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求取 ⇩

目 录1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简史2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10

一、诊法10

二、辨证12

第三节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则13

一、整体观念13

(一)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14

(二)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14

二、四诊合参15

三、辨别病证16

第二章 四 诊19

第一节 望诊20

(一)神的概念21

一、望神21

(二)得神、失神和假神22

(三)神气不足和神志异常23

二、望面色24

(一)面部色诊的原理25

(二)面部色诊的临床意义25

(三)面部的脏腑相关部位26

(四)望色十法27

(五)常色与病色28

三、望形态33

(一)望形体33

(二)望姿态36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38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38

(二)望目41

(三)望耳44

(四)望鼻45

(五)望口唇46

(六)望齿、龈47

(七)望咽喉47

(八)望下窍48

五、望皮肤49

(一)色泽49

(二)外形49

(三)水痘49

(四)斑疹50

(五)白?50

(六)丹毒51

(七)湿疹51

(八)痈、疽、疔、疖51

六、望指甲51

七、望小儿食指络脉52

八、望排出物53

(一)痰与涎53

(二)呕吐物54

(三)小便55

(四)大便55

九、望舌56

(一)舌诊的临床意义56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57

(三)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8

(四)舌诊的内容60

第二节 闻诊76

一、听声音77

(一)正常声音77

(二)病变声音77

二、嗅气味82

(一)病体的气味82

(二)病室的气味82

第三节 问诊86

一、问一般情况86

三、问现在症状87

二、问起病87

(一)问寒热88

(二)问汗91

(三)问头身94

(四)问胸胁脘腹97

(五)问耳目100

(六)问饮食与口味101

(七)问睡眠103

(八)问二便104

(九)问妇女108

(十)问小儿111

四、问既往病史113

五、问生活史113

六、问家族史113

第四节 切诊118

一、脉诊118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120

(二)脉诊的部位121

(三)脉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26

(四)正常脉象127

(五)病脉130

二、按诊151

(一)按诊的方法151

(二)按诊的内容152

第三章 辨 证180

第一节 八纲辨证181

一、阴阳182

(一)阴证和阳证183

(二)阴虚证与阳虚证184

(三)亡阳与亡阴185

二、表里187

(一)表证与里证188

(二)表证和里证的关系189

三、寒热191

(一)寒证与热证192

(二)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96

四、虚实198

(一)虚证与实证198

(二)虚证与实证的关系202

第二节 病因辨证213

一、六淫214

(一)风淫证候215

(二)寒淫证候216

(三)暑淫证候217

(四)湿淫证候218

(五)燥淫证候220

(六)火淫证候221

二、疫疠222

三、七情224

四、食积226

五、劳逸、房室227

六、虫证228

七、外伤229

(一)金刃、跌扑损伤230

(二)虫兽所伤230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234

一、气病辨证234

(一)气虚证234

(二)气陷证235

(四)气逆证236

(三)气滞证236

二、血病辨证237

(一)血虚证237

(二)血瘀证238

(三)血热证239

(四)血寒证239

三、气血同病辨证240

(一)气虚血瘀证240

(四)气不摄血证241

(三)气血两虚证241

(二)气滞血瘀证241

(五)气随血脱证242

四、津液病辨证243

(一)津液不足243

(二)津液不化244

第四节 脏腑辨证253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254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255

(二)心血虚证257

(三)心阴虚证257

(四)心血痹阻证258

(五)心火亢盛证259

(六)痰火扰心证260

(七)痰迷心窍证261

(八)小肠实热证262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262

(一)肺气虚证264

(二)肺阴虚证265

(三)风寒束肺证266

(四)寒邪客肺证266

(五)痰湿阻肺证267

(六)风热犯肺证267

(七)热邪壅肺证268

(八)燥邪犯肺证269

(九)大肠湿热证269

(十一)大肠液亏证271

(十)大肠虚寒证271

三、脾与胃病辨证272

(一)脾气虚证274

(二)脾气下陷证274

(三)脾不统血证275

(四)脾阳虚证276

(五)寒湿困脾证276

(七)胃寒证278

(六)湿热蕴脾证278

(八)胃热证279

(九)胃阴虚证280

(十)脾阴虚证280

(十一)食滞胃脘证282

(十二)血瘀胃脘证282

四、肝与胆病辨证283

(一)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证285

(二)肝火上炎证286

(三)肝阳上亢证287

(四)肝血虚证287

(五)肝阴虚证288

(六)肝风内动证289

(七)寒滞肝脉证291

(八)肝气虚与肝阳虚证291

(九)肝胆湿热证29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93

(十)胆郁痰扰证293

(一)肾阳虚证296

(二)肾阴虚证297

(三)肾精不足证298

(四)肾气不固证299

(五)肾不纳气证299

(六)膀胱湿热证300

六、脏腑兼病辨证300

(二)心脾两虚证302

(一)心肺气虚证302

(三)心肝血虚证303

(四)心肾阳虚证304

(五)心肾不交证304

(六)肺脾气虚证305

(七)肝火犯肺证306

(八)肺肾阴虚证307

(十)肝脾不调证308

(九)脾肾阳虚证308

(十一)肝胃不和证309

(十二)肝肾阴虚证310

第五节 经络辨证318

一、十二经脉辨证319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320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320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320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321

(五)孚少阴心经病证321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321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322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322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323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323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323

(一)督脉病证324

二、奇经八脉辨证324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324

(二)任脉病证327

(三)冲脉病证327

(四)带脉病证327

(五)阴维、阳维病证328

(六)阴蹻、阳蹻病证328

第六节 六经辨证330

一、太阳病证331

(二)太阳府证332

(一)太阳经证332

二、阳明病证333

(一)阳明经证333

(二)阳明府证334

三、少阳病证334

四、太阴病证335

五、少阴病证335

(二)少阴热化证336

(一)少阴寒化证336

六、厥阴病证337

第七节 卫气营血辨证341

一、卫分证342

二、气分证342

三、营分证344

四、血分证344

(一)血分实热证345

(二)血分虚热证345

第八节 三焦辨证348

一、上焦病证350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350

(二)手厥阴心包经病证350

二、中焦病证351

(一)足阳明胃经病证351

(二)足太阴脾经病证351

(二)足厥阴肝经病证352

三、下焦病证352

(一)足少阴肾经病证352

第四章 诊断与病案356

第一节 诊断的内容与步骤356

一、诊断的内容356

(一)病名诊断356

(二)证候诊断357

二、诊断的步骤358

(一)搜集资料358

(二)分析判断359

(三)验证362

第二节 病案的书写362

一、中医病历的书写要求363

二、中医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364

(一)住院病历的格式、内容及要求364

(二)门诊病历的格式及内容368

1990《中医诊断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维益,季绍良编写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