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

一、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萌芽阶段1

二、汉晋至金元时期:发展阶段2

三、明清时期:成熟阶段3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和原则4

一、中医诊断学的范围4

二、中医诊断学的原则4

(一)审察内外4

(二)辨证求因5

(三)四诊合参6

一、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7

第四节 学习的要求和方法7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7

二、注意理论结合实际8

三、树立良好医德,坚持实事求是8

第二章 四诊10

第一节 望诊10

一、望神10

(一)得神、失神与假神11

(二)神气不足与神志异常12

二、望面色13

(一)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13

(二)面部与脏腑的相关部位14

(三)望色十法15

(四)常色与病色15

(五)色、脉、症合参18

三、望形态19

(一)望形体19

(二)望姿态20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21

(一)望头面颈项21

(二)望目23

(三)望耳24

(四)望鼻24

(五)望口唇25

(六)望齿、龈25

(七)望咽喉26

五、望皮肤26

(二)水痘疮、斑疹27

(一)形色变化27

(三)白?与水泡28

(四)痈、疽、疔疖29

六、望络脉29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30

(二)望鱼际络脉30

(三)望指甲形色31

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31

(一)痰32

(二)涕32

(三)涎与唾32

(四)呕吐物32

八、望舌33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33

(二)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4

(三)舌诊的内容35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42

(五)舌质和舌苔综合观察43

第二节 闻诊43

一、听声音44

(一)正常声音44

(二)病变声音44

二、嗅气味47

(一)病人的气味48

(二)病室的气味48

第三节 问诊48

二、问生活史49

三、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49

一、问一般情况49

四、问起病50

五、问现在症状50

(一)问寒热50

(二)问汗52

(三)问头身52

(四)问胸胁脘腹54

(五)问耳目56

(六)问饮食与口味57

(七)问睡眠59

(八)问二便60

(九)问妇女61

(十)问小儿63

第四节 切诊63

(二)脉诊的部位64

一、脉诊64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脉诊的临床意义64

(三)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66

(四)平脉67

(五)病脉68

(六)诊妇人脉75

(七)诊小儿脉77

(八)相兼脉的临床意义78

(九)脉症顺逆与从舍78

二、按诊79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79

(二)按诊的内容79

第一节 表里85

第三章 八纲85

一、表证86

二、里证86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87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87

第二节 寒热88

一、寒证88

二、热证89

三、寒热证的鉴别要点89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90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93

第三节 虚实94

一、虚证95

二、实证95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96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97

五、虚实与寒热表里的关系99

第四节 阴阳101

一、阴证与阳证101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102

三、亡阴与亡阳104

第四章 辨证106

第一节 病因辨证106

一、六淫、疫疠辨证107

(一)风淫证候107

(三)暑淫证候108

(四)湿淫证候108

(二)寒淫证候108

(五)燥淫证候109

(六)火淫证候109

(七)疫疠证候110

二、七情证候110

三、饮食劳伤111

四、外伤112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112

一、气病辨证113

(一)气虚证113

(二)气陷证113

(三)气滞证113

二、血病辨证114

(一)血虚证114

(四)气逆证114

(二)血瘀证115

(三)血热证115

(四)血寒证116

三、气血同病辨证116

(一)气滞血瘀证116

(二)气虚血瘀证117

(三)气血两虚证117

(四)气不摄血证117

(五)气随血脱证118

四、津液辨证118

(一)津液不足证118

(二)水液停聚119

第三节 脏腑辨证12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23

(一)心与小肠病的主症124

(二)心与小肠病证124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28

(一)肺与大肠病的主症128

(二)肺与大肠病证128

三、脾与胃病辨证132

(一)脾与胃病的主症132

(二)脾与胃病的证候132

四、肝与胆病辨证137

(一)肝与胆病的主症137

(二)肝与胆病的证候137

(一)肾与膀胱病的主症143

(二)肾与膀胱病的证候143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43

六、脏腑兼证146

(一)心肾不交146

(二)心脾两虚146

(三)心肝血虚147

(四)心肾阳虚147

(五)心肺气虚148

(六)脾肺气虚148

(七)脾肾阳虚149

(八)肺肾阴虚149

(九)肝肾阴虚150

(十)肝脾不调150

(十一)肝胃不和150

(十二)肝炎犯肺151

第四节 经络辨证152

一、十二经脉病证152

二、奇经八脉病证156

第五节 六经辨证157

一、六经病证的概念157

(一)太阳病证157

(二)阳明病证158

(三)少阳病证159

(四)太阴病证160

(五)少阴病证160

(六)厥阴病证161

二、六经病的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161

(一)合病161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162

(四)直中162

(二)并病162

(三)传经162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163

(一)卫分证候163

(二)气分证候163

(三)营分证候164

(四)血分证候165

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165

第七节 三焦辨证166

一、三焦辨证的概念167

(一)上焦病证167

(二)中焦病证167

二、三焦病的传变规律168

(三)下焦病证168

第五章 诊断与病案170

第一节 四诊与辨证的运用170

一、辨证要点170

二、八纲与其他辨证方法的运用171

三、外感病与杂病的辨证171

第二节 病案172

一、中医病案的特点172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172

三、病案整理174

四、病案格式174

(一)住院病案的格式和要求174

(二)病程记录174

(三)门诊病案175

1988《中医诊断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成都中医学院自考办公室编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