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求取 ⇩

四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1

(二)表里出入1

绪论1

(一)表里同病1

二 诊断学在中医学术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1

一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范围1

三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概况及其有关著作2

四 中医诊断学的指导思想4

(一)整体察病4

(二)四诊合参5

(三)辨证求因5

五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6

(二)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6

(一)熟练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6

六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7

(三)尊重病史、实事求是7

第一章 四诊8

第一节 望诊8

一、望全身情况9

(一)望神9

2.无神9

1.有神9

3.假神10

4.精神错乱10

(二)望色11

1.正常面色11

2.病理面色12

4.面部分部色诊13

3.望色十法13

1.望形体的强弱胖瘦16

(三)望形体16

2.望头背腰膝骨的异常表现17

2.望异常动作18

1.望动静姿态18

(四)望姿态18

二 望局部情况20

(一)望头与发20

(二)望目22

(三)望耳24

(四)望鼻24

(五)望唇25

(六)望齿、龈26

(七)望咽喉27

(八)望颈项27

(九)望皮肤28

1.望痘28

2.望疹28

3.望斑28

4.望白?29

5.望痈、瘟,疗、疖29

三 望舌30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31

1.望舌质32

(二)望舌方法和注意事项32

(四)正常舌象32

(五)病理舌象32

(三)望舌的内容32

2.望舌苔36

(六)舌诊的临床意义38

4.舌质与舌苔的关系38

3.危重舌象诊法38

四 望排出物39

(一)望痰39

(二)望呕吐物40

(三)望大便41

(四)望小便41

五 望小儿指纹42

(一)望指纹的概念和理论根据42

(二)望指纹的方法42

(三)病理指纹及主病43

第二节 闻诊44

(一)语声45

一 听声音45

(二)呼吸声46

(三)咳嗽声47

(四)呕吐声47

(五)呃逆声与嗳气声47

(二)嗅口气味49

(三)嗅排出物气味49

(一)嗅病体味49

二 嗅气味49

第三节 问诊50

一 问诊的一般内容51

(一)问一般情况51

(三)问现病史51

(二)问主诉51

(四)问既往史52

(五)问个人生活史52

(六)问家族史52

二 问现在症状52

(一)问寒热53

(二)问汗55

(三)问头身56

(四)问胸胁皖腹58

(五)问耳目59

(六)问饮食与口味60

(七)问日垂眠63

(八)问二便64

(九)问妇女66

(十)问小儿68

(一)诊脉的部位72

一 脉诊72

第四节 切诊72

(二)诊脉的方法74

(三)正常脉象76

(四)异常脉象与主病77

1.浮脉(附芤脉,散脉)77

2.沉脉(附伏脉、牢脉)79

3.迟脉(附缓脉)80

4.数脉(附疾脉)81

5.虚脉81

6.实脉82

7.滑脉(附动脉)82

8.涩脉83

9.长脉84

10.短脉84

11.洪脉85

12.细脉(附濡、弱,微脉)85

13.弦脉(附紧脉,革脉)87

14.代脉(附促脉、结脉)88

(五)相兼脉象与主病90

(六)脉证顺逆与从舍91

(七)败脉诊法92

(九)诊小儿脉93

(八)诊妊娠脉93

(十)脉诊与其他三诊的关系94

二 按诊94

(一)按肌表94

(三)按胃脘95

(四)按腹部95

(二)按手足95

第二章 八纲97

第一节 表里97

一 表证97

(一)表寒证97

(一)里热实证98

二 里证98

(二)表热证98

(二)里寒虚证99

三 表证牙口里证的辨识99

第二节 寒热102

(一)实热证103

(二)虚热证103

三 寒证牙口热证的辨识103

二 热证103

一 寒证103

四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04

(一)寒热错杂104

(二)寒热转化105

(三)寒热真假105

第三节 虚实110

一 虚证111

二 实证111

三 虚实关系112

(一)虚实夹杂112

(二)虚实真假113

(三)虚实转化114

(一)表实、表虚115

(二)虚寒、实寒115

(三)虚热、实热115

四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115

第四节 阴阳118

一 阴证118

二 阳证118

三 阴虚证119

五 亡阴证120

六 亡阳证120

四 阳虚证120

第三章 证候辨析122

第一节 气血津液证候辨析122

一 气病证候122

(一)气虚(气陷)证122

