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求取 ⇩

绪论1

一、中医诊断学的形成与发展1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4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6

四、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要求和方法7

上篇 诊法10

第一章 询问察病10

一、询问察病的内容10

二、询问察病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4

三、常见现在症状的询问要点16

(一)寒热16

(二)疼痛18

(三)汗出异常19

(四)疲乏21

(五)水肿21

(六)神昏22

(七)失眠与嗜睡23

(八)心悸23

(九)咳嗽24

(十)气喘25

(十一)饮食异常25

(十二)口味异常27

(十三)口渴28

(十四)呕吐28

(十五)眩晕29

(十六)抽搐29

(十七)目痛与目昏30

(十八)耳鸣与耳聋31

(十九)遗精31

(二十)大便异常32

(二十一)小便异常33

(二十二)排出物异常35

四、询问察病参考提纲35

(一)询问妇、儿诸病35

(二)询问外感疾病38

(三)询问内伤杂病39

(四)询问外伤疾病39

第二章 察体识病48

第一节 全身状态诊察48

一、察神48

二、察色泽53

附;望色十法58

三、察发育、营养58

四、察形态60

第二节 分部诊察66

一、皮肤66

(一)形态66

(二)润燥66

(三)感觉异常66

(四)斑、疹、痘、?67

(五)痈、疽、疔、疖69

二、头部70

(一)头面70

(二)头发72

(三)目72

(四)耳74

(五)鼻75

(六)口76

(七)咽喉77

三、颈项77

(一)瘰疬78

(二)瘿瘤78

(三)项强与项软78

(四)人迎脉动79

四、胸胁79

(一)胸廓79

(二)虚里80

(三)乳房80

(四)胸胁季肋80

五、腹部81

(一)胃脘部81

(二)脐腹部82

(三)小腹部83

(四)少腹部83

六、下窍83

(一)前阴84

(二)后阴84

七、肩背与腰部85

(一)肩背85

(二)腰部85

八、四肢86

(一)外形86

(二)动态87

(三)温度87

(四)爪甲87

第三节 察舌92

一、察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93

二、察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97

三、舌象98

第四节 察脉114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及察脉的临床意义115

二、寸口诊117

三、察脉的方法与注意事项120

四、脉象121

第五节 听声音、嗅气味150

一、听声音150

(一)发声150

(二)语言151

(三)呼吸异常152

(四)太息、呵欠、喷嚏、鼾声154

(五)呕吐、呃逆、嗳气、肠鸣154

二、嗅气味155

(一)体气155

(二)口气155

(三)排泄物气味155

(四)病室气味155

第三章 其他诊法159

一、俞穴诊160

二、尺肤诊160

三、耳诊161

四、面诊163

五、手诊164

六、甲诊165

七、小儿指纹诊165

八、人中诊166

九、腹诊167

中篇 辨证171

第一章 常用辨证方法171

第一节 八纲辨证171

一、表里辨证172

(一)表证173

(二)里证173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173

二、寒热辨证173

(一)寒证174

(二)热证174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175

三、虚实辨证175

(一)虚证175

(二)实证176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176

四、阴阳辨证176

(一)阴证和阳证177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177

(三)亡阴证与亡阳证179

五、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80

(一)证候相兼180

(二)证候错杂182

(三)证候真假184

(四)证候转化186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192

一、气病辨证192

(一)气虚证192

(二)气陷证193

(三)气滞证193

(四)气逆证193

二、血病辨证193

(一)血虚证194

(二)血瘀证194

(三)血寒证194

(四)血热证194

三、津液病辨证195

(一)津液不足证195

(二)水湿停聚证195

四、气血津液同病辨证196

(一)气血同病证196

(二)气与津液同病证197

(三)血与津液同病证198

第三节 脏腑辨证201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202

(一)心气虚证202

(二)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202

(三)心血虚证203

(四)心阴虚证203

(五)心脉痹阻证204

(六)痰迷心窍证204

(七)痰火扰心证205

(八)心火亢盛证206

(九)小肠实热证206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206

(一)肺气虚证207

(二)肺阴虚证207

(三)风寒束肺证208

(四)寒邪客肺证208

(五)风热犯肺证208

(六)热邪壅肺证209

(七)燥邪犯肺证209

(八)痰湿阻肺证210

(九)大肠湿热证210

(十)肠虚滑泻证210

(十一)大肠液亏证210

三、脾与胃病辨证211

(一)脾气虚证212

(二)脾阳虚证212

(三)脾虚下陷证212

(四)脾不统血证213

(五)寒湿困脾证213

(六)湿热蕴脾证214

(七)胃虚寒证214

(八)胃阴虚证215

(九)胃实热证215

(十)胃实寒证215

