〔附〕体液内抗生素浓度的测定479

第四十三章临床标本的细菌检验482

第一节 血液、骨髓标本的细菌检验482

第二节 脓及创伤感染标本的细菌检验484

第三节 咽拭、鼻咽拭标本的细菌检验486

第四节 痰液标本的细菌检验487

第五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检验489

第六节 穿刺液标本的细菌检验491

第七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检验492

第八节 胆汁标本的细菌检验494

第九节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检验494

第十节标本中L型细菌的检验496

〔附1〕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497

〔附2〕菌种的保存与保管501

〔附3〕微生物检验新技术简介504

第七篇免疫学检验技术510

第四十四章体液免疫的检验技术510

第一节伤寒、副伤寒的血清学检验——肥达氏反应510

试管(常量)法510

反应板(微量)法513

〔附1〕微量滴管514

〔附2〕微量稀释棒515

〔附3〕微量反应板515

第二节 立克次体类疾病的血清学检验——外-斐氏反应516

第三节 布氏菌病的血清学检验——布氏菌病试管及玻片凝集试验517

第四节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血清学检验——寒冷凝集试验519

第五节 类风湿因子免疫胶乳凝集试验520

第六节风湿热等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检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521

胶乳凝集试验521

溶血抑制法521

第七节梅毒的血清学检验523

一、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523

二、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523

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523

第八节 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验——ELISA夹心法检测HBsAg524

第九节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血清学检验——甲胎蛋白的检测526

ELISA双抗体夹心法526

反向间接血凝法527

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527

第十节 人血清总补体量的测量——50%溶血目测比色法530

第十一节 体液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532

第四十五章细胞免疫的检验技术535

第一节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PHA淋转试验形态学检查法535

第二节 T细胞E玫瑰花试验536

第四十六章常用抗原和抗血清的制备541

第一节 抗原的制备541

第二节 抗血清的制备543

第八篇其它微生物学检验技术546

第四十七章病毒的检验技术546

第一节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546

第二节血清学检查553

一、中和试验553

二、红细胞凝集试验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556

三、补体结合试验558

第三节 噬菌体检验558

第四十八章螺旋体的检验561

第一节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561

第二节 涂片染色检查法562

第三节 螺旋体的分离培养563

第四节 螺旋体的血清学试验564

第四十九章放线菌与真菌的检验技术568

第一节 放线菌的检查568

第二节 病原性真菌的检查569

第九篇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573

第五十章水、食品、空气、土壤、化妆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573

第一节水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575

一、水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75

(一)水样的采集、保存与运送575

(二)细菌总数的测定576

(三)大肠菌群的检验577

(四)饮用水、水源水、游泳池水卫生标准(细菌指标)582

二、水的病毒学检验582

第二节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583

一、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583

(一)一般检验方法583

(二)肉与肉制品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87

(三)乳及乳制品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88

(四)清凉饮料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89

(五)罐头食品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91

(六)餐具、炊事用具等消毒效果的监督方法591

二、食品霉菌检验技术592

(一)一般检验方法592

(二)常见产毒霉菌595

第三节空气的卫生细菌学检验597

第四节土壤的微生物学检测601

一、标本采集与处理601

二、菌落总数的测定601

三、大肠菌群值的测定601

四、产气荚膜梭菌值测定601

第五节化妆品卫生细菌学检验602

一、样品采集与处理602

二、细菌总数测定603

三、粪大肠菌群测定603

四、铜绿假单胞菌检验604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604

六、化妆品卫生标准605

〔附〕化妆品检验主要培养基605

第五十一章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608

第一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标本的采集和处理609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方法610

第三节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检验611

第四节 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检验612

第五节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检验613

第六节 副溶血性弧菌与不凝集弧菌食物中毒检验614

第七节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检验614

第八节 链球菌食物中毒检验615

第九节 产气荚膜杆菌食物中毒检验615

1994《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振林主编;董善民,田桂林,王建修,冯忠娜编 1994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