(三)气逆证123

(二)气滞证125

二 血病证候辨析125

(一)血虚证125

(二)血热证126

(三)血瘀证126

(一)气滞血瘀129

三 气血同病证候辨析129

(二)气血两虚130

(三)气虚失血130

(四)气随血脱130

四 津液证候辨析132

(一)津液不足证132

(二)水液停滞证候132

第二节 脏腑证候辨析137

一 心与小肠证候137

(三)心阴虚138

(一)心气虚与心阳虚138

(二)心血虚138

(四)心气郁滞139

(五)心血瘀阻139

(六)湿阳心阳139

(七)心火亢盛139

(八)痰迷心窍140

(九)小肠虚寒140

(十)小肠实热140

二 肺与大肠证候143

(二)肺阴虚144

(三)痰浊阻肺144

(四)风寒束肺144

(一)肺气虚144

(五)风热犯肺145

(六)燥邪伤肺145

(七)大肠液亏145

(八)大肠湿热145

(九)湿阻大肠145

(一)脾气虚149

三 脾胃证候149

(二)脾阳虚150

(三)寒湿困脾150

(四)湿热蕴脾150

(五)胃阴虚150

(六)胃阳虚151

(七)胃阴阳两虚151

(八)胃腑气滞151

(九)胃腑血瘀151

(十一)寒邪犯胃152

(十二)胃火炽盛152

(十)食滞胃脘152

四 肝胆证候157

(一)肝气郁结157

(二)肝阳上亢157

(三)肝火上炎158

(四)肝胆湿热158

(五)肝风内动158

(九)旭腑痰热159

(八)肝肾阴虚159

(七)肝血亏虚159

(六)寒滞肝脉159

五 肾与膀胱证候163

(一)肾阳虚163

(二)肾朋虚164

(三)肾朋阳两虚164

(四)膀胱湿热165

(五)膀胱虚寒165

第三节 经络证候辨析169

一 手太阴肺经证候169

二 手阳明大肠经证候169

三 足阳咀胃经证候170

四 足太朋脾经证候171

五 手少朋心经证候171

六 手太阳小肠经证候172

七 足太阳膀胱经证候172

八 足少阴肾经证候173

九 手厥阴心包经证候173

十 手少阳三焦经证候174

十一 是少阳胆经证候174

十二 足厥阴肝经证候175

十三 督脉证候175

十四 任脉证候176

第四节 六经证候辨析177

一 太阳证候177

(一)太阳经证177

(二)太阳腑证179

二 阳明证候179

(一)阳明经证179

(二)阳明腑证180

三 少阳证候180

(一)少阳经证180

(二)少阳兼证181

(一)少阴寒化证182

四 太朋证候182

(二)少阴热化证183

(三)少阴兼证184

(一)厥逆证185

(二)呕吐与下利185

六 厥阴证候185

第五节 卫气营血证候辨析186

一 卫分证候186

(一)风温伤卫186

(三)湿温于卫187

(四)秋燥伤卫187

二 书写病案的注意事项187

(二)暑温伤卫187

二 气分证候188

(一)热结气分内入胃肠188

(二)热邪壅肺189

(三)湿温在气189

(二)熟在营分190

(三)热人心包190

(一)营卫合邪190

三 营分证候190

四 血分证候191

(一)热在血分191

(二)热动肝风191

(三)血热伤阴191

(四)亡阴失水192

第六节 三焦证候辨析192

五 少阴证候192

二 中焦湿热193

一 上焦湿热193

(一)湿困肌表193

(二)表湿化热193

(四)湿热酿痰蒙蔽心包194

(一)湿热阻塞气机194

(三)湿热郁发白痦194

(二)脾胃升降失常194

三 下焦湿热195

(一)湿滞膀胱195

(二)湿滞大肠195

第七节 六淫证候辨析196

一 风淫证候196

二 火淫证候197

三 暑淫证候199

四 湿淫证候200

五 燥淫证候202

六 寒淫证候203

第四章 症状鉴别204

一 发热204

(一)恶寒发热204

(二)壮热207

(三)潮热209

(四)往来寒热210

(五)烦热211

(六)微热213

二 昏迷214

三 抽搐216

四 出血219

(一)衄血219

(二)咳血221

(三)吐血222

(四)尿血223

(五)便血225

五 疼痛226

(一)头痛227

(二)胸痛230

(三)胁痛232

(四)胃脘痛233

(五)腹痛236

(六)腰痛238

(七)四肢疼痛241

六 汗出243

七 水肿245

八 黄疽247

九 眩晕249

十 心悸252

十一 烦躁253

十二 不寐255

十三 健忘257

十四 咳嗽259

十五 喘促261

十六 哮吼263

十七 纳呆265

十八 呃逆267

三 病案书写的内容和要求268

十九 呕吐269

二十 洞泄271

二十一 便秘273

二十三 遗尿277

二十二 小便不利277

二十四 尿痛278

二十五 麻木280

二十六 瘫痪282

二十七 半身不遂284

第五章 病案书写287

一 病案书写的重要意义287

四 各种病案的特点291

[附]门诊病案记录295

1984《中医诊断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长春中医学院等著 1984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198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5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