(十一)食滞胃脘证216

四、肝与胆病辨证216

(一)肝气郁结证216

(二)肝火上炎证217

(三)寒滞肝脉证217

(四)肝阳虚证217

(五)肝血虚证218

(六)肝阴虚证218

(七)肝阳上亢证219

(八)肝风内动证219

(九)肝胆湿热证221

(十)胆郁痰扰证22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21

(一)肾阳虚证222

(二)肾气不固证222

(三)肾不纳气证222

(四)肾虚水泛证223

(五)肾虚泄泻证223

(六)肾阴虚证223

(七)肾精亏虚证223

(八)膀胱湿热证224

六、脏腑兼病辨证224

(一)心肺气虚证224

(二)心脾两虚证224

(三)心肝血虚证225

(四)心肾不交证225

(五)心肾阳虚证225

(六)脾肺气虚证226

(七)脾肾阳虚证226

(八)肝肾阴虚证226

(九)肝火犯肺证226

(十)肺肾阴虚证227

(十一)肝脾不调证227

(十二)肝胃失和证227

第四节 六经辨证232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233

(一)太阳病证233

(二)阳明病证235

(三)少阳病证236

(四)太阴病证237

(五)少阴病证238

(六)厥阴病证238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239

(一)传经239

(二)直中240

(三)合病241

(四)并病241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244

一、卫气营血病证的分类244

(一)卫分证244

(二)气分证245

(三)营分证246

(四)血分证246

二、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248

第六节 三焦辨证250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251

(一)上焦病证251

(二)中焦病证252

(三)下焦病证252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253

第七节 病因辨证254

一、六淫、疫疠辨证255

(一)风淫证候255

(二)寒淫证候255

(三)暑淫证候255

(四)湿淫证候255

(五)燥淫证候256

(六)火淫证候256

(七)疫疠证候256

二、七情辨证257

三、饮食劳伤和外伤辨证257

(一)饮食所伤257

(二)劳逸所伤257

(三)外伤257

第八节 经络辨证261

一、十二经脉病证261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261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261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261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262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262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262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262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262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262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262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262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263

二、奇经八脉病证263

(一)督脉病证263

(二)任脉病证263

(三)冲脉病证263

(四)带脉病证263

(五)阳?、阴?病证263

(六)阳维、阴维病证263

第二章 辨证方法间的关系266

一、辨证方法的总纲与核心266

二、外感热病辨证方法间的联系269

三、内伤杂病辨证方法间的联系271

四、辨证方法的综合运用272

第三章 辨证的基本要求276

一、探求病因276

(一)直接询问277

(二)审证求因277

二、落实病位278

(一)表里上下定位法279

(二)脏腑定位法279

三、分清病性280

(一)辨阴阳280

(二)辨寒热280

(三)辨虚实281

四、阐明病机282

(一)从病因病史辨析病机282

(二)从临床症状探索病机282

(三)从疾病传变阐明病机283

五、详辨病势283

(一)从病邪性质辨缓急之势283

(二)从病程演变辨顺逆之势284

(三)从升降出入辨动态之势284

(四)从邪正消长辨进退之势284

(五)从症状体征辨轻重之势285

六、确定证名285

附;体质与辨证287

下篇 临床综合诊断293

第一章 诊法与辨证辨病293

一、诊法与辨证辨病293

二、辨证与辨病297

三、辨病与辨证的基本思维方法300

(一)直接思维法300

(二)间接思维法301

第二章 病历书写306

一、病历的沿革306

二、中医医案的形式及写作特点307

(一)正叙法308

(二)倒叙法308

(三)夹叙法308

(四)详述法308

(五)逐诊记叙法309

(六)中西医结合叙述法309

(七)述误引正法309

三、病历分类及格式310

(一)病历分类310

(二)病历格式310

附:卫生部中医司下发的“中医病历书写格式”313

四、病历的内容315

(一)住院病历315

(二)门诊病历319

五、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320

附录 中医证治信息处理322

1988《中医诊断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陕西中医学院等编写 1988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